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儿科
编号:10164290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2.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血型物质不合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包括新生儿与母亲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输入不同型血液引起的溶血反应。前者见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章,后者见输血与输血反应章节。

    3.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引起溶血性贫血按原因可分四大类:①药物诱发的红细胞酶缺乏溶血性贫血;②药物诱发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溶血性贫血;③药物或其毒性直接引起的溶血性贫血;④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以药物引起免疫性溶血较为多见。

    能引起免疫性溶血的药物有多种,如青霉素类、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非那西汀、奎宁、奎尼丁、α甲基多巴、左旋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眠宁、氨基比林、安他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丁、头孢曲松、瘤可宁、安乃近、杀虫剂、锑波芬、鬼臼噻酚甙、噻嗪类等。
, 百拇医药
    【分型说明】

    根据发生免疫的机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1)半抗原型(青霉素型):由于青霉素在血清中浓度极高时(每天1000万单位以上)能与红细胞膜的蛋白质牢固结合,体内产生的青霉素特异抗体(多为IgG)与青霉素发生反应,这种抗体与自身免疫抗体不同。溶血常较轻,偶可出现急重症溶血,但多为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在脾内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停药后虽抗体存在,但溶血消退。

    (2)自身免疫型(α甲基多巴型):此型由药物诱发的抗体能与正常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反应,特异地针对Rh阳性的红细胞膜起作用,一般在长时间用药后才能产生自身抗体,并可同时携带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发生溶血时,不需要药物参与。红细胞多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机制可能为T抑制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使B细胞功能增强,产生不同的自身抗体。

    (3)免疫复合物型(奎宁型):属于此型的常见药物有奎宁、奎尼丁、非那西汀、磺胺药、氯丙嗪、异烟肼、氯磺丙脲等。体内对上述药物产生抗体在血浆中与药物结合成一种免疫复合物,吸附于红细胞表面,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免疫复合物从红细胞膜上分离后,再吸附于另一红细胞膜上,故少量药物就可引起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血管内溶血。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多为补体型。
, 百拇医药
    (4)混合型:是指溶血的发生由一种以上的机制所引起。如链霉素为半抗原,可与红细胞膜上的M抗原或D抗原牢固结合产生青霉素型溶血,又可产生能结合补体的IgG抗体而引起血管内溶血。又如青霉素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溶血或奎宁引起青霉素型溶血,在临床均有报道。

    【临床表现】

    青霉素引起的溶血,多在连续应用大量青霉素1周以上发生,溶血多数较轻,停药后可随之消失。重者可表现血红蛋白迅速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α甲基多巴引起的溶血多发生在用药3个月以上,溶血较轻,停药1~2周后消退。奎宁型溶血发病急剧,贫血严重,多伴有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症,肾功能衰竭多见,少数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部分患儿可有粒细胞或血小板减低。以上三型溶血性贫血除临床特点不尽相同外,抗人球蛋白试验可助鉴别(表28-12)。

    表28-12药物引起免疫性溶血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
, http://www.100md.com
    免 疫 类 型

    直接反应

    间接反应

    正常红细胞+病人血清

    正常红细胞用有关药物培育后+病人血清

    青霉素型

    十

    -

    十

    奎 宁 型

    +①

    -

    -②
, 百拇医药
    α甲基多巴型

    十

    十

    十

    ①如用抗γ球蛋白血清为试剂则结果为(-)

    ②如培育时加入正常人血清(供给补体)则结果为(十)

    【治疗说明】

    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对重症血管外溶血者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贫血严重者可输注盐水洗过的红细胞(去除补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应按溶血尿毒症处理,忌用可诱发溶血的药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