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外 科 > 普通外科学
编号:10164142
藏毛囊肿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统称藏毛性疾病(pilonidal disease),是在骶尾部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也可表现为骶尾部一个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反复发作。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多,常含一簇毛。好发在20~30岁中等肥胖的男性,当然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发病。对此病的病因认识尚存在分歧,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一种获得性病变,由于毛发长入皮肤或皮下组织使囊肿容易感染,窦道不易愈合。亦有人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但在婴儿的中线位肛后浅凹部位很少找到藏毛疾病的前驱病变,反之,本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会阴、臀部多毛的男人,其时毛发生长和皮脂腺分泌均增加,且常有感染,刺激和深部组织有毛陷入等因素存在,因此后天性疾病的观点比较为大家所接受。当然也有些情况如未发生感染的藏毛囊肿等不能完全用获得性疾病来解说。

    【临床表现】
, http://www.100md.com
    藏毛囊肿无继发感染时可无症状,通常主要和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肿。和其他部位软组织脓肿相似,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多自动穿破流出脓汁或经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消退,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常流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病理说明】

    原发的管道多在骶尾部中线,其内壁是鳞状上皮,管道在皮下延伸一段距离,一般长约2~3cm,可能有小脓腔,或从原发管道有小的支管分出,脓腔和支管内壁多为肉芽组织,常见到有与周围皮肤不相连的毛发从窦口长出。藏毛腔位于中线,多数呈直线方位,长约1~15cm,腔壁由坚韧纤维组织形成。继发管道可以从主腔分出至皮下组织,常有分泌溢于皮肤表面,多自旁侧头向延伸,少数亦可向肛门延伸,从而易与常见的肛周瘘管相混淆。

    【诊断说明】

    藏毛窦或藏毛囊肿的主要诊断标志是骶尾部急性脓肿或有分泌的慢性窦道,局部表现有疼痛、压痛和炎症浸润,检查时在中线位见到藏毛腔。
, 百拇医药
    【治疗说明】

    急性脓肿形成时,治疗方法很简单,即在局麻下十字切开引流,切口选在波动或压痛最明显处,避开正中线。抗生素不能替代外科引流。对脓肿伴有蜂窝织炎,或患者伴有糖尿病,血管性心脏病或免疫缺陷等时,可加用抗生素治疗。术后经常检查创口是否愈合,剃去周围的毛发,用探针轻柔地探查窦腔,或有可能把一簇毛拉出,这簇毛作为异物而使感染永存。经过以上治疗,有些病人创面可能一期愈合,但多数在1~2月后仍不愈合,呈慢性反复发作,这样就需要进行藏毛窦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对慢性藏毛窦的根治性手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证实是完全成功的。过去曾有用过广泛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实践证明创口愈合缓慢,使病人蒙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目前多采用比较保守的手术,仅切除病变组织而尽量保留正常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优先选择的方法是袋形手术,即切除窦道壁的表面部份和上盖皮肤,缝合窦道残腔与皮肤的切缘,这样可以缩小创口以促进愈合。对侧支窦道需分别切至末端,同样袋形化,一般用羊肠线或可吸收的人造缝线。仔细的术后处理颇为重要,常是开放性藏毛窦愈合的关键。用细纱布敷料,填塞在窦道上,一定要使创口边缘分开,愈保持平整愈好。用带子固定敷料代替胶布以减少皮肤刺激,注意局部卫生,创口发现有架桥时,应立即用棉签分开。如周围有过多毛发,应经常剃毛。过多的肉芽生长可予刮除或硝酸银烧灼,定期随访直至创口完全愈合。偶有创口经久不愈,可经常抓刮,用水冲洗,以保持清洁。某些病例用加压包扎,可能会促进创口愈合。

    对复发性藏毛窦,不必作广泛切除,可作类似原手术的袋形手术,简单而同样有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