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31069
告别无声世界亟待社会关注 我国每年新增聋儿3万名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3日 中国医药报
     为了提高公民的爱耳意识,国家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爱耳日”。目前,这项活动已开展了4年。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为了解我国出生听力缺陷的现状,记者在“爱耳日”到来前夕采访了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教授孙喜斌。 目前我国出生听力缺陷的状况十分严峻,孙喜斌教授介绍,每年因出生听力缺陷而新增的聋儿有3万名,其中70%发生在农村。而全国各种康复机构对出生聋儿的康复能力只能满足每年2万名,这样,每年就有1万名聋儿得不到康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孙教授说,产生出生听力缺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三点:一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尤其是在妊娠7~27周这段时间内受到了某些物理、化学的刺激,如放射线照射、使用某些药物等;二是母亲在妊娠期间受到病毒感染,患上风疹等疾病;三是近亲结婚所致。另外,新生儿如果使用了某些耳毒性药物,或受到某些病毒的感染,也可造成听力缺陷。在上述各种原因导致的出生听力缺陷中,由药物中毒所造成的最多。孙教授说,如果把预防工作做好了,那么每年至少可以减少1万名聋儿的出现。 2002年,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了《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减少听力残疾。 这个行动计划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孙教授介绍,早期干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早发现,早诊断;第二,早期放大,即配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第三,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学习语言。研究表明,对6个月以前的听力障碍儿童采取早期干预的,其言语损失率低于5%;6个月以上才开始采取干预措施的,其言语损失率为5%~25%,很可能因聋致哑。 孙教授说,如果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个月内就明确诊断其是否有永久性的听力损伤,那么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就可采取干预措施,给其配戴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或实施人工耳蜗植入,这样可以使孩子的听力得到康复,或者虽聋而不哑。我国已完全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技术,并且是和国际接轨的。 我国聋儿康复工作早在“八五”、“九五”期间就已列入了国家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中,已经开展的“十五”计划中,每年都制定了聋儿康复指标。 目前全国各级聋儿康复机构有1723个。孙教授介绍,作为国家级的聋儿康复机构,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具有两个职能,一是技术资源,二是行业管理,中心负责聋儿康复教材的制定、师资培养、业务指导、康复设备的研制配发等。现在,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为技术资源,以省聋儿康复中心为指导,以地市级的语言培训部为骨干,以社区、家庭语言培训班点为依托的听力语言康复体系已经在我国建立。孙教授说,这一体系从“八五”期间开始建,“九五”期间逐渐完善,“十五”期间已经运转起来,从目前来看,这一体系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聋儿康复工作方面既有优势,又有劣势。 我国的优势在于,国外是民间慈善团体来开展这项工作,而我国除了社会参与外,政府也积极参与,并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我们的劣势,首先是经济方面,在发达国家,人工耳蜗都是由社会捐赠免费获得的,但在我国,政府财力有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费用要由患者自己负担,而此项手术的费用很高,因此,能实施这项手术的人数非常有限。 另外,国外的聋儿康复工作已经系统化、规范化、常规化了,而我们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完全铺开,一些先进的理念还没有变成实际行动。孙教授说,由于我国国家大、人口多、政府资金有限、专业人员缺乏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所以,聋儿康复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百拇医药(茅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