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产科
编号:10164270
脐带异常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无脐带(achordia)】

    极其罕见,Brown(1925)曾描写两个婴儿,一例为死胎,另一例为活婴,其胎盘似乎直接附着于胎儿腹壁上。

    【脐带长度异常(variations in length of cord)】脐带长度差异很大,平均为50~60cm,其正常范围在30~70cm之间,若短于30cm称脐带过短,长过70cm称脐带过长。文献报告脐带短者仅0.5cm,亦有长达300cm者。Walker及Pye(1960)发现男婴之脐带较女婴稍长。於妊娠第28周脐带可达全长。他们亦发现有17%的胎儿脐带围绕胎儿颈部。Hellman及Eastman(1961)认为,脐带少于32cm即为异常,因为脐带的安全长度须超过从胎盘附着处达母体外阴的距离。若胎盘附着于子宫底,则脐带的安全长度至少应达32cm,方能正常分娩。

    一、脐带过短 脐带过短在分娩前往往无临床征象,但进入产程后常可出现下列几种异常情况:
, http://www.100md.com
    (一)胎心音异常 胎儿下降时因脐带过短被牵拉过紧,而使胎儿血循环受阻,致使胎儿缺氧出现窘迫。

    (二)分娩时若产力强可发生脐带血管断裂、出血,而引起胎儿死亡。也可造成胎盘早剥、子宫内翻或胎儿脐疝等严重并发症。

    (三)有时可引起产程延长,以第二产程延长多见。

    处理:临产后密切观察胎心音变化及产程进展情况,若疑有脐带过短可抬高床尾,改变体位,给氧气吸入,静推三联,如经上述处理胎心仍不改善者,必要时可考虑行剖宫产术以挽救胎儿。当第二产程发现胎儿窘迫,除按常规处理外,待胎肩娩出立即钳夹、切断脐带,可避免娩出胎体时过分牵拉脐带。

    二、脐带过长 其长度可为正常的2~4倍。过长的脐带易造成绕颈、绕体、脱出或脐带受压,有时见到血管被血栓阻塞及真的打结等情况。

, 百拇医药     【导致血流障碍之脐带异常】

    一、脐带缠绕 或称脐带环,即脐带围绕胎儿身体,通常以绕颈较为常见,因脐带本身有补偿性伸展,不拉紧至一定程度,不发生临床症状,对母、子危害不大。但脐带绕颈可致相对性脐带过短,而引起如脐带过短的征象,致胎儿或新生儿死亡。故应引起重视。

    (一)发生率 脐带绕颈约占分娩总数的20~25%(Starder)。按Kan及Eastman研究1000位分娩中(1957),脐带绕颈之发生率绕一圈者占21%,绕三圈者占0.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214例分娩中,发现脐带绕颈167例,占13.7%,较一般为低。其中绕颈一周者占10.7%,2周者占2.8%,3周者占0.2%。最多为3周,但文献报道有绕颈7周者。脐带环绕胎儿颈部很少引起胎儿死亡。然而在单羊膜囊双胎,其围产期死亡率却很高。

    (二)原因 认为与脐带过长、胎动过频有关。据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统计,绕颈周数确实与脐带长度有密切关系,如下表:
, http://www.100md.com
    (三)临床表现及 诊断 脐带缠绕,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以分娩期阵缩时,特 别是当产程进展时表 现明显,因为胎头越 往下,缠绕的脐带越 拉紧。还可引起第二产程延长,胎头迟迟不衔接,个别引起胎盘早剥。但也可无任何症状,只是在接产时发现。也有通过B型超声波检查时发现。

    (四)处理 脐带绕颈圈数多者对胎儿影响较重,故仍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遇有在胎头附近听到脐带杂音者,应密切观察产程,勤听胎心音,便于及时发现及积极处理胎儿宫内窘迫。如系初产妇,分娩第二期可作会阴切开,以迅速结束分娩。经产妇不能很快分娩者也应助产。娩出时若绕颈脐带牵拉过紧,应立即钳夹、剪断脐带。

    二、脐带打结(knots in umbilical cord) 脐带打结可分真结与假结两种:

    (一)假结 为了调节脐带之长度,血管会发生扭曲此称为假结。有两种情况可以形成假结,一种是脐静脉较脐动脉长,故静脉迂曲形似结;另一种是脐血管较脐带长,血管卷曲成结。这些曲张的血管临床上一般无大意义。但当卷曲血管发生破裂时则易造成胎儿死亡。
, 百拇医药
    (二)真结 较为少见。Spellacy(1966)研究17000例分娩中发现真结之发生率为1.1%,其围产期死亡率为6.1%,在单羊膜囊双胎中真结之发生率较高。

