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人物信息
编号:10133025
试论“名医之道”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14期
     “名中医”是中医药学科特有的现象。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会出现一大批身怀绝技、受到人民群众信赖的名中医,他们代表着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中医药学术的最高水平,他们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卫士,同时也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

    但是,由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等一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名中医”总被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总被认为是“民间”的。

    名中医的基本要求

    早在唐朝时期,孙思邈就提出“大医精诚”者才能谓之为“名中医”,虽然时代变迁,但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仍然是作为名中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自从1951年卫生部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在政府的支持下,原来在社会上的一批有经验、有水平的个体中医师正式走上了中医的历史舞台,展示了他们才华,逐步成为当时、当地的名医。
, 百拇医药
    改革开放后,中医药界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1978年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一万名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正式提出名老中医、老药师是指年龄在56岁以上,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以上,能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通晓经典著作,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或具有独到的专科特长,在群众中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医师。

    1993年,广东省依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批准了李任先等知名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其条件基本上是在55岁以上,从事中医药工作(包括上学)时间30年,有一定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主任中医师。2002年,浙江省和山东省也开展了省名中医药专家的评选工作。

    可喜的是,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颁发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人发〔2002〕44号),确定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条件是“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累计30年”、“有丰富、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专科专病的知名专家,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得到同行公认”的“受聘担任主任医师、主任药师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老中医药专家”。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名中医至少应该是有25~30年从医实践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有高尚医德医风,并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的主任医师。

    目前缺少名中医的原因

    应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的条件更加完善、成熟,包括社会的大背景、中医药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包括正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近50年的人才培养,都应该有利于更多的中医师在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名中医,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尽管人们大都承认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选择专业时人们在认识上仍存有偏见,愿意报考中医药专业的人很少,而优秀人才就更加微乎其微。

    其次,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很多中医药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尤其是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现代医学以及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上。加之院校教育的不足,初出茅庐的学生尚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打磨一番才会成器。
, http://www.100md.com
    此外,由于受疾病谱改变、城市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和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中医药的信誉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广开造就名医之路

    实际上,党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医药工作,造就名医办法有很多:

    1.培养正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

    对待刚刚走出中医药院校大门的毕业生,我们不能急于用名专家的标准来衡量,因为这不符合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实际。正如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所言:“不到60岁不懂中医,77岁还在认真读经典书,体会临床医理”。所以,正规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要肯在临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不难成为名中医,关键是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任何人成才必然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拔苗助长”或是“恨铁不可钢”都是不可取的。
, http://www.100md.com
    2.专门培养有一定基础的高级临床中医师

    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可以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通过研修,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医德高尚、理论深厚、医术精湛以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临床专家。研修期间至少精读4部、泛读6部古典医籍,同时通过学习,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使日均门诊人次和门诊、住院诊疗质量明显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或在同行中领先,并力求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得到同行公认,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研修期满,提交研修计划执行情况的全面总结报告以及着重反映本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结业论文。培养对象主要是从目前正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并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民族医可放宽至副主任医师)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推选。培养对象要求年龄不超过50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有培养前途,有较高悟性和钻研精神,身体健康,有志献身中医药事业者。相信一定时间后,他们定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中医。

    3.开展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师承教育
, 百拇医药
    国家从1991年始开展的第一、二批继承工作的实践证明,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既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长期从事中医药实践活动的丰富积累,是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的重要资源,对此进行继承整理,提炼精华,探索规律,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必将促进中医理论的飞跃和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从古今中医名医的成才规律来看,坚持长期临床实践和刻苦钻研古典医籍,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而名师指导再加上自己研修提高,则是他们成才的必要条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强调临床实践,突出名师指导,注重学习古典医籍,这就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见,再经过若干年的临床实践和研修提高,在已经跟师学习并出师的继承人中必将出现一批新一代中医名医。

    4.临床专业学位的授予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实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目前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开展顺利,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成都、山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准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长春、湖南、河南、广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陕西等九所中医学院获准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招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均按照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进行培养,同时也可按照有关程序接受符合条件的优秀在职临床住院医师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临床专业学位的实施和授予,改变了研究生学位的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名中医,对象是病人,场所是医院,这样必然能够真正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生的实践素养,使之最终成为名医。
, http://www.100md.com
    5.培养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博士学位

    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位(俗称“非医攻博”)是一件创新工作,中医药教育重视知识的广泛性,要求具备很深的文化根基以及综合能力,“非医攻博”这种形式鼓励其他行业、其他专业人士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采取跨学科、跨行业进行特殊培养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中医药界“近亲繁殖”,减少知识和技能的重复,而且能够引进人才,改善与拓宽中医药行业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是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一个里程碑,它优化了教育结构,使文、理、工、农、医有机结合,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引进培养中医药人才,不仅打破了中医药学科封闭现象,而且将逐步建立起开放的中医药学科体系,营造出多种学科融合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学位试点工作,学员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他们对中医的理解将是多元化的,其今后的发展也是多向性的,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队伍。他们将是沟通中医药专家和其他学科专家研究中医药的桥梁,他们将最终成为一支多学科研究中医药的高层次复合型队伍,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起中坚作用。
, http://www.100md.com
    6.中医少年班的特殊培养

    1985年,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借鉴我国传统“术业有专攻”的教育模式,首先提出“学中医从少年开始”的口号,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医专业少年班,共连续招生3届(85级47人、86级50人、87级50人),他们现已全部毕业,其中绝大部分相继考上研究生,目前在中医医疗机构中发挥骨干作用。中医少年班的培养特点是重视学生对中医药理论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强调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注重中医药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些是非常符合中医药教育传统的。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中医药专家从小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化根底,大多是从小耳濡目染,家传师授,才养成良好的习医习惯和兴趣。

    青少年思想单纯、记忆力强,有很好的潜力,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尽早安排一些青少年接触了解中医药知识,甚至组织他们进行专门的中医药学习,不仅可以使他们避免“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让学生一心一意学习高中基本知识以及必须的中医药知识,这将使他们专业思想牢固、基本功扎实,在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后也会成为名医。

    7.一技之长的培养

    中医药诊治疾病方法多种多样,也有许多是一技之长的“特招”,所以只有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实际,对身怀一技之长的中医(药)师进行专门研究,加以培养、提高,才能使这一批人在工作中也成为名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陈梦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