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海南“医药分离式”医院药房
海南省卫生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将竞争对手药品经营企业当作合作伙伴,主动“请”入省内几家大医院门诊药房,来分享药品利润这一块有限的“蛋糕”。半年过去了,这一“引狼入室”的做法究竟给医院和企业带来了什么?又能给患者带来多大的实惠?近日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
医药分离:海南药房改革的新尝试
2002年3月,海南省卫生厅向有关单位印发了“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决定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院、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5家省内大医院,开展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试点工作。
据介绍这一做法是以海南省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为中介牵头,由各医院与海南卫生贸易有限公司联手,把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其目的在于引入医药批发企业参与管理,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为降低药品价格和医院管理成本提供一个可行的空间,是在努力探索和尝试一种独特的“双赢”模式。
, http://www.100md.com
这与传统的医院药房模式和彻底的医药分离模式相比,更像是“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据悉这种模式在我国还是首创,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试点医院药房并非如一些人所想的是药店开到了医院里,也不是说医院彻底放弃了医院药房,事实上只是医院将自己的药房委托医药公司来经营管理,通过协商,企业向医院上缴一定比例的利润。
山重水复:科学医治与商业利益的矛盾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府门诊部是试点之一,同时也是改革矛盾纠集最突出的地方。门诊部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份药房改革以来,药房与临床“脱轨”的现象非常明显,医药公司出于赢利目的,并不从门诊内各个专家的用药习惯和特点出发,购药时有赚且赚得快的药就进,不赚的不进,常用药如治疗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广谱抗生素经常短缺,而医生出于常年临床用药经验,对药房进的新药也不敢轻易尝试,出于保守考虑就建议病人拿着处方到省医院龙华门诊部开药,既增加了患者麻烦,又影响了海府门诊部的效益;而且改革后的药房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发错药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医护风险。
, 百拇医药
这位负责人还向记者说起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一姓杨的病号患了咽喉炎,医生给开了消炎药“棒林”,属于青霉素类药品,用药前需要先做过敏试验,病人开始做皮试时已接近下班时间,但出于为病人负责的态度和不耽误病情的考虑,医生让病人先取了药,如不能用病人一个月内可拿回退换。试验结果是杨先生对此类药物呈阳性反应,不适合用药。20多天后,路途遥远的杨先生拿药到门诊部,诊治医生和门诊部负责人都认为该退,却遭到了药房负责人的拒绝,理由是拖延时间太长并且还否认药是自己药房的。为此双方发生了争执。
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石鹤华对改革后的海府门诊部药房意见颇大,经常开什么药药房没什么药。她说,药房不论怎么调整首先是应该忠实地为临床服务,药房负责人应主动与医院医生沟通,门诊部药房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服务态度。
改革能否带来实惠,患者是利益最直接的感受者。许多患者向记者反映,企业化的药房药品价格还是和原来差不多,没有明显的降价;另外药房驻扎在医院里,也没有挂自己的牌,打的还是医院的名号,有欺骗的嫌疑。
, 百拇医药
海南省中医院第三门诊部是进行药房企业化改革的第一家。中医院药剂科主任符策瑛说,改革后的门诊部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病人对这种药房的信任度问题。药品的采购完全由企业做主,质量不见得完全能保证;二是如何安排药房原来工作人员问题。原药房职工许多都工作了20年以上,达到了药师、主管药师甚至副主任药师资格,技术水平高,同时工资水平也较高,至少在每月2000元左右。但企业出于经营成本考虑,往往会放弃这些人才而聘用每月工资600元~800元低廉的非专业人士。符策瑛说,门诊部药房改革应真正对病人有利,同时使医疗机构得到发展,采取此种改革方式不见得比由医院自己来管理好。
路在何方:改革在尝试中摸索前行
海南省卫生厅助理巡视员兼海南省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许亚川透露,卫生主管部门主动牵头的这项改革一开始就阻力重重,主要是医院的不配合,原预定拿出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门诊部作为试点,过了半年现在只做了两家,一家是海南省中医院,另一家为海南省人民医院。就是两家医院也没有极力配合,只拿出了本院内最小且占医院经营份额不大的门诊部进行试点工作。主要原因是,药房向来是医院业务收入的大头,即使是在医药企业可与医院“争夺”处方的今天,90%的患者还是会首选在就诊医院买药,如海南省人民医院每年业务收入约3.1亿元,其中药品收入就占了48%~50%。门诊部药房自然是医院难以割舍的“大蛋糕”。
, 百拇医药
许亚川说,这样做企业也不好过,医院应得利润还是归医院,而企业还要上缴税收,企业顶多只能在畅通进药渠道和减少经营成本上做文章,在这么薄的利润下,要想药品大幅降价显得不现实。许亚川强调,虽然利益还是在医院里,以药养医的状况还是存在,但此次改革主要在于开辟了一种新的经营运作模式,切断了门诊管理人员的关系网。目前要求医药完全分开并不现实,“没有一家医院能活得下去”,这样的改革仅仅是尝试。
医药分离,医院药房这块“蛋糕”到底要怎么分才更合理,实惠才能真正落到百姓头上?我国许多医院都进行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尝试。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的政府集中采购原想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运作方式来刹住药品中的回扣风,降低药价,但现在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招标制并未得以实行。此外,医药分开核算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一方面医院是全民制单位,政策由国家控制,医疗服务价格被定在一个很低的价位上,无法充分体现医务人员价值,另一方面,国家又不可能全额拨款来支持医院的发展,如果把药房彻底划出去,医院根本无法生存。
