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132000
肝炎及黄疸专辑(2003.03.03)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08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淤胆型肝炎

    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的陈治水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熊脱氧胆酸200mg,每日3次口服;肝利欣150mg、654~210mg、维生素C 2.5g,加10%葡萄糖液500ml静滴,每日1次;常规用保肝药口服。1个月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本组并用复方水牛角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水牛角50g,柴胡15g,益母草15g,丹参30g,茯苓30g,白术15g,黄芪30g,虎杖15g,茵陈(包煎)50g,生大黄10~15g,生甘草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显效:治疗结束时黄疸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黄疸下降50%以上,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好转。无效:黄疸下降不足25%,症状和肝功能无明显变化。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8例,显效35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35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5.7%;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本组肝功能5项(T-Bil、C-Bil、ALT、AST、ALP)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HBV标志物6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本组转换率优于对照组(P<0.01和0.05)。据此认为,复方水牛角汤攻补兼施,祛瘀退黄,用其治疗重度淤胆型肝炎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年第10卷第3期第175~176页

    陈虎根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蒲城县第二医院的郝书成观察了茵陈虎根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自拟茵陈虎根汤,其药物组成如下:茵陈45g,虎杖20g,板蓝根30g,金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山栀10g,五味子10g,车前子(另包)18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恶心呕吐加法半夏10g,陈皮10g;胸胁胀痛加郁金10g,厚朴10g,白芍10g;口淡不渴,苔腻脉濡缓者合用五苓散。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半月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消退,异常理化指标转为正常。显效:临床症状由重转轻,黄疸消退,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好转:症状由重转中度或中度转轻,黄疸基本消退,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临床出现并发症,黄疸及肝功检查无改变。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20例,经7~60日治疗,治愈96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据此认为,茵陈虎根汤清热解毒利湿,用其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陕西中医》杂志2002年第23卷第7期第592页

    解毒化浊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医院的蔡春江等观察了解毒化浊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基本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红景天15g,绞股蓝15g,白花蛇舌草15g,生苡米15g,半枝莲15g,贯众12g,桑椹12g,佩兰叶12g,荷叶12g,田基黄12g,黄连9g,清半夏9g,柴胡9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黄疸明显加秦艽12g,灵仙12g;肝区痛明显加蒲黄(包煎)9g,五灵脂12g;肝脾肿大加穿山甲(先煎)15g,鳖甲(先煎)15g;腹水者加冬葵子15g,猪苓15g;出血者加旱莲草15g,白茅根15g;脾气亏虚者加白术12g,黄芪12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基本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或缩小,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检查正常,以上各项指标稳定1年以上者。有效: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且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检查正常或原值下降50%以上,并持续3个月者。无效:疗程结束后,ALT不下降者。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58例,基本治愈138例,有效49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96.5%。据此认为,上述解毒化浊法解毒化湿,调和气血,用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陕西中医》杂志2002年第23卷第7期第593~594页

    三联法治黄疸

    许昌市医药公司李民、王玉洁、黄常寨观察了三联法治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上臂敷药:用独头蒜和藿朴夏苓散共捣为泥,涂于左上臂前内侧,直径1.5cm,上覆敷料,待起水泡后,去除敷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黄水,后用消毒纱布包扎。百部敷脐:百部研细末,过80目筛,用白酒调成糊状,涂于脐上,覆盖敷料,每日用热水袋敷1小时,每2日换药1次。内服中药,药物组成:茵陈40g,泽泻12g,猪苓15g,云苓15g,焦栀子15g,桂枝9g,大黄12g(后下)、白术2g,大枣10枚。随症加减:若黄疸初起兼有发热表证者加麻黄、连翘、赤小豆;若呕吐、恶心、食欲不振者加竹茹、半夏、陈皮;若肝脾肿大加柴胡、丹参、龟板;转氨酶高者加五味子;大便秘结者加枳实、虎杖或重用大黄(后下)。用法:日1剂水煎服,小儿酌减量。三联法1周为1疗程,黄疸退后,若尿常规及肝功能仍不正常,继续酌用中药内服若干疗程,直至正常,敷臂法一般只用1次。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明显回缩,肝部压痛、叩击痛减轻,肝功能正常或有1~2项指标轻微异常。有效:症状大部分消失,肝脾有所回缩,肝功能部分指标正常,个别指标有反跳现象。结果显示:本组100例患者,治疗2~5个疗程,痊愈79例,显效17例,有效4例。临床疗效证实:本法具有解表化湿的功效,治疗黄疸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42~43页

    温阳健脾利水法治疗肝炎肝硬化

    航天部721医院杨亚峰、汪红兵观察了温阳健脾利水法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减轻肝脏负荷,停用保肝、降酶、退黄、支持等药物,合理饮食:患者均为寒湿型,故饮食禁食寒凉,平时饮食多食用温补食品,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热量。治以温阳健脾利水,用基本方,药物组成:制附子10g,干姜10g,吴茱萸6g,桂枝10g,茯苓15g,半夏9g,白术15g,薏苡仁15g,藿香10g,党参10g,枳壳109g,香附10g,川芎10g。30日为1疗程。疗效标准:显效:1个疗程结束后,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击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消失,肝功能(ALT、胆红素、A/g或蛋白电泳)恢复正常,以上3项指标保持稳定半年~1年。好转:1个疗程结束时,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击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减少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完全正常。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恶化者。结果显示:本组41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显效25例,好转13例,无效3例。临床疗效显示:本方具有温阳健脾利水之功效,治疗肝炎肝硬化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54~55页

