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160104
呼吸系统疾病专辑(2003.03.2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19期
     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

    蒋吉林、李承珍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肺失宣降:治以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加味,药物组成:桔梗、杏仁、荆芥、紫菀、百部、甘草、橘红、白前、蝉蜕、木贼、牛蒡子、鱼腥草、浙贝母、红藤等,体虚易感加生黄芪、白术、防风。肺热阴虚:治以清肺化痰,养阴生津,用清金化痰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桑白皮、黄芩、知母、浙贝母、全栝楼、桔梗、麦门冬、甘草、北沙参、制大黄、芦根、紫菀、百部、金荞麦根、鱼腥草。如有肝火偏旺加青黛、海蛤壳、了哥王片(每次3片,日3次)。痰气上逆:治以化痰降逆,宣肺止咳,兼顾肺阴,用基本方,药物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南沙参、北沙参、姜半夏、浙贝母、甘草、栝楼皮、杏仁、桔梗、百部、紫菀、苏子、知母等。肺阴不足:治以清燥润肺,止咳,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物组成:桑叶、石膏、杏仁、甘草、麦门冬、西洋参、阿胶、胡麻仁、枇杷叶、川贝母、紫菀、代赭石等。随症加减:兼肾阴不足加鳖甲、玄参、乌梅;痰中带血丝加牡丹皮、生地黄、藕节炭、侧柏炭等。肺胃阴虚:治以润肺滋胃,止咳,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南沙参、北沙参、麦门冬、知母、玄参、川贝母、生地黄、白前、紫菀、百部、栝楼仁、乌梅、代赭石、石膏等。随症加减:舌质黯红加红藤、桃仁。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2周以上未复发。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或干咳转为有痰。有效:咳嗽好转,但未消失。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本组165例,治疗7~28日,治愈142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100%。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河北中医》2002年24卷3期177~178页

    双黄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魏杰、李良、张廷欣观察了双黄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双黄连注射液20ml加入超声雾化吸入器内行雾化吸入,每次20分钟,日2次,用青霉素钠20~30万单位/kg/日加生理盐水静滴,日1次。疗效标准:显效: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体温在48~72小时内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治疗4日后,仍发热,其他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结果显示:本组48例患者,其中显效34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3%。临床疗效证实:用双黄连注射液雾化吸入配合青霉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

    详见《河北中医》2002年24卷3期191页
, 百拇医药
    林茵绿医师五脏咳临床治验撷英

    林茵绿医师病案举隅:1.肺咳:患者女,25岁,证属风热犯肺,肺失宣肃,肺金受邪,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g,连翘12g,桑叶12g,牛蒡子12g,芦根12g,桔梗6g,枇杷叶12g,杏仁12g,薄荷6g,黄芩12g,前胡12g,板蓝根12g,大青叶12g。日1剂水煎服。5剂而愈。2.肝咳:患者男,41岁,证属火木邢金,肝火犯肺,治以疏肝泻火,肃肺止咳。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9g,焦栀子9g,款冬花12g,紫菀12g,仙鹤草30g,黛蛤散10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7剂咳减,去栀子,加郁金12g,继服1个月而愈。3.心咳:患者男,30岁,证属心火犯肺,治以清心泻火,清肺止咳。用泻心汤加减:黄芩9g,黄连3g,竹叶12g,甘草6g,生地黄20g,金银花12g,连翘12g,侧柏叶12g,麦门冬12g,款冬花12g,仙鹤草30g。日1剂水煎服。7剂后咳嗽减少,去金银花、连翘、侧柏叶,加五味子6g,玄参12g,再服7剂而愈。4.脾咳:患者女,6岁,证属脾湿犯肺,脾虚不运,痰湿蕴肺,治以健脾化痰止咳。用二陈汤加减:茯苓12g,白术12g,半夏12g,陈皮6g,甘草6g,炙鸡内金12g,炒莱菔子12g,白芥子12g,藿香12g,佩兰12g,苍术12g,款冬花12g,紫菀12g。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痰少纳增,去藿香、佩兰、苍术,继服7剂,诸症悉除。5.肾咳:患者女,72岁,证属肾元亏虚,摄纳无权,治以补肾摄纳,敛肺止咳。用止咳散合七味都气丸加减:熟地黄20g,山药15g,党参12g,山茱萸9g,茯苓12g,五味子5g,桃仁12g,杏仁12g,仙鹤草30g,款冬花12g,紫菀12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服14剂后,咳嗽明显减少。
, 百拇医药
    详见《河北中医》2002年24卷3期188~189页

