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173262
耳鼻喉科疾病诊疗案例(2003.04.1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31期
     穴位注射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

    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王进才观察了穴位注射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取双侧迎香、双侧肺俞穴,穴位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号针头及5ml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5mg及维生素C500mg混合,分别注入双侧迎香穴及肺俞穴,进针深度根据患者胖瘦不同而定,进针后进行缓慢的提插,使患者感到有酸麻胀重感,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入药液,每穴1~1.5ml,每周注射2次,3次为1疗程。并用鼻舒适片,每次4片,日3次口服,用2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嗅觉恢复,鼻粘膜红润正常。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结果显示:本组108例患者,治愈9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临床疗效证实:针药并用,具有清热消炎,祛风通窍的功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满意。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27页

, http://www.100md.com     应用香菊片治疗慢性鼻窦炎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张德贵、汪和平观察了香菊片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有鼻腔干燥、结痂者均用复方薄荷油剂滴鼻;鼻塞重,鼻甲肿大者滴0.5%或1%麻黄素;喷嚏、鼻塞者用地塞米松5mg加入麻黄素10ml滴鼻,并服扑尔敏或息斯敏等。本组并用香菊片,药物组成:化香树果序、夏枯草、野菊花、辛夷、防风、黄芪、甘草等。用法:每次0.9g,日3次口服,20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藿胆丸,用法:每次6g,日3次口服,20日为1疗程。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鼻通气,鼻腔检查无粘脓涕,鼻窦X线检查正常,6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鼻通气良好,前、后鼻孔有少许粘涕,鼻窦X线检查窦腔粘膜稍模糊。好转:症状减轻,鼻粘脓涕减少,有时鼻塞,鼻窦X线检查较前无明显改变。无效:症状及检查与治疗前相同。结果显示:本组67例,治疗1~2个疗程,痊愈48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60例,治疗1~2个疗程,痊愈24例,显效8例,好转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3.3%。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祛邪扶正、标本兼顾、清热解毒、祛湿散浊、消肿止痛的作用,疗效显著。
, 百拇医药
    详见《陕西中医》2002年23卷6期516~517页

    针药并用治疗急性鼻窦炎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王英、郭喜军观察了针药并用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鼻窦X摄片提示:鼻窦粘膜增厚,鼻腔密度增高。方法:针刺:主穴:迎香、印堂、列缺、合谷、风池。配穴:大椎、外关、曲池、阳白、太阳、风隆。用28号1~1.5寸毫针分别刺入穴位,发热较甚者加大椎、外关、曲池;头痛较甚者加阳白、太阳;浊涕较多者加风隆。一般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7次为1疗程。并用自拟清鼻饮加减,药物组成:鱼腥草20g,黄芩15g,栝楼15g,桔梗12g,茯苓12g,柴胡10g,辛夷10g,薄荷10g,苍术10g,白芷10g,川芎10g,甘草6g。随症加减:发热较甚者加生石膏15g,竹叶10g;头痛较甚者加细辛3g,僵蚕10g;浊涕较多者加浙贝母10g。用法:日1剂水煎分3次服,7剂为1疗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1个月内未见复发。显效:发热头痛消失,但仍有轻度鼻塞,流浊涕。有效:发热头痛基本消失,但仍有轻度鼻塞,流浊涕。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果显示:本组48例患者,治疗1~3个疗程,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9%。临床疗效证实:本法具有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利鼻开窍的作用,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陕西中医》2002年23卷6期539页

    温散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

    临朐县中医院成之远、刘兰美应用温散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取得满意疗效:(1)肺卫不足者温肺化饮:患者男,12岁,因患变态反应性鼻炎3年,以春秋两季发作尤甚而就诊,证属肺气不固,寒饮内伏,治以益肺固表、辛温化饮,药物组成:党参12g,黄芪15g,荆芥9g,防风9g,白术9g,桂枝6g,白芍6g,云苓9g,细辛3g,干姜9g。服上药5剂后喷嚏次数明显减少,又10剂后喷嚏、清涕悉止,2年未见典型发作。(2)脾肾阳虚者温阳利水:患者女,65岁,因患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10余年而就诊,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阳利水,引火归元,药物组成:白术10g,云苓15g,白芍10g,半夏10g,细辛4.5g,五味子6g,炙甘草10g,炮附子6g,桂枝10g,生姜20g。服药5剂后喷嚏减轻,不甚畏寒,3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脉正常。(3)饮滞脾肺辛温化饮:患者女,50岁,因患变态反应性鼻炎10余年而就诊,证属饮滞脾肺,郁久化热,治以辛温化饮,佐以清热,药物组成:半夏9g,杏仁9g,桂枝12g,白芍12g,干姜12g,天花粉12g,细辛4.5g,石膏20g,桔梗15g,云苓15g,炙甘草15g。5剂后感胸闷减轻,可平卧呼吸,鼻炎未再发作,上方加党参15g,黄芪20g,又服10剂,咳痰减少,口不渴,尿量增加,去石膏、花粉,减细辛为3g,杏仁6g,进20剂,该春鼻病未作。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9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型副鼻窦炎

    诸暨市中医院何可玲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型副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参照《耳鼻喉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制定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反复鼻塞、流鼻涕,伴头痛及嗅觉功能减退,体征:一侧及双侧中、下鼻甲肿胀,中下鼻道积脓涕;副鼻窦X光摄片示一侧及双侧上额窦模糊混浊,无骨质破坏及囊肿、息肉形成;非牙源性上额窦炎。具体方法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0.5%呋喃西林麻黄素10ml加地塞米针5mg制成滴鼻液滴鼻,日3次;用稀化粘素胶囊每次300mg,日2次(10岁以下减半)口服;琥乙红霉素片每次125mg,日3次口服;甲哨唑100mg,日2次口服;并每隔1日做1次负压置换疗法,根据病情进行颌窦穿刺冲洗。本组并用中药,药物组成:辛夷10g,白芷10g,栀子10g,银花10g,栝楼6g,薄荷6g,黄芩15g,枳壳15g,苍耳子15g。用法:水煎15分钟,每剂服2日,连服3周为1疗程。疗效标准:治愈:鼻塞、流涕症状消失,中、下鼻甲肿胀消退,摄X光片副鼻窦炎症消失。好转:鼻塞、流涕等症状明显好转,中、下鼻甲肿胀明显消退,摄X片仍有副鼻窦炎。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共有84例患者,其中治愈68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31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67.9%;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证实:本方清热解毒,疏风通窍,合用西药,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18卷第1期第25页

    鼻窦炎1号治疗慢性上颌窦炎

    十堰市人民医院的邓长健观察了鼻窦炎1号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其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耳鼻咽喉科诊断学》。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鼻窦炎1号合剂,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白术、防风、羌活、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泽泻、甘草、辛夷、石菖蒲。对照组用鼻窦炎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7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行鼻镜检查、鼻窦X线拍片或CT检查。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症状消失,鼻粘膜及鼻甲充血肿胀消退,鼻腔无分泌物,鼻窦X线拍片或CT检查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好转,鼻甲粘膜肿胀明显减轻,鼻腔有少许粘液分泌物,鼻窦X线拍片或CT检查,窦腔清晰,粘膜稍增厚。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其结果如下:本组100例,痊愈75例,显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58例,显效24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2%;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据此认为,鼻窦炎1号合剂为玉屏风散和九味羌活汤加减而成,具有祛风胜湿,解毒通窍,除湿消肿,化痰排脓,活血化瘀的功效,用其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显著。

    详见《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24卷第4期第33页,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