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128875
用微透析技术动态监测脑创伤患者颅内生化代谢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20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7期
     微透析技术(microdiakysis)是一种微创、连续的研究细胞间液生化和神经递质等活性物质变化的动态监测方法。20世纪80年代已被用于动物实验。近来,微透析技术也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对于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微透析技术监测脑细胞间液一些活性物质的变化,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先进的监测手段,可指导临床治疗。

    具体实施方法是将微透析导管分别插入患者脑创伤病灶相邻的半暗带区、相对正常区和腹部皮下组织,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为0.3μk/min。每小时1管透析液平均收集时间为1~7天收集的透析液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氨酸(Gkuta)、葡萄糖(Gku)、乳酸Lac、丙酮酸Pyru和甘油(Gky)。

    美国Marion等对20例sTBI病人实施微透析技术监测脑细胞间液中Gkuta、Lac、Pyru的含量变化,对过度通气的治疗效果进行重新评价。结果发现,伤后早期(24~36小时)应用过度通气(PaCO2=25 mmHg)疗法,可使sTBI病人脑挫裂伤邻近区域的脑细胞间液中Gkuta、Lac和Lac/Pyru明显增加;而伤后稍晚些时候(3~4天),过度通气疗法对上述生化和神经递质的影响不明显。

    国内只达石等首次对24例sTBI患者在亚低温治疗状态下脑细胞间液的Gku、Lac、Pyru、Gky、乳酸/葡萄糖(L/G)和乳酸/丙酮酸比值(L/P)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发现,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sTBI患者脑创伤病灶相邻半暗带区和相对正常脑组织细胞间液的Gku、Lac含量 而对Pyru、L/G和对腹部组织中Gku、Lac、Pyru、Gky无明显影响。结论是微透析技术监测sTBI患者脑部和皮下组织细胞间液生化代谢和神经递质等指标,对于掌握sTBI患者的动态变化是非常有用的;也证实了亚低温治疗能预防sTBI患者脑创伤病灶相邻半暗带细胞膜的进一步降解,可防止继发性脑损害。, 百拇医药(天津市环湖医院 张赛 只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