    二陈双龙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诸暨市中医院侯春光观察了二陈双龙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二陈双龙汤,药物组成:陈皮6g,半夏10g,茯苓10g,僵蚕10g,蝉衣10g,徐长卿10~15g,地龙10~15g,甘草3~6g,蛇蜕3~4.5g。随症加减:鼻塞流涕、鼻痒喷嚏者加辛夷6g,苍耳子4.5g,细辛1.5~3g,连翘10g;湿疹者加苡仁15g,白藓皮6g,地肤子6g;咳嗽时轻时重,面色苍白易汗,营卫不和者加黄芪10~15g,桂枝6~9g;咳剧少痰者加蜈蚣1~3g,代赭石15~30g;久咳入络者加当归6~10g,丹参10g;体瘦、汗多、口干舌红,苔少或剥、阴伤者加五味子6~9g,元参9g,南沙参10g,北沙参10g,酌减半夏;咳嗽阵作,咳痰黄稠、舌红、苔黄,痰热内盛者加黄芩10g,桑白皮6~10g,黛蛤散9~12g,鱼腥草12~20g;咳嗽痰多色白,气逆明显者加苏子6~9g,白芥子6~9g,莱菔子6~9g,葶苈子6~9g;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肾虚者加紫河车6~12g,山萸肉6~12g,淫羊藿9~12g。用法: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咳嗽消失,活动后无咳嗽。有效:咳嗽基本消失,活动后偶有轻咳。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0例患者,显效3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临床疗效证实:二陈双龙汤具有健脾运气,豁痰除湿,化瘀通络,祛风宣肺之功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18卷第5期第23页

    老年人肺炎36例治疗体会

    方宏图医生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早选择二、三个高效抗菌素联用。益气养阴用10%葡萄糖液250ml加参脉注射液40~60ml,日1~2次静滴;活血祛瘀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加复方丹参液30ml,日1次静滴。疗效标准根据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6):治愈标准为:体温正常,症状和异常体征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胸部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标准为:体温正常,症状明显减轻,胸部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结果显示:本组36例,治愈36例。临床疗效证实:采用该疗法治疗老年人肺炎具有活血祛瘀,益气养阴的作用,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14卷1期11页

    清开灵治疗流行性感冒

    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陈秋花、阮宇鹏观察了清开灵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在休息,多饮水,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洁的基础上,给以药物治疗,包括对症治疗:高热、头痛、身痛者,用乙酰氨基酚,并发细菌感染者,根据细菌敏感度和临床表现特点,选用有效抗生素。本组并用清开灵注射液,剂量为每日0.5~1ml/kg,加5~10%葡萄糖液静滴。对照组并用病毒唑10~15mg/kg,日分2次肌注或静滴。两组疗程均为3日。疗效标准:显效:热退,全身症状改善。有效:体温有所下降,全身症状部分改善。无效:发热不退,全身症状无改善。结果显示:本组68例患者,显效38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0%;对照组72例,显效20例,有效3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8.0%;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证实:清开灵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提高本病的疗效。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52页

    双芩二根汤加点刺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聊城市中医院郭玉芹、郎子琳观察了双芩二根汤加点刺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双芩二根汤,药物组成为双花30g,黄芩15g,山豆根12g,金果榄15g,石膏30g,玄参30g,赤芍9g,板蓝根12g,浙贝9g,桔梗9g,甘草5g。并注意随症加减:伴高热者加柴胡12g。用法:日1剂水煎服,5日为1个疗程。并用点刺少商、商阳及金津、玉液穴,前二穴于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或待血色变淡即可,刺金津、玉液时,嘱患者舌体上卷,使舌下小静脉怒张,刺之出血数滴即可。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扁桃体无充血及肿大。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扁桃体有轻度充血。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结果显示:本组200例患者,痊愈144例,好转56例。临床疗效证实:本法清热解毒,针药合用,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18页

