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知全书》简介 王咪咪
本书撰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是一部中医综合性临床医书。全书十一卷,31万余字。校点的版本亦源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书库,是此次海外回归的孤本医书中的一种。
此书前列有编著此书所参考的书目96种,明末以前,在非文献整理的著述中,参阅如此众多的资料来著一本书,确实应载入史册了。是书在序文之后列有凡例十六条,明确阐明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和源流继承。病证须知洞彻,脉诀实医首务;弗通五运六气,遍检方书何济?弗知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药性既明,斯治不惑。表明了作者对诊断的见解,对五运六气的精通与运用,对经络在临床中诊治作用及以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思想的重视。作者对医案也颇有心得。在凡例第五条中特意写有:“医有案据,尤事有征符,故立斋医案及朱丹溪、易思兰诸名家所参订,学者须知”。此段之后,是作者对临床各科的学术所宗。作者向读者推荐了一批在各科应用中的中医经典著作。包括治疗伤寒病的《陶氏六书》、《仲景全书》、《活人图诀》;治疗温暑病的《刘河间原病式》;治疗杂病的《丹溪心法附余》、《仁斋直指》及各名公得效方书。此外还提倡女科以《妇人良方》为主;小儿以陈氏、钱氏《活幼全书》为主;痘疹以《丹溪心法》、《陆氏金镜录》为主;外科以《外科枢要》为主;眼科以《原机启微》为主。既使从今天的角度审视,作者所推荐的书目也仍然是中医临床各科的佼佼者。
, 百拇医药
卷一述脉诀并五运六气,共28论。主论脉理、脉象及五运六气的理论与应用。卷二论及本草诸方面,如“药性要旨”、“药类法象”、“本草单方”及君臣佐使等,学术观点主要宗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卷三至卷十一为论述临床各科疾病。其中卷三论及中风、类中风、预防中风、伤风、中寒,介绍了近150首与以上五门诸病相关的效方。每门所论依据总论、治法、医案的排列而设。以“中风”为例,除选自《内经》中对中风的论述外,尤其提到河间、东垣、彦修所论异于昔人,提出了主乎火、气、湿的病因,扼要总结了对中风病病因探讨的过程,后紧跟治法与医案,确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对临床有较强的启迪作用。卷四伤寒门,包括十余论并一百余方,此部分内容主要以陶节庵的《陶氏六书》为主,后附《丹溪心法》中论伤寒诸条。卷五包括中暑、中湿、燥、火、痰五门,各门依总论、治法排列,学术上主要依朱丹溪、李东垣的学术思想,附设三十余方。诸方虽为前人所设,但各方灵活的加减化裁,及适时的医案还是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所宗并丰富的临床经验。火门涉及君火、相火、郁火、五志之火、虚火、实火等的论述。在以后的诸方中也体现出相应的治法及治疗各邪致病的总体思路与用药特点。卷六为嗽、哮喘、吃逆、脾胃、内伤五门。吃逆、脾胃、内伤三门均是以脾胃不和为其病因,作者以李东垣的《脾胃论》为宗,论其病因表现和选方用药,并把自己的临床体会以医案的形式在总论中予以阐明,颇有现身说法之意。如在“吃逆”论中,引前人论后,以三个病例说明“吃逆”一症并非均为实证,胃虚致逆即可“缓补图之”。另外还告诫读者:选方用药要深谙药性,“人参为补,芦则善吐;麻黄发汗,节则止汗;糠之性热,而麩则性凉”等等。作者对前人的经验亦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加以吸收,并写进书中。如在“脾胃门”中有:“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予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之火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皆进饮食矣” 。在近200个引方中,详述了各方主治及各症选方用药的规律和特点,反映出作者对此类疾病的体会颇深。卷七包括酒食所伤、呕吐、霍乱、翻胃等肠胃疾病并郁门。介绍了近100首方剂。卷八设积聚、疟、痢、痛风、惊悸五门,共引方150余首,以对痛风的论述更细,述及厉风、斑疹、诸痹、诸痿等症,所列方剂加叙加议,并有加减。卷九涉及赤白浊、头痛、眼科、喉痹、虚损五门。眼科以倪维德的《原机启微》为宗。卷十为水肿、诸疮二门。疮疡门以汪机的《外科枢要》为宗,附外科方剂130余首。最后一卷述及妇科和儿科。妇科简论经、带、胎、产诸病,所选方剂主要源自《妇人大全良方》。儿科在理论上所宗为陈文中、钱乙等名家,叙述的重点是五脏形症等生理特点及痘、疹、疟、痢诸病的理法方药。
作者朱朝櫆,字元夫,号师韦。对作者的了解,主要来自序文。作者自学业医的动力源自于“抑郁罹疴,遍延名医,俱乏见垣……”无奈之时,则“自检药性病机集”,以至“矢心尽读方书,凡《灵》、《素》诸家秘典,以迄阴阳五行之理”,并“心性命之奥,风土厚薄之故,汤液煎造之法”,均“寻其流而溯其源”。作者学医的起缘原本是医自己的病,在屡“手到病除”之后,遂看到了当时的医风不正,指出“世之三书弗阅,一腔之妒滥肆”。故而著此书以正是听。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致力于活命救人的决心。
由于是书广引博收了明以前诸先贤的医论及医学经验,使得是书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又及作者有较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并把自己的体会融于对经典的理解之中,使之成为一部理想的中医临床综合性医书。B05, 百拇医药
