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医学界已对健康状态和患病状态下,血管的内皮功能进行了大量的评估研究。此类研究多数是对生理或药理刺激下,正常内皮释放血管松弛因子即一氧化氮的能力进行测试。尽管该能力仅是多种内皮功能中的一项,但鉴于一氧化氮对血小板、单核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其释放能力尤为重要。
冠状动脉检查:在体评估人类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报告最初见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向冠状动脉内输注乙酰胆碱,并通过定量血管造影技术分别对输注前后的冠状动脉直径进行测量。在正常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可刺激血管内皮释放一氧化氮,导致血管舒张;而在患有内皮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由于直接的平滑肌收缩效应则会出现血管收缩。这一反应与使用硝酸甘油后的反应恰好相反,硝酸甘油是一氧化氮的外生性来源,因而是一种内皮非依赖性血管扩张剂。研究人员也曾利用Doppler导丝或导管分别对应用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小血管扩张物质之后的冠状动脉内血流进行测量。该技术还被应用于对逆转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以确定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降低胆固醇疗法。而冠状动脉内测试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手段,通常不适用于儿童以及有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成年人。
, 百拇医药
周围动脉检查:在肱动脉和股动脉中,对内皮功能障碍进行非侵入性检测的方法是从1992年开始在国外应用的。医生在应用该技术时,对动脉直径的测量是在动脉剪应力增加和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情况下进行的,增加剪应力可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而硝酸甘油则为内皮非依赖性扩张剂。该技术已被证实具有可重复性,并且其结果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的侵入性检查结果很一致。此外,医生还通过前臂微循环对内皮功能进行检查。其具体做法是,向动脉内输注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血管扩张物质,然后应用体积描记技术测量前臂血流。上述这些技术为研究儿童和年轻成人体内粥样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提供了重要方法,目前正被应用于针对内皮功能障碍而无症状者体内的各项检查研究。
人们在过去10年所进行的研究已证实,可通过各种治疗干预手段缓解内皮功能障碍。到目前为止,多数干预手段旨在通过作用于一个或多个可引起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来改善内皮功能障碍。已有几种药物被认为可通过不同机制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这些药物通过促进血管舒张、抑制血管收缩、减少自由基生成或其它保护内皮免受损伤的机制为血管内皮带来了有益的改变。
, 百拇医药
降脂药:采用降低胆固醇疗法可减少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同时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并不会促进冠状动脉舒张,但如果同时采用抗氧化疗法则可显著促进冠状动脉的血管扩张。这提示,氧化应激在内皮功能障碍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用药洛伐他丁与丙丁酚,对由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仅通过改变饮食或使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药物的效果。另外,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在应用血浆置换疗法后,内皮血管舒张功能可立即得到改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素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主要与强有力的内皮源性收缩因子,即血管紧张素-2有关。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显著改善血压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体内的血管舒缩功能。
补充叶酸:叶酸已被证实可有效降低血浆高半胱氨酸水平。成人每日摄入400微克叶酸可使高半胱氨酸水平下降6μmol/L。
, 百拇医药
抗氧化剂:由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与内皮功能障碍有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可对血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高血压患者应用维生素C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和高半胱氨酸血症。此外,维生素E已被证实可改善1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高胆固醇血症和高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内皮功能。经血管造影抗氧化剂研究显示,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服用维生素E之后心血管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都有所下降。但是,鉴于目前各国的研究证据尚未统一,关于抗氧化疗法对心血管事件的长期效果仍存在争议。
基因治疗:在各种实验模型中,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已被证实可改善内皮功能障碍。在高胆固醇血症的动物颈动脉内进行内皮氧化氮合酶转移可改善内皮功能,同时可减轻血管炎症。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除了可以增加严重四肢缺血患者的血流量,促进血管溃疡愈合,还可增加严重晚期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心肌灌注。尽管初期研究结果十分鼓舞人心,但仍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确保这些治疗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它干预措施:通过补充L-精氨酸来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已被证实在某些情况下可促进血管扩张。
目前,人类已积累了大量关于血管内皮各方面功能的知识。实验和临床证据提示,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改善或保持内皮功能。此外,由于内皮功能障碍发生在血管结构改变之前,对于有患病风险,如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的人应尽早开始治疗。同时,要应用作用于内皮的药物来预防或矫正心血管疾病的内皮功能障碍,这样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百拇医药(尹 欣)
