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外 科 > 普通外科学
编号:10164120
其它沙门菌属感染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沙门菌感染(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是由各种沙门氏菌(salmonella)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节是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其他沙门菌感染,本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本菌污染的肉类食物等引起发病,由于致病菌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其临床表现较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此外还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病因】

    沙门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光滑菌落,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苷,能发酵葡萄糖,吲哚,尿素分解及V-P试验为阴性。

    沙门菌在简单的培养基上即能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沙门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为6.5~7.5,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牛乳或肉类食品中能存活一年以上,不耐高温和干燥,加热65℃15~20min即被杀死,5%石炭酸或1∶500升汞5min可灭活,pH<4.5可使细菌死亡。
, 百拇医药
    沙门菌无荚膜,但其细胞外膜包被的多糖层十分粘稠,具有阻止吞噬,逃避补体系统破坏的作用,沙门菌的主要抗原成分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O抗原是细菌胞壁的脂多糖,目前已发现60多种,每种菌常有数种O抗原,与致病密切有关的多属A、B、C、D和E组,H抗原是蛋白质,有特异性较高的第1相和特异性较差的第2相,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型抗体,H抗原则产生IgG型抗体,按照O抗原和H抗原的搭配,沙门菌可分成二千多种血清型,各血清型致病力的强弱可有很大差异。

    【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的家禽、家畜,如鸡、鸭、猪、牛、羊等,其次是感染的鼠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其感染率为1%~4%或更多些,人类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这些带菌者绝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和无症状感染或轻型肠道感染后大便持续带菌,暂时带菌状态较常见于职业上与沙门菌接触的人,如食物加工或屠宰工人,无症状的沙门菌带菌者,有时排菌量可以很多,如果其职业是处理肉类等食物时,可以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
, 百拇医药
    (二)传播途径 沙门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及用具传染,各种来源于动物的药品有引起传播的可能,苍蝇和蟑螂可作为沙门氏菌的机械携带者,引起传播。空气传播及输血引起的沙门氏菌感染也有过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婴幼儿,严重慢性病患者对沙门菌易感,患病年龄以一岁以内的婴儿最高,患者病后的免疫力不强,可反复感染,甚至可感染同一血清型细菌而发病。

    (四)流行病学特征 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①突然发病;②潜伏期短;③发病者仅限食污染食物者;④食物常是同一传染源所污染;⑤集体用膳单位常呈暴发流行;⑥本病全年可见,发病高峰在7~11月;⑦各菌种分布有地区性,并与该地区动物中携带的常见菌种相一致。

    【发病机制】

    机体感染沙门菌的后果与机体抵抗力,吞食细菌的数量,血清型,侵袭力等有关。吞入大量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减少10~100倍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不同血清型细菌的侵袭力与致病力显著不同,鸭沙门菌仅引起无症状的胃肠道感染,而猪霍乱和鼠伤寒沙门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
, http://www.100md.com
    沙门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的病变部位,在小肠,但也可累及结肠,引起痢疾样症状,沙门菌具有侵袭性,引起粘膜炎症反应,伴粘膜下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深至固有层,沙门氏菌可分泌肠毒素,参与腹泻的发生。

    沙门菌侵入血流可以是胃肠炎的并发症,但更多的病例却无胃肠炎作为前驱病变,血源入侵的细菌可停留于任何部位,导致胃,关节,脑膜,胸膜或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与感染的细菌量及临床类型有关,食入染菌食物后8~48小时发生胃肠炎症状,如感染菌量大可在12小时内发病,小量感染因病原体繁殖需要时间稍长,潜伏期可在48小时左右,败血症型与伤寒型潜伏期约为1~2周。

    (一)胃肠炎型 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70%,急性起病,开始时恶心、呕吐,随后迅速出现腹部绞痛和腹泻,大便常为水样,量多,很少或没有粪质,偶可呈粘液或脓性腹泻,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常有发热达38~39℃,可伴有畏寒,沙门菌胃肠炎的病情轻重差异很大,有些病人并无发热,只有稀烂大便,重的可呈暴发型伴有迅速脱水,可由于脱水重而引起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甚至可迅速死亡,此种情况在早产儿和营养不良小儿较易产生。
, http://www.100md.com
    沙门菌胃肠炎的症状多在2~3天消失,偶尔病程亦可迁延至2周之久,病死率很少超过1%,死亡病例几乎都是婴儿,老人和身体衰弱的人。

    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所有病例的血培养几乎均阴性,在急性期几乎所有病人的大便均可培养出病原菌,胃肠炎开始后两周约有50%病人大便培养仍为阳性,此型较常见的病原菌为鼠伤寒沙门菌。

    (二)伤寒型 临床症状与轻型伤寒相似,但潜伏期较短(平均约3~10天),病程亦较短(一般为1~3周),病情多较轻,热型呈弛张热或持续,亦可有相对缓脉,但皮疹少见,腹泻较多,肠出血及肠穿孔很少发生,伤寒型偶有以胃肠炎作为前驱表现,在典型的胃肠炎症状后出现伤寒表现,白细胞数减少,血、大便培养阳性,较常引起伤寒型的病原菌为猪霍乱沙门菌。

