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只是满足于温饱,而更注意到养生延年。为适应这一需要,市场上涌现出名目繁多的中成药补剂,令人眼花缭乱。有的人见到包装精致、价格昂贵的补药,就不加分析地购买服用,常造成不良后果。
中医讲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选用补药,也不例外。首先应考虑是否需要补药,而后再考虑用什么补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维护人体阴阳平衡的大法,补法适用于虚证的人。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属虚证,而是实证,那就完全不需用补药。当然,更多的老年人是因为有虚象而服补药的,符合“虚则补之”原则。
那么如何选用补剂呢?这也要从辨证说起。所谓虚证,应分清气、血、阴、阳哪方面虚,五脏六腑又虚在哪个脏腑。也许有人会说,中医的五行学说概略地阐述了五脏间的相互联系,中医治病也常采用“隔脏”治法,如肺治脾(培土生金法),肝病治肾(肾水能生肝木,肝肾同源,即滋水涵木法),或治脾(肝木能克脾土,扶土可抑木)等等。何况气血是相关的,阴阳是互根的。某种补剂虽主治一个方面、一个脏腑,焉知不有益于其他方面、其他脏腑?此话乍听起来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殊不知,中药有寒热温凉的区别。温热属阳,用治阳虚、气虚(气属阳);寒冷属阴,用治阴虚、血虚(血属阴)。但温热药过用可以耗阴,引口干舌燥,甚至鼻衄等副作用,对阴虚阳亢患者显然有害;而寒凉药过用常致阳伤,引起食减纳呆,腹胀便溏等副作用,对脾阳素虚的人显然不利。
曾有人望文生义地滥用十全大补膏(此方名仅示由十味药组成,而并非指功能上“十全”),而该方实际上多为甘温药,还有辛甘温的肉桂,可以补气血、温肾阳,唯独不补阴,阴虚之体久服自必耗阴更甚。又如,研究表明可抗衰老的六味地黄丸,也应辨证选用,因其虽可补肾阴,但内含熟地,久服也会有碍脾胃运化功能,引起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副作用,并不适用于脾阳不足的人。再如,能大补元气的人参,虽然一些危重病患者服后可力挽狂澜,缓解病情,但如阴虚之体久服红参,也可引起咽干舌燥、鼻衄、失眠等许多副作用,故“救人”的人参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伤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总之,对于中药补剂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不加分析地滥用,不仅是一大浪费,而且将有害于身体。
中医讲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选用补药,也不例外。首先应考虑是否需要补药,而后再考虑用什么补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维护人体阴阳平衡的大法,补法适用于虚证的人。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属虚证,而是实证,那就完全不需用补药。当然,更多的老年人是因为有虚象而服补药的,符合“虚则补之”原则。
那么如何选用补剂呢?这也要从辨证说起。所谓虚证,应分清气、血、阴、阳哪方面虚,五脏六腑又虚在哪个脏腑。也许有人会说,中医的五行学说概略地阐述了五脏间的相互联系,中医治病也常采用“隔脏”治法,如肺治脾(培土生金法),肝病治肾(肾水能生肝木,肝肾同源,即滋水涵木法),或治脾(肝木能克脾土,扶土可抑木)等等。何况气血是相关的,阴阳是互根的。某种补剂虽主治一个方面、一个脏腑,焉知不有益于其他方面、其他脏腑?此话乍听起来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殊不知,中药有寒热温凉的区别。温热属阳,用治阳虚、气虚(气属阳);寒冷属阴,用治阴虚、血虚(血属阴)。但温热药过用可以耗阴,引口干舌燥,甚至鼻衄等副作用,对阴虚阳亢患者显然有害;而寒凉药过用常致阳伤,引起食减纳呆,腹胀便溏等副作用,对脾阳素虚的人显然不利。
曾有人望文生义地滥用十全大补膏(此方名仅示由十味药组成,而并非指功能上“十全”),而该方实际上多为甘温药,还有辛甘温的肉桂,可以补气血、温肾阳,唯独不补阴,阴虚之体久服自必耗阴更甚。又如,研究表明可抗衰老的六味地黄丸,也应辨证选用,因其虽可补肾阴,但内含熟地,久服也会有碍脾胃运化功能,引起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副作用,并不适用于脾阳不足的人。再如,能大补元气的人参,虽然一些危重病患者服后可力挽狂澜,缓解病情,但如阴虚之体久服红参,也可引起咽干舌燥、鼻衄、失眠等许多副作用,故“救人”的人参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伤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总之,对于中药补剂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不加分析地滥用,不仅是一大浪费,而且将有害于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