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电脑保健 > 辐射
编号:10168261
电离辐射损伤可防可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日 中国医药报
     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副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毛秉智教授在本次研讨会中,对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指出,放射损伤可防、可治。

    电离辐射及其损伤效应的发现

    毛秉智教授介绍说,电离辐射具有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的特性,因此,人类对它的认识较晚。1896年,美国学者格鲁柏在进行研制X射线管的实验时,发现其手上出现皮炎。此后,一些研究证实,接受长期、过量的X射线、γ射线的照射,可引起皮肤红斑、脱毛、皮肤溃疡、造血功能障碍、神经衰弱等。从此,人们认识到电离辐射有损伤效应,并开始进行辐射剂量单位、辐射防护和辐射损伤防治的研究。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照射能量对机体分子的激发和电离在10-18~10-12秒内完成,机体自由基的产生、化学键断裂等生物过程,则在1秒钟之内完成,而机体出现生物学阶段的临床表现,则多在数小时后或者数天后,乃至数月后才出现。
, http://www.100md.com
    机体受照后,若某一组织损伤的细胞足够多,而且这些细胞又相当重要,就会出现组织或器官功能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当照射剂量很小时,这种损伤的发生概率为0,若受照剂量高于某一水平(阈值)时,这种损伤的概率很快增加到1(100%发生)。在超过阈值后,这种损伤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电离辐射的这种生物效应被称为确定性生物效应。

    细胞受照后的结局有三:细胞死亡;细胞未受损伤或损伤后修复正常;细胞发生变异但没有死亡,有可能形成变异了的子细胞克隆。当机体免疫监控不健全时,经过不同的潜伏期后,变异了的子细胞克隆可能恶变,导致肿瘤的发生。这种发生概率(不是严重程度)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无关。这种不存在阈值的辐射生物效应被称为随机性生物效应。若这种变异存在于性细胞(精子或卵子),基因突变的信息就有可能传给后代,而产生的损伤效应称为遗传效应。

    接着,毛教授具体阐述了电离辐射所造成的局部放射损伤、急性放射病、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以及电离辐射的致癌效应。
, 百拇医药
    局部放射损伤局部放射损伤是由于身体局部受到大剂量辐射照射,引起受照局部出现的损伤。身体不同部位的照射阈剂量不尽相同,照射剂量超过了身体某一局部的阈剂量越大,其损伤就越严重。如果是严重的肢体照射损伤可导致截肢;眼部照射损伤可导致白内障;头部照射损伤可导致脑水肿;会阴部照射损伤可导致绝育等。

    急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是指全身短时间内受到1戈瑞(Gy)以上照射后发生的全身性疾病。急性放射病可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以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最为多见。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食入、吸入、伤口污染)后,可引起机体的内照射损伤。

    电离辐射的致癌效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电离辐射的致癌机制十分复杂,受照后,机体的致癌基因变化不大,而抑癌基因的失活却是明显的。辐射可引起的癌症有白血病、甲状腺癌、皮肤癌、肺癌等。

    电离辐射的致癌效应有一个数年的潜伏期,日本在受原子弹袭击的第7年,受照者的癌症发病率才达到高峰。
, 百拇医药
    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治

    针对以上种种电离辐射损伤,毛教授一一指出防治的方法:

    遵守操作规程,完善安全措施,可以减少局部受照射的机会;发现受照射后要迅速离开照射现场,如受到放射污染,及时洗消去污可减轻局部放射损伤的严重程度。局部放射损伤经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大多是可以治愈的。

    对于急性放射病,目前采用抗放射药物、抗感染、抗出血、造血生长因子、骨髓等造血细胞移植等综合方法进行治疗,且治疗效果较好。

    以我国为例,目前我国治疗急性放射病方面已可做到轻、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人全部存活,并可以延长极重度骨髓型、肠型、脑型急性放射病病人的活存时间。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同样可用药物进行治疗。阻断放射性核素吸收的药物有碘化钾(阻止131I吸收),加速放射性核素排出的药物有褐藻酸钠(排锶)、普鲁士蓝(排铯)、促排灵(排铀、钚等)。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不错,但必须要在内污染发生的早期应用。

    毛教授说,目前可以明确的是,电离辐射不是强致癌因素,在肿瘤发生方面归因于电离辐射的只占4%;辐射不会引起“特殊癌”,而是使癌症发生率有所提高。

    最后,毛秉智教授强调,对辐射不必过分恐惧,只要人们掌握了辐射防护的知识,完全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