冠状动脉检查:在体评估人类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报告最初见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向冠状动脉内输注乙酰胆碱,并通过定量血管造影技术分别对输注前后的冠状动脉直径进行测量。在正常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可刺激血管内皮释放一氧化氮,导致血管舒张;而在患有内皮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由于直接的平滑肌收缩效应则会出现血管收缩。这一反应与使用硝酸甘油后的反应恰好相反,硝酸甘油是一氧化氮的外生性来源,因而是一种内皮非依赖性血管扩张剂。研究人员也曾利用Doppler导丝或导管分别对应用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小血管扩张物质之后的冠状动脉内血流进行测量。该技术还被应用于对逆转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以确定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降低胆固醇疗法。而冠状动脉内测试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手段,通常不适用于儿童以及有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成年人。
, 百拇医药
周围动脉检查:在肱动脉和股动脉中,对内皮功能障碍进行非侵入性检测的方法是从1992年开始在国外应用的。医生在应用该技术时,对动脉直径的测量是在动脉剪应力增加和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情况下进行的,增加剪应力可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而硝酸甘油则为内皮非依赖性扩张剂。该技术已被证实具有可重复性,并且其结果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的侵入性检查结果很一致。此外,医生还通过前臂微循环对内皮功能进行检查。其具体做法是,向动脉内输注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血管扩张物质,然后应用体积描记技术测量前臂血流。上述这些技术为研究儿童和年轻成人体内粥样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提供了重要方法,目前正被应用于针对内皮功能障碍而无症状者体内的各项检查研究。
人们在过去10年所进行的研究已证实,可通过各种治疗干预手段缓解内皮功能障碍。到目前为止,多数干预手段旨在通过作用于一个或多个可引起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来改善内皮功能障碍。已有几种药物被认为可通过不同机制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这些药物通过促进血管舒张、抑制血管收缩、减少自由基生成或其它保护内皮免受损伤的机制为血管内皮带来了有益的改变。
, 百拇医药
降脂药:采用降低胆固醇疗法可减少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同时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并不会促进冠状动脉舒张,但如果同时采用抗氧化疗法则可显著促进冠状动脉的血管扩张。这提示,氧化应激在内皮功能障碍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用药洛伐他丁与丙丁酚,对由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仅通过改变饮食或使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药物的效果。另外,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在应用血浆置换疗法后,内皮血管舒张功能可立即得到改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素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主要与强有力的内皮源性收缩因子,即血管紧张素-2有关。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显著改善血压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体内的血管舒缩功能。
补充叶酸:叶酸已被证实可有效降低血浆高半胱氨酸水平。成人每日摄入400微克叶酸可使高半胱氨酸水平下降6μmol/L。
, 百拇医药
抗氧化剂:由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与内皮功能障碍有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可对血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高血压患者应用维生素C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和高半胱氨酸血症。此外,维生素E已被证实可改善1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高胆固醇血症和高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内皮功能。经血管造影抗氧化剂研究显示,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服用维生素E之后心血管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都有所下降。但是,鉴于目前各国的研究证据尚未统一,关于抗氧化疗法对心血管事件的长期效果仍存在争议。
基因治疗:在各种实验模型中,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已被证实可改善内皮功能障碍。在高胆固醇血症的动物颈动脉内进行内皮氧化氮合酶转移可改善内皮功能,同时可减轻血管炎症。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除了可以增加严重四肢缺血患者的血流量,促进血管溃疡愈合,还可增加严重晚期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心肌灌注。尽管初期研究结果十分鼓舞人心,但仍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确保这些治疗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它干预措施:通过补充L-精氨酸来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已被证实在某些情况下可促进血管扩张。
目前,人类已积累了大量关于血管内皮各方面功能的知识。实验和临床证据提示,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改善或保持内皮功能。此外,由于内皮功能障碍发生在血管结构改变之前,对于有患病风险,如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的人应尽早开始治疗。同时,要应用作用于内皮的药物来预防或矫正心血管疾病的内皮功能障碍,这样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百拇医药(尹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