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肾脏内科 > 肾功衰竭 > 慢性肾功能衰竭
编号:10171621
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八法(上)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26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从中医脏腑辨证来看,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尤以脾肾二脏极为重要,其他亦与心肺二脏有关;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湿浊氮质贮留为病机关键。临床呈现病邪起伏,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证候。治疗单凭一方一法难以应变,当以健脾补肾为主,兼以化湿浊泄热解毒活血等诸法,标本兼顾,方能恰中病机。然由于病者个体差异,治疗过程中疾病之演变及肾功能损害程度等不同因素,必须既要辨证又要识病。

    中医无尿毒症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癃闭、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眩晕、腰痛等病范畴,其病机属于脾肾两虚为本,湿浊氮质代谢产物贮留为标,病本在于脾肾,与肺肝心三脏亦有密切关系。五脏是一个整体,正虚邪实相互关连,错综复杂,往往不可分割。在辨证论治中当分别标本缓急,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治规律探讨如下:

    一、芳化湿浊法
, http://www.100md.com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二部分之功能。饮食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下送小肠“泌别清浊”,其中的精微部分,通过脾之散精以布散全身,脾所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所以称之为后天之本。此外又有运化水液之功能,《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由于脾的运化输布,肺的通调水道,肾的气化蒸腾和三焦的疏泄决渎,其中尤以脾的运化功能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气衰败,则运化功能失调,水液不能正常分布,湿浊内生,弥漫于三焦,使升降逆乱清浊混淆。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以恶心呕吐、胃脘胀满、口气秽臭、头昏沉、烦闷、舌苔白腻、脉缓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表现乃“脾为湿困”症候,必须以化湿醒脾以解除脾困为主治疗。

    方用平胃化湿汤,药物组成:草果仁15g,苍术15g,半夏15g,川朴15g,紫苏15g,砂仁15g,陈皮15g,甘草15g,芦根15g,竹茹15g,生姜15g,茯苓15g,水煎服。
, 百拇医药
    平胃化湿汤即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和胃化痰湿,加草果仁、砂仁、生姜、苍术燥湿温脾,辛开痰浊,醒脾除湿;藿香、紫苏、川朴芳化湿邪,消除痞满,复用芦根、竹茹以降逆止呕,共同为散湿除满、降逆止呕之剂,适用于肾功不全辨证属于湿邪中阻、脾阳不振,而呈现胃脘胀满、呕吐、恶心、头昏身重、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缓等症候者。

    二、化湿浊,苦寒泻热法

    湿邪蕴结日久则化热,或体内脾胃素热与湿热相互蕴结则脾胃运化受阻,形成湿热痰浊中阻,此时须化湿浊与苦寒泄热合用,临床多见呕恶,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口气秽有氨味,大便秘结或不爽,或兼肢体虚肿,舌苔厚腻稍黄少津,脉弦滑等。方用化浊饮,药物组成:醋炙大黄10g,黄芩10g,黄连10g,草果仁15g,藿香15g,苍术10g,紫苏10g,陈皮10g,半夏15g,生姜15g,茵陈15g,甘草10g,水煎服。

    本方用醋炙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泄热,砂仁、藿香、草果仁、苍术等芳香辛开,驱除湿邪,两类药溶于一炉相互调济,既不致苦寒伤胃,又无辛燥耗阴之弊,使湿浊毒热之邪得以蠲除。辨证应注意湿热之邪孰轻孰重,如便秘、口臭、舌苔厚腻应重用茵陈、黄连、黄芩、大黄,芩连合用除心下痞满,有利于脾胃之运化。但如湿邪偏重,则重用化湿浊之草果仁、半夏、苍术、藿香等。
, 百拇医药
    关于大黄,现代药理研究:1.其攻下泄毒导滞作用,能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消除体外;2.有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肾衰病人的高凝、高粘状态;3.还能通过利尿发挥作用;4.含有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5.能抑制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6.能减轻肾脏受损后的代偿性肥大,抑制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7.能纠正肾衰时的脂质紊乱。

