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医业资讯 > 正文
编号:10127968
北京专家访谈:医生怎样从“单位”走出来?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7日 医业网
     《北京晚报》2003年2月14日:

    前不久,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不限制医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相关管理文件正在拟订之中,有望今年出台——

    早在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就已提出,“医疗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这个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发生很大作用。原因是“笼统、没有操作性、没有具体配套措施”。目前,医务人员未经单位批准而外出行医的现象被人称为“走穴”,即未经允许的个人行为。怎样对待此事,正如一位资深专家所说“这个问题到该解决的时候了”。

    医生“走穴”愈发火爆医院想管无据可依

    ■医疗市场有需求空间,兼职出现可追忆到几十年前。

    ■兼职、走穴或会诊,几个概念无明确界限。

    ■医院无规范可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副院长

    李宁:医生兼职最初是以一种“会诊”的方式存在,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追忆到几十年前。例如一家医院有了医疗疑难问题,就会找这个领域内比较优秀的医院的专家,“会诊”都是通过医院之间进行的会诊。

    所谓“走穴”就是没有通过医院,个人之间进行的技术援助,这确实是现实存在的一个问题。一些小型医院要开展某种手术,但技术上有困难,或者由于地区限制,某个患者来北京做手术不能报销,于是就把能够做这种手术的专家请到当地医院去做。这种支援可能是私下的,医生往往凭着一个电话,就去会诊,不通过医院。不管是走穴也好、协作也好,按照医疗市场的逐步成熟来判断,这是一个趋势。

    陈同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副秘书长

    陈同鉴:我不赞成用“走穴”这样刺激性的语言来形容医生兼职,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对于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在本地或者外地会诊、做手术的问题,应该理性地审视。

    目前来讲,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患者纷纷涌向大医院,病人分流不尽合理,医院和医生的压力负担非常大,病人挂号排队也很困难。大医院的门诊流量每天都在3000—5000人次,每个医生每天要看几十个病人,平均分配给每个病人的时间有多少呢?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充足,但是在基层,尤其在西部一些省份却相对不足;大城市的一些基层医院的技术也较薄弱,所以他们希望请一些高水平医生来会诊、做手术,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这本身没有错。

    李定纲: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李定纲:“兼职”也好,“走穴”也好——这种现象目前是客观存在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4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