    真结多在妊娠3~4个月间发生,开始脐带缠绕胎体,后胎儿又穿过脐带套环而成真结。真结形成后如结未拉紧尚无症状,如拉紧后胎儿血循环受阻而致胎儿发育不全或胎死宫内。

    三、脐带扭转(torsion of umbilical cord)因胎儿活动的结果会使正常的脐带变成螺旋状,即脐带顺其纵轴扭转,生理性可扭转6~7周,有人认为可转9~11周。如脐带过分扭转,可致胎儿血运中断而死亡。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曾有4例,一例6个月妊娠,一例7个月妊娠,另两例为足月妊娠,均因脐带扭转致成死胎。6个月妊娠扭转部位距脐带胎盘附着处2cm,7个月妊娠者距附着处0.5cm;后两例其中1例脐带扭转共44周,距附着处约1cm。另一例脐带扭转呈麻线状,长约20cm,靠近脐轮处,经连续切片可见血管完全闭塞。
, http://www.100md.com
    四、脐带狭窄(stricture of umbilical cord)狭窄与扭曲有关,有脐带狭窄之大部分婴儿为死胎。脐带狭窄之原因不明,可能与华通氏胶(Wharton′s jelly)之局部性缺乏有关。脐带过分扭曲常发生于脐带外周华通氏胶较薄弱处,因为此胶具有保护及支撑脐带血管的作用,胶质内有神经纤维存在,脐血管的收缩与扩张受其控制。故当脐带狭窄时,胎儿血运可受到阻碍而致死胎。

    五、脐带血肿(hematoma of umbilical cord) 血肿多因脐静脉曲张破裂而使血渗透到外周的华通氏胶内而形成(图),可发生于脐带的胎盘端或胎儿端。脐带血肿可压迫脐血管,轻者可致胎儿窒息,重者造成血运梗阻而致胎儿死亡。Dipple(1940)发现每5505例分娩中有一例,其出血多因脐静脉破裂所致。他观察约有一半的患者为死胎,但此非为直接因素。

    【脐带附着异常】

    脐带正常附着在胎盘的胎儿面之中央或附近,约占90%左右。
, http://www.100md.com
    一、边缘附着(marginal insertion) 脐带附着在胎盘边缘,即球拍状胎盘(battl-edore placenta),约占10%,此种情况常见于早产的病例(Brody,Frenkel 1953)。

    二、帆状附着(velamentous insertion) 脐带帆状附着,系指脐带附着在胎膜上,脐带血管通过羊膜与绒毛膜之间进入胎盘。在此情况下,胎膜内脐带血管在远离胎盘边缘分离而仅被一羊膜皱襞围绕。帆状附着在单胎分娩中占1%左右,在双胎较常见,而在三胎几乎常有此种现象。有脐带帆状附着之胎盘,其胎儿先天性异常似乎增加。

    三、前置血管(vasa previa)当胎膜内有些帆状附着之胎儿血管经过子宫颈内口,且位于胎先露之前,此即前置血管。此时,仔细检查可摸到索状有搏动之胎儿血管,当前置血管被胎先露压迫时,可致循环受阻而发生胎儿窘迫。当胎膜破裂时可伴随胎儿血管破裂,而致胎儿血液外流,对胎儿具有一定危险性。
, 百拇医药
    产前或产时出血,可能为前置血管及胎儿血管破裂所致。但胎儿血管破裂并不一定都伴随于胎膜破裂(carpetal,1979)。产前及产时出血,大都由母体而来。如为胎儿血,则发现血红蛋白对硷性有抵抗力,或取血涂片镜检,如找到有核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则可诊断为前置血管。因为未成熟的或即将成熟的红细胞来自胎儿血液。

    脐带帆状附着在破膜后往往出现脐带脱垂,这也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

    【脐带其他异常】

    一、脐带水肿(edema of the umbilical cord) 此情况很少自行发生,常与胎儿水肿有关,常见于浸软的胎儿,亦是华通氏胶水肿。若水肿靠近脐轮处,断脐结扎时易断裂,接产时需注意。

    二、单一脐动脉(single umbilical artery) 正常脐带中有两根脐动脉、一根脐静脉,大约在500次分娩中有1例缺一脐动脉。Benischke及Brown(1955)已注意到单一脐动脉与胎儿先天性畸形之关系,依Benirschke及Dodds(1967)之统计在单胎之所有脐带中缺一脐动脉者占0.8%,而在双胎中至少有一胎儿之脐带缺一动脉者占5%,在2.5%的流产儿可发现单一脐动脉。约有30%的单一脐动脉婴儿没有发现有先天性异常。Bryan及Kohler(1974)检查近20000例婴儿,发现143例(0.72%)为单一脐动脉,在这143名婴儿中,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占18%,胎儿生长迟缓占34%,早产占17%,围产期死亡率可达10~20%。有人认为单脐动脉与早产无关,但其新生儿常是低出生体重。Bryan及Kohler(1975)追踪98例单一脐动脉婴儿,发现以前未确诊为先天性畸形,有10例畸形变为明显。故单一脐动脉可作为粗略估计有无内脏畸形的线索。有糖尿病妇女之新生儿,其发生率增加,由于胎儿畸形率发生较高,故对每个新生儿脐带应作详细检查。

    三、脐带肿瘤(tumor of umbilical cord)很罕见,文献曾有关于脐带血管瘤、肉瘤、囊性畸胎瘤、粘液瘤的报道。

    四、脐带囊肿(cysts of umbilical cord) 可分直、假性囊肿。所谓真性囊肿常常很小,有人认为是卵黄囊或尿囊的遗迹。假性囊肿可大小不等,由华通氏胶液化而形成。,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