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其它 > 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哲学方法
编号:10171388
第三章:由易而出的中国哲学之整体观方法论(下)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哲学方法》
     由于宏观包容了万物,因此在宏观中是分不清灵与肉、精神与物质、唯物和唯心的区别的,这是宏观的本质特征。所以,古人又将道喻为一,一切均在一之中,只承认阴阳互根、阴阳相合、和为贵,而不承认阴阳对立斗争。从整个宇宙来看,也同样如此,斗争是暂时的,合和是永恒的,因为阴阳均在一之中,从宏观上看,它们是合为一体的。过去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均是在排斥一的前提下论述的,一分为二,即是一分为两个,这个一就不存在了;和二为一,即是两个又合在一起成为一,二又不存在了。这样就把宏观的一降为微观的一、具体的一了。抽掉了宏观去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就成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在廿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过类似的辩论,谁也无法说服谁,于是便斗起来了。如果将它们置于一这个宏观之下再来看分与合,就不会有斗争的内涵了,而只是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待关系了,这是对二元论中只强调对立斗争概念的否定。因为在二元论中,对立斗争是作为永恒的真理对待的,而在中国哲学方法论中,则讲究和为贵,其意是指万物均是在一这个宏观之中,是合和的,虽有斗争,但是相对的。古人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注2】认识到在宏观下不同事物本身就是共生在一个时空中的,只有不同事物的和才有新意、才有发展、才有继承、才有延续、才有相互作用、才有相互促进,而同一的或同性的事物在一起,则只能是数量上的增加,却不会有新事物产生而无法延续,故不继。异性相吸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把这种法则称之为对立斗争是可笑的。在中国哲学方法论中之所以不分灵与肉、精神与物质、唯物和唯心是依据自然法则而来的,如果将灵与肉、精神与物质、唯物和唯心分开对立起来,在中国哲学中就是走到了极端,实际上是将宏观给丢掉了。在人类的认识中,是无法将灵与肉、唯物与唯心截然分开的,从把握宏观这个方法说,它必须要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握到,是形而上的,而不是具体的物,因而就被一些学者斥为是唯心的,如有学者认为“道是非物质性的东西,自然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注3】,即凡是属于形而上内涵的均可以给戴上唯心的帽子,甚是容易而不费脑筋。一言以弊之,凡是将事物分成唯物与唯心、灵与肉的,均陷入了二元论的泥潭,这是一种貌似严谨实质混乱的带有诡辩性质的方法,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任何事物妄加评论,并可以按己所爱及所恨施与唯物与唯心的帽子。
, http://www.100md.com
    在此,还要对宏观与微观、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内涵解释一下,以免读者对中国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发生混乱的认识。宏观是指能概括一切事物的最高的、无形无体的宇宙法则,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宏观又是分层次的,物物均有宏观,但层次是不同的,俗话说,大道理管小道理,不同层次的宏观可被它上一层次的宏观包容,最高的宏观则包容各个层次的宏观。这各个层次的宏观,对大宏观来说,就是微观,它是被大宏观包容的。微观也属形而上的范畴,在此不要忽略。现今对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认识均是来自西方哲学,整体观方法论应该属于一元论的,但是它与西方哲学的一元论有相当大的区别,所以在论述中回避了对它的论述,免得发生混乱。一元论应该是不分灵与肉、物质与精神、唯心与唯物的,但在西方哲学中则不是这样,它的一元只是指一个因素,如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均属于一元论,因为物质或精神在此均代表一个因素,故实质上这种一元论是二元论的翻版;二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由物质与精神共同组成的,但将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而整体观方法论所说的一元论,则是以宏观包容了所谓的物质与精神,在宏观下是分不清物质与精神的,也是不用去分的,这样的一元论与西方哲学的一元论在本质上根本不同,如果对中国哲学也用一元论来概括,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所以干脆不用倒比用好。对中国哲学的概括还是以中国哲学自身的概念来概括为好,故叫它太极论最为恰当。
, 百拇医药
    总之,整体观方法论以从宏观上把握事物为核心,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治学治国须臾不能离开的内容了。古人是以道来表示宏观的,道执一而驭万。由于用道来表述宏观,具有形象化内涵,当对古人对形象化方法的应用和习惯的教育方法弃之不用后,这种用形象化来表述宏观的方法也就随之一同被丢弃,使今人无法弄懂道的涵义。现在,形象化方法已被认清,给道一个符合它真正的内涵--宏观,再去看道,蒙在道上面的面纱被揭去,古人对道的论述和道的概念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哲学方法论因而可以成为广大中国人或关心它的人容易接受和学习掌握了,中国哲学复兴的高潮也就会早日到来。

    注释:

    1.《大道运行论》第5页,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国语·郑语》。

    3.《中国传统哲学》第65页,周桂钿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