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儿科
编号:10164099
膀胱神经肌肉功能不良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膀胱的正常储尿及排尿功能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反射活动,反射中枢在骶髓Ⅱ、Ⅲ、Ⅳ。中枢或周围神经中有关调节膀胱-尿道功能的部分受到损害时,就发生排尿障碍,这一类病变统称为神经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

    神经性膀胱的重要性有三:①影响病人的寿命,由于慢性尿潴留、感染,可致严重的肾功能不全;②神经性膀胱失去尿的控制,因此影响小儿的社会活动;③患神经性膀胱的男病人成年后常合并性功能障碍,阴茎不能勃起、射精,也不能生育。

    【病因】

    小儿神经性膀胱常见的原因是:①髓脊膜膨出:近来由于患髓脊膜膨出的小孩存活者增多,因之神经性膀胱的治疗更为重要;②骶椎发育不良:常见骶椎部分缺损,在婴儿早期就有神经性膀胱。脊髓先天性异常多合并肢体的运动、感觉障碍;③脊髓肿瘤:小儿脊髓肿瘤虽罕见,但患神经母细胞瘤发生硬膜外转移,出现脊髓压迫,此时神经性膀胱并不少见;④椎体骨髓炎:虽不常见,但可发生硬膜外脓肿,压迫脊髓,产生神经性膀胱。多有先驱感染、发热、全身症状及神经根痛。虽然出现神经性膀胱时,骨质可以正常,但不久即出现骨质破坏;⑤外伤:小儿罕见脊柱骨折所致截瘫,处理与成人相同。广泛骨盆骨折有时可合并神经性膀胱。做肛门直肠畸形或巨结肠手术时可损伤膀胱的神经,故手术操作应尽量贴近肠管,如Duhamel及Soave设计的手术可减少神经损伤。此外,切除新生儿或婴儿骶尾部畸胎瘤也可产生神经性膀胱;⑥感染:偶见麻疹脑炎或脊髓灰质炎后合并神经性膀胱,横断性脊髓炎多为病毒感染可发生暂时性神经性膀胱,预后良好,但须短期膀胱引流;⑦隐性神经性膀胱:除膀胱症状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对神经性膀胱曾有很多的分类方法,但都不能满足临床预后与治疗的需要。以前,Bors氏区分为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完全与不完全性以及感觉、运动与混合神经元病变。根据膀胱测压则可区分为无抑制性、无张力性、反射性及自主性神经性膀胱。目前,为实用起见,根据膀胱储尿与排空、有无感觉、盆腔底的阻力以及有无非抑制性逼尿肌收缩,分为两类:①有多量残余尿,合并泌尿系症状及并发症;②无残余尿,也不能储尿,即尿失禁。后者约占神经性膀胱病例的1/3。

    由于膀胱的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都有障碍,故当膀胱充盈时可无尿意,又因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及膀胱壁有不规则、微弱的自主性收缩,故表现为多量的不自主排尿、滴尿及多量剩余尿(可达200~300ml)。

    体格检查除下腹膀胱膨胀外,可有肛门松弛,下肢运动障碍或会阴部感觉消失(又称马鞍形麻痹)。如合并上尿路损害及感染,可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这些小儿常见贫血及高血压,但不常并发结石。
, http://www.100md.com
    【实验检查】

    1.静脉尿路造影 可显示肾功能及形态,在临床上、下行造影应于生后数周就做,以后每年1次。一般生后数周,下行造影完全正常,但数月后上尿路可迅速扩张,尤其骶部病变者为显著。对这组病儿须考虑暴露放射线问题,故照片应减至最少数量。

    2.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 可显示更确切的膀胱形象及功能、有无反流,但须导尿,可见膀胱胀大呈无力状,或耸立而边缘不整齐,甚者似塔松状且有憩室形成。膀胱颈则呈漏斗状,并常伴膀胱输尿管反流(图27-39)。

    由于膀胱造影后有一定数量病人发生尿路感染,故造影前后应用抗感染药物以预防之。可辅以前后位、斜位及侧位片,了解外括约肌及膀胱颈部有无排尿困难,并可检出有无尿道畸形如后尿道瓣膜症。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http://www.100md.com
    1.尿的检查 神经性膀胱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屡发或持续性尿路感染,所以定期多次尿检查是重要的,最少每周查尿1次。持续性感染提示有上尿路扩张或大量剩余尿。

    2.其他检查 ①尿流动力学检查:是一重要检查,必要时6月后须复查。②肌电图:肛门括约肌与盆底的肌电图可协助判断神经分布损害程度,但费时间,且易有技术错误;③同位素肾图:可标示分肾功能检查。

    【治疗说明】

    神经性膀胱的治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其治疗不仅要根据膀胱及上尿路的情况,也要根据小儿的脑发育情况、家庭情况及父母的态度。另一方面,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残余尿量到最小量,防止肾损害及预防治疗继发的泌尿系感染。

    1.尿袋及间歇导尿 如小儿无屡发泌尿系感染,也无肾积水,则不需处理。但当小儿长大至5岁左右,将要入学,则尿控制不良成为重要问题。在男孩可用尿袋接尿,但不能用阴茎夹,因阴茎皮肤感觉不良,易发生溃疡及尿瘘。女孩则不易安装尿袋。文献报道训练家长及病儿作间歇清洁导尿,可使已发生的肾积水好转,并可使小儿保持干燥。每日导尿4~6次。
, http://www.100md.com
    间歇导尿虽可引起菌尿,似无损害。Kass氏等(1981)报道一组255例小儿,用间歇导尿的方法已观察10年,虽然56%病儿有菌尿,但仅25%病儿有新鲜肾损害。

    2.药物治疗 过去,认为副交感神经支配逼尿肌,交感神经支配括约肌。主动排尿作用是受逼尿肌的副交感神经作用。目前认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阻止了排尿,故用α-阻滞剂(苯苄胺,phenoxybenzamine)于逼尿肌无反射、排尿困难有较多残余尿的患者。对无残余尿的轻度压力性尿失禁,可用刺激膀胱颈和后尿道收缩以增加尿道阻力的药物如麻黄素、遗尿酊(imipramine)。

    3.用电刺激膀胱及其括约肌1970年由Mayer提出这种办法,但在小儿神经性膀胱成功的机会很少。

    4.防止输尿管反流的手术 如神经性膀胱合并输尿管反流性积水,则可在防止输尿管反流手术后,终身用定时、间歇清洁导尿的方法。

    5.如膀胱容量合适而尿道阻力低,用人工括约肌效果好。

    对神经性膀胱患者须长期随访,尤以用胃、肠道扩大膀胱容量者,须随访尿路感染、上尿路损害及电解质平衡情况及检查应用胃、肠道扩大的膀胱有无恶变。

    【并发症】

    由于逼尿肌收缩无力或不能持久、逼尿肌和外括约肌或膀胱颈部协同失调以及尿道阻力相对地过高,使膀胱排空不全,发生尿潴留。此时膀胱内压上升,常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新生儿期罕见反流,到10岁时50%以上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导致输尿管积水、肾积水和泌尿系感染,最终引起肾功能不全以及慢性尿毒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