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其它 > 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哲学方法
编号:10171394
第七章:中国哲学方法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创立的指导方法(上)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哲学方法》
     中国哲学方法是诸子百家学说创立的指导方法。诸子百家是指先秦社会中的各门学说。诸子产生于东周或更早时期,这个时期正好是《周易》终结的时期。《周易》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哲学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被当时的士大夫们掌握,并在当时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经济中,士大夫们开始研究和探讨各门学科的理论而创立了诸多学说,这被后人称作诸子百家。诸子的产生,是中国哲学方法已大行其道的证明。但这不是说到了这个时期中国哲学方法才被人认识和运用,而是诸子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中国哲学方法自伏羲时代的《易经》集大成后,已成为中国人创立各自学说的指导方法。故现代将老子、孔子等均冠以老子哲学、孔子哲学,实际上讲的已不是中国哲学方法,而是各家学说,因而不具备有真正哲学的普遍意义。现在,用中国哲学方法来诠释诸子百家,就是从诸子百家创立的指导方法入手,去认识他们是如何运用这套方法的,这在现今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诸子百家主要学派是道家和儒家,传统划分是根据《汉书·艺文志》而来,共分为十二家,分别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农家和方技家,兵家在现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医家则被放在了方技家中,显得有些冷落。本讲主要讲道家、儒家及兵家,医家第六讲已经讲了。
, http://www.100md.com
    一 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是由于老子的《道德经》而冠以道名的。在此需要讲明的是,道家与道教是不同的,这不同点主要是道家不是出世的,而道教则是。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详细诠释,而且完全是以哲学的形而上阐述的,加上运用的是形象化方法,故今人看不懂了;庄子则根据老子的阐述,以他独有的浪漫手法和比喻功夫,将哲学的形而上内容,用故事、比喻、寓言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说明和解释,更进一步的将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内涵给予形象化,使之生动活泼,耐人寻味。以下将他们分别论述。

    1。老子

    老子主要是以他五千言《道德经》而传世的,他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益曰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史记》云:“老子居周久矣,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百拇医药
    老子的《道德经》,是以他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进行了解释,从以《易经》而出的中国哲学方法来看,他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解释是十分恰当的。并且,尤其是对什么是宏观,怎样认识宏观和对宏观的形象化表述,的确证明了他对这套哲学方法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把道比作宏观,并作了大量的论述和比喻,是老子的功劳,因为,在此之前,“道”早已被当作宏观应用了,但只是应用而已,并未有详细的解释,在中国最早的商朝政府文告之书《尚书》中,就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语句,这里大道的道,就是指宏观,但是在老子之前,还没有人像他那样将“道”解释清楚。故,老子不是“道”的首用者,而是最先对“道”进行解释的人。老子不光是对道进行了解释,而且从他的《道德经》中,我们今人可以看到老子对哲学的认知是非常清楚的。他所讲的道,是哲学意义上的道,故是极具形而上内涵的,又由于他运用了中国哲学方法中独特的形象化方法,将道的形而上意义叙述的一清二楚。哲学意义上的道是极抽象的,它不像具体事物的道即宏观那样有具体的形象化后的形象,所以,老子对道的解释是极为正确的。《道德经》有道德二字,这里用的道德不是现今对道德的概念,而是两个概念:道,在这里是指宏观;德,在这里是指法则或规律。由此出发,《道德经》按现代意义解释应是宏观及其法则之书。老子将《道德经》分为上下篇,上篇为道经,是专门讲宏观的;下篇为德经,是专门讲法则的。老子对“上下”本身也有区分,他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对上下最好的区分,形而上就是指宏观,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事物。《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五千言,上篇为1~37章,下篇为38~81章。
, http://www.100md.com
    《道德经》上篇为道经,只要遵照中国哲学方法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要求来认识道,即把道作为宏观,再来读它就会容易的多了。道经开篇就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语就点破了中国哲学方法中的形象化方法。对此句的解释非用形象化方法解释不可,否则就无法说清楚它的本意。此句的本意应是道即道路也可以用作宏观的道的,但这时的道已不是平常的道路的道了,而是经过了形象化方法后的道了,原来具体的道路的道已被形象化方法给化掉了,此时的道已是具有宏观意义的道了,并且用道给宏观冠名,其本意仍有道路的内涵,但已不是具体的道路的道了,故称“非常道”;由此,名也一样,同样是道的名字,但具体道的内涵已经给化掉了,因而已具有宏观意义的道,这个名也不是平常意义的名了,亦即当给宏观起了道这个名后,这个名也成了形象化后的名了,故称“非常名”。老子用这十二个字就把道的宏观意义给概括了,理解了这十二个字的含义,对整个上篇的理解就十分容易了。

    在此,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道,不是指万物的本源,而是指万物的宏观,道不会孕育万物而使万物生生不息,而是万物在道即宏观下,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而生生不息。将道看作是万物的本源,是西方哲学的内容,是套用西方哲学方法的认识,这就将道的本意给抹煞掉了。将道的本意即宏观给抹煞之后,道也就成为具有宗教意义的道了,不懂中国哲学方法就会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结果是即误导了今人,也使得老子真正的内涵被错误的论点给埋没了。
, 百拇医药
    上篇1~37章中主要是解释道的,现就其主要的章节论述如下: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激(改三点水为白),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

    此章中老子运用了中国哲学中的形象化方法并非常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宏观。因为宏观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绝对真理,宏观是属于形而上范畴的,故它是一个没有具体形象的但又是存在的事物,对这种既存在又无法看到、触到的事物,如何表述是中国哲学方法或中国文化的一个创举,这就是运用了形象化方法给予解决。用形象化方法来表示宏观,使人们能够在有了一个形而上的形象去对宏观有所认知,既解决了对“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宏观的表述,即给宏观以一个形象化后的形象;又解决了如何描述宏观的困难。这时的“道”,已经从具体的道路化为虚无的“道”,即形象化后的“道”了,因而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为什么要以“道”来表述宏观,老子在此已经点到了,即“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具体的漫长的大道上行走,就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状态,将大道的这种状态形象化后,就成为对宏观的表述,也使人在理解宏观上有一个与实际状态的对比感,这对理解宏观是有益的。老子根据古人对“道”的应用和对“道”的宏观认识,自觉的用形象化方法对“道”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证和说明,也证明了当时中国哲学方法已经传播开了。
, 百拇医药
    《第七章》:“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此章以天地即宏观来说明天地为什么能长久,由此来喻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懂得把握宏观的重要性,一切从宏观出发,就能获得成功。

    《第十六章》:“道乃久。”

    宏观是永远存在着的,故久。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百拇医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此章将宏观的意义讲的非常清楚。即宏观是永远存在的,并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是存在着的。古人没有宏观一词,但用了形象化方法,将其谓之“道”,即道就是宏观。宏观是大的,但又具有朴散性,虽然大而远,但又是远而近的。

    人之所以占四大之一,是因为认识“道”大,天大,地大的只有人。

    故人是生活在地上的,就要按照地上的规律生活,地要遵照天的规律运动,天要遵照“道”即宏观的安排运动,而“道” 本身则自然界自身存在着的,是离不开自然的。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上篇最后一章,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引向统治者,认为如果统治者能遵照宏观的内涵去行事的话,社会将会无为而自化,即一切事物会以其自然的规律得到发展,社会将得到安定即自化。也证明道家不是出世的,他一直在以宏观的无为内涵告诫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