此书前列有编著此书所参考的书目96种,明末以前,在非文献整理的著述中,参阅如此众多的资料来著一本书,确实应载入史册了。是书在序文之后列有凡例十六条,明确阐明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和源流继承。病证须知洞彻,脉诀实医首务;弗通五运六气,遍检方书何济?弗知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药性既明,斯治不惑。表明了作者对诊断的见解,对五运六气的精通与运用,对经络在临床中诊治作用及以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思想的重视。作者对医案也颇有心得。在凡例第五条中特意写有:“医有案据,尤事有征符,故立斋医案及朱丹溪、易思兰诸名家所参订,学者须知”。此段之后,是作者对临床各科的学术所宗。作者向读者推荐了一批在各科应用中的中医经典著作。包括治疗伤寒病的《陶氏六书》、《仲景全书》、《活人图诀》;治疗温暑病的《刘河间原病式》;治疗杂病的《丹溪心法附余》、《仁斋直指》及各名公得效方书。此外还提倡女科以《妇人良方》为主;小儿以陈氏、钱氏《活幼全书》为主;痘疹以《丹溪心法》、《陆氏金镜录》为主;外科以《外科枢要》为主;眼科以《原机启微》为主。既使从今天的角度审视,作者所推荐的书目也仍然是中医临床各科的佼佼者。
, 百拇医药
卷一述脉诀并五运六气,共28论。主论脉理、脉象及五运六气的理论与应用。卷二论及本草诸方面,如“药性要旨”、“药类法象”、“本草单方”及君臣佐使等,学术观点主要宗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卷三至卷十一为论述临床各科疾病。其中卷三论及中风、类中风、预防中风、伤风、中寒,介绍了近150首与以上五门诸病相关的效方。每门所论依据总论、治法、医案的排列而设。以“中风”为例,除选自《内经》中对中风的论述外,尤其提到河间、东垣、彦修所论异于昔人,提出了主乎火、气、湿的病因,扼要总结了对中风病病因探讨的过程,后紧跟治法与医案,确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对临床有较强的启迪作用。卷四伤寒门,包括十余论并一百余方,此部分内容主要以陶节庵的《陶氏六书》为主,后附《丹溪心法》中论伤寒诸条。卷五包括中暑、中湿、燥、火、痰五门,各门依总论、治法排列,学术上主要依朱丹溪、李东垣的学术思想,附设三十余方。诸方虽为前人所设,但各方灵活的加减化裁,及适时的医案还是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所宗并丰富的临床经验。火门涉及君火、相火、郁火、五志之火、虚火、实火等的论述。在以后的诸方中也体现出相应的治法及治疗各邪致病的总体思路与用药特点。卷六为嗽、哮喘、吃逆、脾胃、内伤五门。吃逆、脾胃、内伤三门均是以脾胃不和为其病因,作者以李东垣的《脾胃论》为宗,论其病因表现和选方用药,并把自己的临床体会以医案的形式在总论中予以阐明,颇有现身说法之意。如在“吃逆”论中,引前人论后,以三个病例说明“吃逆”一症并非均为实证,胃虚致逆即可“缓补图之”。另外还告诫读者:选方用药要深谙药性,“人参为补,芦则善吐;麻黄发汗,节则止汗;糠之性热,而麩则性凉”等等。作者对前人的经验亦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加以吸收,并写进书中。如在“脾胃门”中有:“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予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之火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皆进饮食矣” 。在近200个引方中,详述了各方主治及各症选方用药的规律和特点,反映出作者对此类疾病的体会颇深。卷七包括酒食所伤、呕吐、霍乱、翻胃等肠胃疾病并郁门。介绍了近100首方剂。卷八设积聚、疟、痢、痛风、惊悸五门,共引方150余首,以对痛风的论述更细,述及厉风、斑疹、诸痹、诸痿等症,所列方剂加叙加议,并有加减。卷九涉及赤白浊、头痛、眼科、喉痹、虚损五门。眼科以倪维德的《原机启微》为宗。卷十为水肿、诸疮二门。疮疡门以汪机的《外科枢要》为宗,附外科方剂130余首。最后一卷述及妇科和儿科。妇科简论经、带、胎、产诸病,所选方剂主要源自《妇人大全良方》。儿科在理论上所宗为陈文中、钱乙等名家,叙述的重点是五脏形症等生理特点及痘、疹、疟、痢诸病的理法方药。
作者朱朝櫆,字元夫,号师韦。对作者的了解,主要来自序文。作者自学业医的动力源自于“抑郁罹疴,遍延名医,俱乏见垣……”无奈之时,则“自检药性病机集”,以至“矢心尽读方书,凡《灵》、《素》诸家秘典,以迄阴阳五行之理”,并“心性命之奥,风土厚薄之故,汤液煎造之法”,均“寻其流而溯其源”。作者学医的起缘原本是医自己的病,在屡“手到病除”之后,遂看到了当时的医风不正,指出“世之三书弗阅,一腔之妒滥肆”。故而著此书以正是听。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致力于活命救人的决心。
由于是书广引博收了明以前诸先贤的医论及医学经验,使得是书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又及作者有较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并把自己的体会融于对经典的理解之中,使之成为一部理想的中医临床综合性医书。B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