中国的医药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革之路,只能在自我不断尝试中摸索。, 百拇医药(赖志凯)
医药分离:海南药房改革的新尝试
2002年3月,海南省卫生厅向有关单位印发了“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决定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院、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5家省内大医院,开展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试点工作。
据介绍这一做法是以海南省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为中介牵头,由各医院与海南卫生贸易有限公司联手,把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其目的在于引入医药批发企业参与管理,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为降低药品价格和医院管理成本提供一个可行的空间,是在努力探索和尝试一种独特的“双赢”模式。
, http://www.100md.com
这与传统的医院药房模式和彻底的医药分离模式相比,更像是“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据悉这种模式在我国还是首创,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试点医院药房并非如一些人所想的是药店开到了医院里,也不是说医院彻底放弃了医院药房,事实上只是医院将自己的药房委托医药公司来经营管理,通过协商,企业向医院上缴一定比例的利润。
山重水复:科学医治与商业利益的矛盾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府门诊部是试点之一,同时也是改革矛盾纠集最突出的地方。门诊部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份药房改革以来,药房与临床“脱轨”的现象非常明显,医药公司出于赢利目的,并不从门诊内各个专家的用药习惯和特点出发,购药时有赚且赚得快的药就进,不赚的不进,常用药如治疗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广谱抗生素经常短缺,而医生出于常年临床用药经验,对药房进的新药也不敢轻易尝试,出于保守考虑就建议病人拿着处方到省医院龙华门诊部开药,既增加了患者麻烦,又影响了海府门诊部的效益;而且改革后的药房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发错药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医护风险。
, 百拇医药
这位负责人还向记者说起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一姓杨的病号患了咽喉炎,医生给开了消炎药“棒林”,属于青霉素类药品,用药前需要先做过敏试验,病人开始做皮试时已接近下班时间,但出于为病人负责的态度和不耽误病情的考虑,医生让病人先取了药,如不能用病人一个月内可拿回退换。试验结果是杨先生对此类药物呈阳性反应,不适合用药。20多天后,路途遥远的杨先生拿药到门诊部,诊治医生和门诊部负责人都认为该退,却遭到了药房负责人的拒绝,理由是拖延时间太长并且还否认药是自己药房的。为此双方发生了争执。
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石鹤华对改革后的海府门诊部药房意见颇大,经常开什么药药房没什么药。她说,药房不论怎么调整首先是应该忠实地为临床服务,药房负责人应主动与医院医生沟通,门诊部药房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服务态度。
改革能否带来实惠,患者是利益最直接的感受者。许多患者向记者反映,企业化的药房药品价格还是和原来差不多,没有明显的降价;另外药房驻扎在医院里,也没有挂自己的牌,打的还是医院的名号,有欺骗的嫌疑。
, 百拇医药
海南省中医院第三门诊部是进行药房企业化改革的第一家。中医院药剂科主任符策瑛说,改革后的门诊部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病人对这种药房的信任度问题。药品的采购完全由企业做主,质量不见得完全能保证;二是如何安排药房原来工作人员问题。原药房职工许多都工作了20年以上,达到了药师、主管药师甚至副主任药师资格,技术水平高,同时工资水平也较高,至少在每月2000元左右。但企业出于经营成本考虑,往往会放弃这些人才而聘用每月工资600元~800元低廉的非专业人士。符策瑛说,门诊部药房改革应真正对病人有利,同时使医疗机构得到发展,采取此种改革方式不见得比由医院自己来管理好。
路在何方:改革在尝试中摸索前行
海南省卫生厅助理巡视员兼海南省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许亚川透露,卫生主管部门主动牵头的这项改革一开始就阻力重重,主要是医院的不配合,原预定拿出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门诊部作为试点,过了半年现在只做了两家,一家是海南省中医院,另一家为海南省人民医院。就是两家医院也没有极力配合,只拿出了本院内最小且占医院经营份额不大的门诊部进行试点工作。主要原因是,药房向来是医院业务收入的大头,即使是在医药企业可与医院“争夺”处方的今天,90%的患者还是会首选在就诊医院买药,如海南省人民医院每年业务收入约3.1亿元,其中药品收入就占了48%~50%。门诊部药房自然是医院难以割舍的“大蛋糕”。
, 百拇医药
许亚川说,这样做企业也不好过,医院应得利润还是归医院,而企业还要上缴税收,企业顶多只能在畅通进药渠道和减少经营成本上做文章,在这么薄的利润下,要想药品大幅降价显得不现实。许亚川强调,虽然利益还是在医院里,以药养医的状况还是存在,但此次改革主要在于开辟了一种新的经营运作模式,切断了门诊管理人员的关系网。目前要求医药完全分开并不现实,“没有一家医院能活得下去”,这样的改革仅仅是尝试。
医药分离,医院药房这块“蛋糕”到底要怎么分才更合理,实惠才能真正落到百姓头上?我国许多医院都进行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尝试。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的政府集中采购原想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运作方式来刹住药品中的回扣风,降低药价,但现在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招标制并未得以实行。此外,医药分开核算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一方面医院是全民制单位,政策由国家控制,医疗服务价格被定在一个很低的价位上,无法充分体现医务人员价值,另一方面,国家又不可能全额拨款来支持医院的发展,如果把药房彻底划出去,医院根本无法生存。
中国的医药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革之路,只能在自我不断尝试中摸索。, 百拇医药(赖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