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32861
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3日 中国医药报
     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是对灸法的两种不同观点,大多数医生认为虚寒宜灸,实热宜针。虽主张热证可灸者大有人在,但反对热证用灸者也为数不少。故笔者本着遵古而不泥古的思想对这两种提法做如下分析。

    热证可灸的理论依据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论述,其原义为在天气寒冷时,针刺不易得气,故应以灸法为宜,而当天气炎热时,针刺得气较易,或因天气炎热,灸疮易发作,故不必专于用灸,并非是“天温禁灸”之意。后人以“天温无灸”作为热证禁灸的经典依据,这就有充分商讨的余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仅从理论和临床上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且把灸法的适应症扩大至未病、急症、热证等。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卒患腰肿跗骨肿痈疽节肿风游热肿,……即急灸之立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腰背不便,筋挛痹痛,虚热内寒,灸第二十二”,都说明热证是可以灸的。

    金·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证用灸。实热证用灸法属于“引热外出”法;寒热格拒用灸法属于“引热下行”法。

    元·朱丹溪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认为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并把灸法用于热证的作用归纳为“泄热排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三个方面。

    而至《灸赋》,更加阐明了热证可灸的机理:“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热能疗;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

    火郁宜发,……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气行舟。”

    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为灸法治疗热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有研究认为,灸能退热、抗休克、改善微循环、防止肾功能损害,并有抗病毒和纠正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体液因素紊乱等作用。艾灸可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显著提高白细胞数量,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了灸法治疗热证的作用机制。

    热证禁灸的理论依据

    热证禁灸最早出自《伤寒论》,后世主张禁灸者多沿袭此说,并把阳证、热证、实证、阴虚乃至湿热之疾列为禁灸之列。如《伤寒论》中就对热证禁灸进行了列举:“微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认为阴虚内热之体,应忌用艾灸,因艾火易伤津液,阴血愈伤而形成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又曰“……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115条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因燥吐血。”认为阳虚而寒之证,治以灸法,功效显著。阳盛而热之证,反灸之,是实以虚治,会血随火炎而妄行。

    由于热证的范围甚广,是“禁灸”还是“可灸”,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不能将其绝对化。主张“禁灸”者不应对一切热证都不用灸法,这样就限制了灸法的发展。主张“可灸”者亦不宜过分地夸大其作用,这样才有利于灸法的发展。, 百拇医药(袁青;马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