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各科保健 > 内科保健知识 > 贫血防治333问
编号:10143366
中医对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病机是怎样认识的?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根据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萎黄”、“黄胖”、“虚损”、“虚劳”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由长期慢性肠胃疾患或长期失血,妊娠失养,加之饮食失调,护理不当等所致。

    (1)脾胃虚弱

    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平素脾胃虚弱,或七情所伤,郁怒伤肝,忧思伤脾而使脾胃功能减退,胃不能腐熟,脾不能运化、吸收,导致水谷精微不足,化血无源,出现贫血。中医认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即中焦接受水谷之气与精微物质,变化而赤,造成血液。中焦包括脾胃,两者功能失调,即可影响造血。

    (2)血证

    由于阴虚血热或脾不统血而致崩漏长期不愈,经常反复吐血、便血、咯血、鼻衄等慢性失血症,均可导致血少气衰,出现贫血。

    (3)肾虚精不化血

    一为先天禀赋不足,肾脏素虚;一为后天失养,即由于其他脏腑病变,不能将其精气输送至肾。肾主骨、生髓、藏精。血为精所化,故肾脏虚衰,则精不能化血,而致血虚。肾虚不能主水,则见浮肿甚则有腹水,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停闭等脾肾两虚的证候。

    (4)虫积

    如钩虫侵入人体引起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而见腹胀、便溏、恶心呕吐、异嗜癖等症状,或虫栖肠中,大量吸收人体精微,导致气血虚弱,且由于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故见气血亏虚之象。,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血液内科 > 贫血 > 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