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市场动态
编号:10173207
呼唤新生 解决“龙胆泻肝丸”类似事件的关键在“治本”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29期
     从新加坡雄黄案、日本小柴胡汤事件、美国中药“黑名单”,到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由“龙胆泻肝丸”引发的对中药产业的信任危机,它们的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导致这一系列事件的实质原由却惊人的一致,要么是用化学药的评价标准来“强行评判”中药复方,要么是不懂中医药理论的非中医师滥用中药后致毒副反应,其结果都是不仅不去寻找他们自身的问题,反而来找中医药“问罪”。看着这一幕幕哀冤的场景,听到中医药专家们的声声呐喊,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彻底有效地防止这类“悲剧”的重演?

    不能总是出了问题才来临时应对,进行一番“声讨”和“维权”活动。在舆论上作些事实的澄清,这虽然很有必要,但却仅仅是在治“标”,而未能治“本”。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天出了“龙胆泻肝丸事件”,明天就会有“附子事件”、“大黄事件”,这些所谓的事件还将无休止地不断出现。

    照此发展下去,中药该“枪毙”的枪毙了,该列入“濒危保护”的被保护起来了,要不了多久中医师将没有中药可用?没中药可用的中医师能“活下去”吗?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封杀”中医药,但西化的体系酝酿出的“和平演变”,已将中医药推向了看似文明且表面无痛苦的“安乐死”边缘,关心中医药事业的人应该警醒了:“中医药发展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百拇医药
    那么,什么是解决中医药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呢?我认为,这个“本”就是一个观念和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及管理制度,前者指对中医药的科学认识和科学价值观,后者是这种认识理念在运行操作上的具体体现。

    目前的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管理体系以及中药审批方式,哪样不是在现代西医药影响下形成的?君且看:在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西医的课时正“疯狂”地扩张,据说有的甚至已过半,以至于有的中医药大学开办“传统医药班”成为新闻,这确实极具讽刺意味;在中医院中更是大张旗鼓地增设西医项目,并以此标榜所谓的“现代化”,甚至还自豪地宣称“西医院能做的我们都能做”;病历上的中医药辨证施治等信息的记录早已成为“附件”;中医药的科研言必称“小白鼠”;就连中医药的一些行业领导也没闹清中医药到底该姓什么,不知是假糊涂还是真糊涂,最近某省有位中医行政长官也振振有词地大谈“中医院首先应姓‘医’,其次才姓‘中’”。请问,西医的口腔医院是否也首先应姓“医”,其次才姓“口”,大家并没要求口腔医院也要做外科手术、诊治妇科疾病?为什么对中医院就这么苛刻,非要具备西医综合医院的功能?这是一种不公正的非常荒唐的逻辑。以上这些做法是否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是否维护了中医药的学术“尊严”?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 百拇医药
    我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各级中医药管理机构。中医药生存的合法性虽然从法律上得到了必要的保障,但其生存发展的“游戏规则”却始终是按其他游戏的玩法来制定的,这就难免会经常出现一些令人不安的场面和事件,犹如用西式拳击规则来评判中国武术散打比赛,用西画的焦点透视原则来界定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思维,大家可想而知这能有多少合理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这些令人担忧的现实,充分说明很多人的认识观念还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有关部门在具体对待中医药工作时,也没有真正将其与现代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很多人还是抱着“西医改造中医、西医提升中医、西医就是要管中医”这种错误观念来行事。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医药不仅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且连应有的学术地位也岌岌可危。这些表象背后的最大“内幕”,其实就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与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智慧的冲突。

    面对“中医药的科学性”这一缠绕了中医药近百年的敏感问题,我们不能再回避了,必须勇敢地正视这一严峻的处境,要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从现代科学哲学的高度,对“科学”概念、“科学”评价标准进行一场科学认识观念上的革命,努力更新已受到现代西方哲学家质疑的旧的“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定义,以此来重新评估和充分肯定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学术地位(我的有关观点,请见本报2003年4月7日第7版《为什么要“冷思考”》)。
, 百拇医药
    只有在认识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才可能在科学学科体系上将中医药从从属于西医的体系中完全剥离出来,客观公正地体现中医药与西医药平等的政策与学术地位,从而制定出一套非西化的真正属于中医药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当然,这个评价体系也并非一个行政命令就能很容易建立起来,在解决了观念和政策问题后,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比如,中医药的模糊思维与宏观思维方式,虽然很有特色,但对中医药现代评价体系的制定,却是一大难以把握的“关口”。

    只有建立了能够突出中医药特色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才能在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生产中充分保证中医药的根本利益,也才能通过对医师的中药处方权限和中药产品标签的规范,彻底杜绝不懂中医药理论的非中医师滥用中药致毒、中药西用出现副作用等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到那时,我们至少不能像现在这样,连一些最初级的问题都“搞不清楚”: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的到底应该是精通中医药理论的中医药人才,还是表面上“能中能西”、实际上“样样不精”、到临床上“心虚”的所谓“新型中医师”?中医院到底应该“姓”什么?

    我们虽然还没有能力去影响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政策,但我们坚信在中医药的故乡中国,中医药一定会迎来快乐的“新生”……, http://www.100md.com(毛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