    降黄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大庆市第二医院王义禄、孙海潮、杨尚琴观察了降黄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中度)的诊断标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降黄丸,药物组成:柴胡、郁金、当归、赤芍、丹参、茜草根、葛根、泽泻、黄芪、茯苓、枳实、白花蛇舌草。用法:每次2丸,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澳泰乐冲剂,每次10g,日3次口服。消化道症状较重,黄疸,血胆红素高于50?滋mol/L者给予静点10%葡萄糖300ml加肝细胞生长素100mg,日1次,3个月为1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检测肝功、血胆红素、乙肝五项、HBVDNA。疗效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ALT恢复正常,血胆红素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消失,ALT明显下降,血胆红素下降至原来的50%以上,或ALT正常,但黄疸未正常,或黄疸正常,但ALT未下降至正常。无效:疗效满3个月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明显变化或恶化。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0例患者,显效45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7例,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7%;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证实:降黄丸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43~44页

    大剂量核糖核酸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高树华、张廷伟、马永林观察了大剂量核糖核酸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两组,均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每日静滴支链氨基酸250ml,根据病情给予葡萄糖、能量合剂、利尿剂等。本组并用RNA60mg,丹参注射液20ml,分别加10%葡萄糖液250ml,日1次静滴。对照组并用甘利欣150mg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日1次静滴。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疗效标准:显效: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消失,肝脾有所回缩,ALT、AST、SB、白蛋白(A)、球蛋白(g)恢复正常。有效:未达显效标准,症状明显减轻,ALT、AST、SB下降50%以上,A/g倒置减轻。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本组163例,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四大症状例数分别为163、116、98、101例次,显效98、76、50、59例次,有效55、32、40、42例次,无效10、8、8、0例次,总有效率94.56%;对照组134例,四大症状例数分别为134、100、91、89例次,显效77、58、37、40例次,有效44、30、48、43例次,无效13、12、6、6例次,总有效率91.0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本组肝、脾肿大的总有效率为64.47%,对照组为31.0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本组对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作用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本组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5.9%、36.3%、70.4%,对照组分别为10.2%、7.5%、28.6%,两组HBeAg、HBV-DNA阴转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临床疗效证实用大剂量核糖核酸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对照组。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22卷4期305~306页

    茵陈泽泻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高贤观察了茵陈泽泻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茵陈泽泻汤,药物组成:茵陈40~100g,大黄5~15g ,泽泻20~30g ,虎杖15g ,丹参15g ,板蓝根30g,白茅根30g ,车前子15g ,生山楂30g ,金钱草30g。随症加减:呕吐加竹茹;脾虚加茯苓;谷丙转氨酶较高加五味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用法:日1剂水煎服,小儿酌减。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主要症状消失,总胆红素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1个月后仍然高于正常或其他项目有轻度不正常。结果显示:本组128例患者,痊愈12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临床疗效证实:茵陈泽泻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利胆,活血化瘀,消滞退黄作用,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河北中医》2002年24卷3期170页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抗原阳性疗效观察

    台州市中医院李伟林、赵仙铭观察了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抗原阳性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升散透达药,药物组成:葛根10g,升麻10g,柴胡10g,秦艽10g,木防己10g。并用化湿清热方,药物组成:茵陈30g,过路黄30g,麦芽30g,丹参30g,苡仁30g,焦栀10g,茯苓10g,苦参10g,赤芍10g,麦冬10g,甘草5g。用法:两方合用,日1剂水煎服,连服1年半为1疗程,其中每月停药日数不超过5日。对照组仅用化湿清热方而未用升散透达药,煎服法及疗程同本组。两组治疗期间每隔1个月复查肝功能,每隔3个月复查HBV抗原体系统。疗效标准: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HBeAg与HBsAg有一项或两项转阴。有效:症状改善、肝脾肿大回缩或稳定,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HbeAg与HBsAg无一项转阴。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本组40例患者,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30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本组HbeAg转阴率及随访1.5年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证实:加用升散透达药物,可提高治疗本病的疗效。
, 百拇医药
    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18卷第5期第14页

    升降散为主治疗乙型肝炎

    吴沛田观察了升降散为主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用升降散,药物组成:蝉蜕8~10g,僵蚕9~15g,姜黄9g,大黄6~15g。根据症状加减:湿热邪毒偏重加虎杖、茵陈、滑石、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脾虚肝郁加香附、郁金、茯苓、党参、莱菔子、贯众等;脾虚为主加党参、白术、山药、半边莲等;脾肾亏虚加黄芪、女贞子、太子参、茯苓、桑寄生、淫羊藿等;肝肾阴虚升去姜黄,加山茱萸、白花蛇舌草、女贞子、旱莲草、虎杖、大青叶、玄参等。用法为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疗程。疗效标准:根据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治愈标准为: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两对半阴转,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sAg、HBeAg转阴,HBsAb、HBeAb、HBcAb仍为阳性。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肝功能反复轻度不正常,HBsAg或HBeAg、HBeAb阳性。本组52例,治疗2~3个疗程以上,治愈24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结果显示:用升降散为主治疗乙型肝炎,并同时配用祛湿、解毒、调血、扶正之品,临床疗效满意。

    详见《新中医》2002年34卷第2期 58~59页,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其它 > 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