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甲~戊型肝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陆续有学者报告,GB病毒C、TT病毒和SEN病毒等可能是“非甲~戊型肝炎”的病原。但对近年发表的文献分析表明,上述提法正逐渐被否定,相当一部分病人为已知的肝炎病毒感染者。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约10%~20%病人用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诊断试剂检测为阴性,因而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为此,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非甲~戊型肝炎”病原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陆续有学者报告,GB病毒C(GBV-C)、TT病毒(TTV)和SEN病毒(SENV)等可能是“非甲~戊型肝炎”的病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新病毒不是“非甲~戊型肝炎”的真正病原。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现在发现,相当一部分“非甲~戊型肝炎”病人实际上是已知的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真正能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者只是少数,但此类肝炎的病原至今仍未发现,尚需进一步研究。现将有关GBVC、TTV、SENV和已知肝炎病毒与“非甲~戊型肝炎”关系的最新研究作一简单介绍。
, http://www.100md.com
GB病毒C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9月1日PubMed数据库发现,关于GBV-C致病性的论文共23篇,大部分论文(18篇,78.3%)认为,GBV-C不引起“非甲~戊型肝炎”,主要证据是:(1)GBV-C RNA阳性和阴性人群的ALT和(或)AST水平无差异;(2)单独感染GBV-C者无肝病证据;(3)非甲~戊型肝炎病人的GBV-C 阳性率与其他人群无异;(4)HBV或HCV合并感染GBV-C者不影响病情及其慢性化进程。
TT病毒
TTV及其相关病毒包括SANBAN病毒、 YONBAN病毒、SEN病毒(SENV)和TTV样微小病毒TLMV等,均属环状病毒科,共分5个组34个基因型。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9月1日PubMed数据库发现,有关TTV致病性的论文共55篇,其中74.6%(41篇)的论文认为TTV不致病, 10.9%(6篇)文章认为致病,14.5%(8篇)文章认为需进一步研究。不引起“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证据是:1 各类人群的TTV阳性发生率相同;2 TTV阳性和阴性人群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及肝活检无差异;3 经输血或母婴传播TTV者无ALT异常;对母婴传播TTV婴儿随访6个月至5年,也未发现肝炎;4 合并感染TTV对急性肝炎自然史无影响;5 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合并感染TTV,并不影响病情及慢性化进程;6 对6只感染TTV猕猴随访半年以上,未见ALT/AST及肝组织学异常。
, 百拇医药
TTV致病性的证据主要集中在TTV基因1型:(1) 感染基因1型TTV者常有轻中度肝组织损伤,ALT/AST升高;(2) 2只黑猩猩感染基因1型TTV后,出现生化和肝组织学轻度异常;(3) 血清中基因1型TTV滴度高可能是肝癌的危险因子;(4) 基因1型TTV感染可降低血小板计数。
已知的肝火病毒
范金水等检测我国8个城市184例“非甲~戊型肝炎”病人,其中HBV DNA单轮和巢式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1%~23.5%和 31.8%~62.5%。PCR检测HBV的C和X基因型也有类似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我国6个城市104例NANEH病人中,55.7%为已知的肝炎病毒感染。
分析已知的肝炎病毒感染漏检原因有:(1)由于病毒基因的多态性及变异,对某一(些)基因型或血清型的诊断试剂盒在检测其它型时灵敏度差;抗原表位构象改变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及抗原分泌,使血清中抗原或抗体水平低于检测限;(2)各厂家生产的试剂盒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同;(3)HCV/HEV感染早期,存在“窗口期”,此时易被漏检;(4)一些免疫障碍或免疫低下的病人,可能测不到病毒的血清学标志;(5)目前我国有一些医院采用定量PCR检测病人的HBV和HCV核酸,但该法的灵敏度低于巢式PCR,可能漏检。因此,在研究“非甲~戊型肝炎”的病原时,必须排除已知的肝炎病毒感染。, http://www.100md.com(北京大学医学部 李彤 庄辉)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约10%~20%病人用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诊断试剂检测为阴性,因而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为此,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非甲~戊型肝炎”病原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陆续有学者报告,GB病毒C(GBV-C)、TT病毒(TTV)和SEN病毒(SENV)等可能是“非甲~戊型肝炎”的病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新病毒不是“非甲~戊型肝炎”的真正病原。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现在发现,相当一部分“非甲~戊型肝炎”病人实际上是已知的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真正能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者只是少数,但此类肝炎的病原至今仍未发现,尚需进一步研究。现将有关GBVC、TTV、SENV和已知肝炎病毒与“非甲~戊型肝炎”关系的最新研究作一简单介绍。
, http://www.100md.com
GB病毒C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9月1日PubMed数据库发现,关于GBV-C致病性的论文共23篇,大部分论文(18篇,78.3%)认为,GBV-C不引起“非甲~戊型肝炎”,主要证据是:(1)GBV-C RNA阳性和阴性人群的ALT和(或)AST水平无差异;(2)单独感染GBV-C者无肝病证据;(3)非甲~戊型肝炎病人的GBV-C 阳性率与其他人群无异;(4)HBV或HCV合并感染GBV-C者不影响病情及其慢性化进程。
TT病毒
TTV及其相关病毒包括SANBAN病毒、 YONBAN病毒、SEN病毒(SENV)和TTV样微小病毒TLMV等,均属环状病毒科,共分5个组34个基因型。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9月1日PubMed数据库发现,有关TTV致病性的论文共55篇,其中74.6%(41篇)的论文认为TTV不致病, 10.9%(6篇)文章认为致病,14.5%(8篇)文章认为需进一步研究。不引起“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证据是:1 各类人群的TTV阳性发生率相同;2 TTV阳性和阴性人群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及肝活检无差异;3 经输血或母婴传播TTV者无ALT异常;对母婴传播TTV婴儿随访6个月至5年,也未发现肝炎;4 合并感染TTV对急性肝炎自然史无影响;5 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合并感染TTV,并不影响病情及慢性化进程;6 对6只感染TTV猕猴随访半年以上,未见ALT/AST及肝组织学异常。
, 百拇医药
TTV致病性的证据主要集中在TTV基因1型:(1) 感染基因1型TTV者常有轻中度肝组织损伤,ALT/AST升高;(2) 2只黑猩猩感染基因1型TTV后,出现生化和肝组织学轻度异常;(3) 血清中基因1型TTV滴度高可能是肝癌的危险因子;(4) 基因1型TTV感染可降低血小板计数。
已知的肝火病毒
范金水等检测我国8个城市184例“非甲~戊型肝炎”病人,其中HBV DNA单轮和巢式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1%~23.5%和 31.8%~62.5%。PCR检测HBV的C和X基因型也有类似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我国6个城市104例NANEH病人中,55.7%为已知的肝炎病毒感染。
分析已知的肝炎病毒感染漏检原因有:(1)由于病毒基因的多态性及变异,对某一(些)基因型或血清型的诊断试剂盒在检测其它型时灵敏度差;抗原表位构象改变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及抗原分泌,使血清中抗原或抗体水平低于检测限;(2)各厂家生产的试剂盒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同;(3)HCV/HEV感染早期,存在“窗口期”,此时易被漏检;(4)一些免疫障碍或免疫低下的病人,可能测不到病毒的血清学标志;(5)目前我国有一些医院采用定量PCR检测病人的HBV和HCV核酸,但该法的灵敏度低于巢式PCR,可能漏检。因此,在研究“非甲~戊型肝炎”的病原时,必须排除已知的肝炎病毒感染。, http://www.100md.com(北京大学医学部 李彤 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