    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沈阳临床观察了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标准: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方法:用十味龙胆花颗粒,药物组成:青藏龙胆、烈香杜鹃等。用法:每次3g,日3次。体温超过38.5℃,加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升高,加服抗生素,如-内酰胺类。疗程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7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7-14日。结果显示:本组114例患者,其中急性支气管炎74例,痊愈20例,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89%;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0例,痊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0%。单项症状(咳嗽、咯痰、喘息、发热、咽痛、流涕)的有效率分别为88.78%、73.52%、29.41%、97.56%、94.57%、85.19%。临床疗效证实:十味龙胆花颗粒具有清热、祛痰、止咳的作用,对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兼治的作用,尤其对痰热证有良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9卷4期69~70页

    肺康咳喘贴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

    郑州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院高雅、田元生观察了肺康咳喘贴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分为两组。本组用肺康咳喘贴,药物组成:细辛、甘遂、白芥子、红花油等。制备:细辛提取挥发油、甘遂水煮,白芥子打碎加红花油适量制备成浸膏,加基质和透皮剂,制成直径3~5cm的圆形膏贴。用法:贴敷天突、大椎、肺俞(双)穴,每24小时换1贴,3贴为1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对照组单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生素选用青霉素(口服或注射)或鱼腥草注射液。本组酌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疗效标准:临床控制:咳、痰、喘基本消失,肺部罗音消失。显效:咳、痰、喘明显好转(由+++降为+),肺部罗音明显减少。有效:咳、痰、喘好转(由+++降为++或由++降为+),肺部罗音减轻。无效:咳、痰、喘症状无改变或减轻不明显或甚至加重者。结果显示:本组共90例患者,显效44例,有效30例,无效7例;对照组30例,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临床疗效证实:本品具有宣肺化瘀之功效,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24~25页

    温和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吉平、崔红生观察了温和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取大椎、关元、足三里、肺俞、列缺穴;脾虚型配脾俞,肾虚型配肾俞。用艾条温和灸,持艾条距皮肤2~3cm处悬灸,以皮肤出现红晕,同时患者感到热力徐徐深入体内,而不感到灼痛为度,每穴10分钟,每周3次,6周为1疗程。初诊1年后,进行随访。疗效标准:显效:1年以上哮喘未再发作。有效:1年中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哮喘偶有发作。无效:无明显变化。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临床疗效证实:本法具有补肺宣肺之功效,疗效满意。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21页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莒南县中医院李萍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分为两组,均用氨茶碱每次4mg/kg,舒喘灵每次0.1~0.15mg/kg,均日3次口服;治疗2周后复查,仍咳嗽者加用强的松2.5~5mg/次,日2次口服;咳嗽重者每晚加服1次非那根1mg/kg。本组并用麻杏龙子汤加减,药物组成:炙麻黄6g,杏仁6g,白果6g,川贝母6g,地龙10g,苏子10g,白术10g,炙款冬花10g,蝉蜕9g,甘草9g,防风9g,半夏9g,炙桑白皮12g。随症加减:鼻塞喷嚏、鼻痒者加苍耳子9g,辛夷6g;久咳剧咳加乌梅9g,罂粟壳4.5g;痰液清稀,舌淡苔白去桑白皮加白前10g,细辛3g;声音嘶哑、痰黄粘稠,舌咽红赤加射干9g,黄芩10g;气阴两虚加生黄芪15g,五味子9g。用法:日1剂水煎少量频服,1个月为1疗程,用2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使用Mini-Wright呼气峰流速仪(英国Clemet

    Clarke公司出品)测定最高呼气峰流速值,并计算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1~2个月咳嗽停止,半年内无复发,PEF达80%预计值。好转:咳嗽减轻1/2以上,PEF达到50%~79%预计值。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5例患者,治愈42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4%;对照组62例患者,治愈24例,好转1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7.7%;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宣肺解痉,降逆平喘的功效,中西药合用,疗效显著。

    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18卷第1期第24页,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