    值得注意的是大黄虽为治疗慢性肾功不全之有效药物,但必须结合辨证,属湿热毒邪壅结成痰热瘀血者,方为适宜,在临床上用之才有良效,使大便保持每日1~2次,不可使之过度,以期排出肠内毒素,清洁肠道,又可清解血分热毒,使邪有出路,而且通过泻下能减轻肾间质水肿,并常与活血化瘀、芳化湿浊之品共用,收效较好。但脾胃寒湿者,大便溏,虽有湿浊内阻,亦不可用大黄,用之加重脾阳虚衰,化源匮乏,促使病情恶化,所见甚多,极应注意。

    草果仁亦为本方要药,在辛开湿浊药中当属首选药物,该药辛温、燥烈,善除脾胃之寒湿。慢性肾衰氮质潴留湿毒内蕴,非此辛温燥烈之品不能除,然湿瘀化热又必须伍以大黄、黄连以泄热开痞。
, 百拇医药
    三、活血解毒法

    湿热毒邪入侵血分,血络瘀阻为主,症见头痛少寐、五心烦热、搅闹不宁、恶心呕吐、舌紫少苔或舌有瘀斑,舌下静脉紫暗,面色青晦不泽,脉弦或弦数等,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症见高凝高粘状态,表现为血瘀见症,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用加味活血解毒汤。药物组成:连翘2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枳壳15g,葛根20g,赤芍15g,生地20g,丹皮15g,丹参20g,柴胡20g,甘草15g,大黄7g,水煎服。

    慢性肾功能衰竭多由肾病日久,由气及血,肾络痹阻致瘀,亦可因如唐容川所谓离经之血不散成瘀。初起常由蛋白尿血尿久治不愈,逐渐出现肾功能恶化而无明显的征象,有的发病之初就可见到皮肤瘀点或瘀斑,舌体青紫,面色苍黑,肌肤甲错,脉象涩、紧、沉迟等,必须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据笔者经验,治疗此病用活血化瘀法以此方为最佳。

    本方以桃仁、红花、赤芍、生地活血散瘀、凉血清热,慢性肾衰的高凝还必须用大黄、丹参、葛根,葛根黄酮不仅活血扩张血管,同时有解毒作用,瘀血既是肾衰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个致病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使病机复杂化,迁延难愈。大量病理实验证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渗出、新月体形成均与瘀血有关,使用活血药确能改善肾实质内的瘀滞,延缓病情发展,改善血液供应,抑制间质纤维化,延缓肾衰进展,甚至可以中止肾脏病变。
, http://www.100md.com
    但必须注意到,有时缺乏典型的“血瘀”症状及舌脉等体征外候,但机体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肾内微循环障碍等血瘀征。瘀的结果系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胶原分泌的增加引起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发生,导致肾功能的进步恶化。

    笔者临床观察,对本病的治疗不论用芳化湿浊或清热解毒,甚至补肝肾、益脾胃、补气血等都要辅以活血祛瘀,确有良好疗效。

    四、清肺胃利湿热法

    本病病机在脾之运化失常,一般不宜用甘寒药防其有碍脾之运化。然脾阴亏耗,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亦可使运化受阻,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脾胃阴亏、湿热不得运行之症,临床表现为口干舌光不欲饮,恶心厌食,饥不欲食,胃脘灼热隐痛,嘈杂,五心烦热,脉细数。口臭有氨味,鼻衄或齿衄,方用加味甘露饮:生地15g,熟地15g,茵陈15g,黄芩10g,枳壳15g,枇杷叶15g,石斛15g,天冬15g,麦冬15g,沙参15g,天花粉15g,芦根20g,瞿麦20g,扁蓄20g,麦芽20g,佛手10g,水煎服。

    二地、石斛、二冬滋养脾胃之阴,阴亏又由热耗,用黄芩、茵陈清热,所谓清热存阴,枇杷叶降逆气,枳壳行气和胃,天花粉润肺生津,麦芽、佛手开胃醒脾,与甘寒药合用防其滋腻有碍脾之运化。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琪),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