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其它 > 中国文化
编号:10171382
由大一、浑沌说礼——兼论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Ii)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文化》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空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半为神话半为寓言的记载使浑沌的形象变得更为真切。原来浑沌乃有人之情却无人之形。

    《庄子·天地》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浑沌之智力实在有限。这里浑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

    当然,这还不是最原始状态的浑沌。

    《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有神,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毕沅《山海经新校正》注曰:“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毕氏所云《春秋传》即《左传·文公十八年》,其原文将浑沌“顽嚣不友”,为凶德不才之辈。杜预注曰:“浑沌,不开同之貌”章太炎先生据之在其《新方言·释言》中说:“今音转谓人不开通者为昏。”并谓:“中央之帝为浑沌,无七窍,亦此义也。”按昏,即常人所说混蛋。
, 百拇医药
    又《神异经·西荒经》曰:“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火,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天使其然,名曰浑沌。”则更出神沦为兽,混然无知至极。这当是庄子笔下浑沌的原形。

    而由于“浑沌”之被物化、神化和人化,人们便很自然地将其与神化或传说中的皇帝联系起来。《史记·五帝本纪》裴骃《集解》引贾逵云:“帝鸿,黄帝也”。《春秋纬·命历序》曰:“(黄帝)号曰寿鸿,即轩辕,有熊之子也。”似可为证。又《吕氏春秋·季夏纪》曰:“中央土,其日戊已,其帝黄帝,其神后土。”故袁珂认定浑沌即黄帝。庞朴更作专文《黄帝与混沌》论证之。

    且不论浑沌是否即黄帝,但在后来的文献中,浑沌确实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上古传说之所谓三皇五帝之类世系之中,并居之前列。

    宋张君房《云笈七籤》称:“太素以下……名曰上古;太素既没而有伏羲,……女娲没后而有神农,……神农没后有燧人,……燧人没后而有祝融,……三皇之后而有轩辕黄帝。”
, 百拇医药
    南宋罗泌《路史》说:“乃谓天地之初,有浑沌氏者,出为之治。继之以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若至于所谓古氏异矣。”

    而当此同时,浑沌所由来之“大一”,也在被神化和物化,而最终成为上帝,成为自然主宰大神以至星名。《楚辞·九歌》首列“东皇太一”,而统属“东君(日神)”,“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星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水神)“诸神。《文选·五臣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宋玉《高唐赋》曰:“醮诸神,礼太一”。《史记·天官书》张守节《正义》则云:“泰一,天帝之别名,刘伯庄云:秦一,大神之尊贵者也。”

    “大一”神之居所为北极星。《春秋公羊传·宣公三年》何休注:“中宫天极星,其一明星,太一常居也。”原因甚为简明:斗极乃“天之中”。葛兆光更为专文《众妙之门——北极与太一、道、太极》论证“太一”就是北极。

    与之相对应,人道之帝浑沌之居所亦必在地之中,亦即中国之昆仑。《礼记·曲礼》孔颖达疏引《河图括地象》曰:“地中央曰昆仑”。《尚书纬》:“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春秋纬·命历序》:“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始于昆仑。”而如上所言,昆仑实即浑沌之音转,故昆仑之名亦原于浑沌无疑。
, http://www.100md.com
    《庄子·天地》曰:“黄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庄子·至东》曰:“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穆天子传》:“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至于《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墟……帝之下都。”此帝亦均释为黄帝。庄子“寓言十九”,《山海经》更属神话,自不能过于当真。愚以为此帝均非浑沌莫属,此“黄”以训“皇”为上。

    总而言之,“大一”主要指向宇宙大自然,属天道,是关于世界本原的概念,并最终演化为上帝;“浑沌”由“大一”而来,则主要指向人际社会,属人道,是关于人类社会本原的概念,最终演化为人帝。

    三、礼生于分别

    如上所述,浑沌是古代哲人对于人类社会之由来的一种认识,是对人类社会最原初时期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传统映象的一种概括。因此它实际代表中国社会的开端或发端时期最为蒙昧原始的一个历史阶段。
, 百拇医药
    《庄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文献记载或述求了此一阶段的一般状况:

    《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又上引《庄子·自然》;“浑沌氏之术……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韩非子·十过》:“师旷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出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淮南子·汜论训》:“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鸟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 百拇医药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父母)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论衡·自然》:“三皇之时,坐者于于,行者居居,乍自以为马,乍自以为牛,能德行而民瞳朦,晓惠之心未形生也。当时亦无灾异,如有灾异,不名曰谴告。何则?时人愚蠢,不知相绳责也。……谴告之言,生于分者,人以心准况之也。”

    《路史·中三皇纪》:“老儋子曰:古者被发而无卷领,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杀,予而不夺。天下之人,非服其而同怀其德。当是之时,阴阳知平,万物无息,蜚鸟之巢,可俯而探也,走兽可系而从也。盖执中涵和,除日无岁,无内而无外,此浑沌氏之治也。”

    由此可见,此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天地万物,磅礴为一,民智瞳朦,混然无知,“人神杂糅”, “兽处群居”, “男女杂糅”,生死无别,浑然一体,笼而统之。这由古籍散见此时所谓人文始祖或皇帝形象亦可证之。诸如:帝江(鸿)“状如黄囊”, “浑无面目”,七窍不生;伏羲、女娲、轩辕皆“人面蛇身”,五体不分;颛顼“骈齿、通眉”,眉目不清等等。总而言之,一切一切不得不用一个词来概括之:即浑沌。而既浑沌,则必天地不分,万物不分,天人不分,人兽不分,男女不分,死生不分,更谈不上什么夫妇、父子等。“人类……既不以一切非人为异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万物之灵”,“无彼无此,难解难分”,浑浑噩噩。人类社会之初就是在如此状态下极其缓慢地发展,由此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漫长,占人类整个生命史99%以上的历史阶段。这就是考古学所称之旧石器时代。而造成其缓慢和漫长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即没有分,没有分别,没有分化。一般而论,分、分别或分化既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又是其获得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距今8000-10000年左右,正是由于建立在人类最初的性行为的分化和由天赋、需要及偶然性所导致的自然性分工基础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人类社会才获得了远古时代二、三百万年所不可能达到的加速度大发展。

    人类社会最初和最基本的分、分别无非有两个,其一是与天分,即把自己与外部自然界分别开来,其主要包括天人之分和人兽之分,或曰与非己异类之分;其二是与人分,即把自己与他性、他人、与群体分别开来。其基点是男女之分,其它则为随之而发生的夫妇之分、父子之分、兄弟之分,以及最后发生的君臣之分,上下等级之分等。(张 辛),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