    (三)败血症型 此型病例呈散在性,常见于儿童,虚弱者和有慢性疾患者,起病多急骤,但亦可徐缓起病,有发热,寒战,出汗及胃肠道症状,热型呈不规则型,弛张型或间歇型,高热持续1~3周不等,有并发症如化脓性病灶时,则发热可迁延更长时间,甚至达数月之久,或为反复急性发作,肝脾常肿大,黄疸及谵妄偶见,多数病例的白细胞数正常,血培养有病原菌,但大便培养常阴性,与伤寒病的持续菌血症不同,其病原菌是间歇进入血循环的,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猪霍乱沙门菌。
, 百拇医药
    (四)局部化脓感染型 患者过去或入院时有菌血症阶段。在发热阶段或退热后,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局部化脓性病灶,亦可由轻型病例所并发,或在发病前完全没有症状,这些化脓性病灶可在身体任何部位发生,成为临床的主要表现,支气管肺炎,脓脓肿,胸膜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肾盂炎,肋软骨脓肿,肋骨骨髓炎,脑膜炎等较多见,此外,腮腺炎,脾脓肿,腹膜腔内脓肿,乳腺脓肿,皮肤溃疡等文献亦有记载。

    在某些疾患如镰状细胞贫血等病人,易发生本型感染,化脓感染灶常出现于原有病变的局部,如血肿,梗塞,囊肿,新生物,动脉瘤等。

    沙门菌感染的四种临床类型常不易明确划分,它们常互相重迭;如胃肠炎可伴发或继发菌血症;败血症每并发局部化脓灶;局部化脓灶亦可继发菌血症。

    沙门菌感染可无症状,仅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大便培养阳性、血清凝集效价升高,这些人没有症状,但有与病人接触或进食过污染食物的历史。
, http://www.100md.com
    动物常可被多种沙门菌感染,而且食物的储存,运输,分配等过程中可以互相接触污染,故人类偶可同时感染两种沙门菌。

    【实验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有局灶性化脓性病变时明显升高,可达20×109/L~30×109/L。

    (二)粪便检查 部分粪便有粘液和血,有的镜下中性白细胞增多,尤以婴幼儿多见。

    (三)细胞学检查 胃肠炎时易从呕吐物和粪便中分离到病原菌,并与可疑食物中分离到的相一致,胃肠道外感染时,每可从血、骨髓,脓液和其他体液如胸水,脑脊液,关节积液等中测得病原菌,反复培养可提高阳性率。血清凝集试验对诊断的帮助不大。

    【病理变化】

    多数患儿呈胃肠粘膜炎变,轻重不等。重者病变范围广泛,不局限于小肠。如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侵犯整个消化道,自食道下端、胃、小肠直至结肠、直肠。小肠与结肠粘膜糜烂,有多发性脓肿与溃疡形成,引起痢疾样脓血便。小肠集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可肿大,胆囊也可肿大。少数病例通过肠壁淋巴组织可经血行性播散引起败血症,并易发生迁延性损害如支气管肺炎、脓胸、化脓性脑膜炎、肾盂肾炎、骨髓炎等。伤寒型的病理变化与伤寒相似,但肠壁变化较轻微,罕见肠出血与肠穿孔。
, http://www.100md.com
    【诊断说明】

    1.沙门菌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伴明显发热,且时间较长;有不洁饮食(尤其是动物性食物)史,而大便常规及血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时应疑及本病,从排泄物及可疑食物中分离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2.伤寒型和败血症型 持续发热一周以上,无明显系统症状或有胃肠道表现,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者需根据多次重复血培养后考虑本病的可能,有局部病灶形成时,应及早作局部细菌学检查,重症患者应寻找原发病。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胃肠炎型伤寒应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化学毒物与生物毒物引起的胃肠炎相鉴别;伤寒型和败血症型应与伤寒及副伤寒相鉴别,典型伤寒有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可发生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而伤寒型及败血症型沙门氏菌感染则罕见或缺如,血清肥达氏反应及血、大小便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局部化脓感染型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局部感染,临床上很难区别,须通过局部病灶脓液培养致病菌以资鉴别。
, http://www.100md.com
    【治疗说明】

    除补液(包括口服及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积极给予一般支持疗法外,还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痢特灵、利福平、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都曾被用以治疗沙门氏菌属感染,各型沙门氏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程度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敏感试验的结果和临床疗效也不尽符合。近据报道,耐药菌株在各地不断增加,由R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氏菌菌株已有发现。1984年国内17个单位对439例婴幼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作了药物敏感试验,所得结果大多对过去常用的抗菌药物如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先锋霉素、痢特灵、复方新诺明等耐药或低度敏感。新的抗菌药物如氟哌酸、丙氟哌酸、头孢孟多〔80~100mg/(kg·d),分2次静滴1~2周〕、头孢哌酮〔50~100mg/(kg·d),分2次静滴1~2周〕、头孢氨噻肟〔50~75mg/(kg·d)分2次静滴3~7天〕已在国内用于鼠伤寒及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功效颇著。对轻症胃肠炎型沙门氏菌感染,不少人主张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以免引起菌群失调,产生耐药菌株和延长带菌时间,但对易于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的小婴儿,免疫功能低下的白血病、恶性肿瘤患儿、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激素治疗者与其他重症患者例外。
, 百拇医药
    【预后说明】

    胃肠炎预后良好,但婴儿、老年人或有原发病者情况较严重,常有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败血症型患者1/3~1/2有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或肿瘤等原发病,预后较为严重,沙门菌脑膜炎的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

    【预防说明】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妥善处理病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保护水源,禁止食用病畜病禽。

    (二)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食物加工管理、不喝生水,肉、禽、乳、蛋类的处理,加工,贮存均应严防污染,食用时应煮熟煮透,生熟分开,腹泻患者不应接触熟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