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72642
活血化淤解疑难———记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翁维良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4日 中国医药报
     1960年,翁维良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服从国家的分配,来到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随后进入到北京中医学院学习了两年中医。抱着“国家让我搞中医,我就要好好搞”的想法,他暂时把西医放在了一边,全心全意地学习、研究中医理论,“用中医的方法学习中医”。在中医研究院,他曾先后拜了三位名老中医岳美中、赵锡武、郭士魁为师,三位老先生在临床中的独特经验与良好疗效,更坚定了他学习中医的信心,而且也使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参与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的筹建工作中,翁维良又吸收了多位老师治疗心脑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的理论和经验,特别是郭士魁老先生提出的“以通为补”“活血化淤”的理论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在其以后四十多年的临床中,不断地发展血瘀证与活血化淤的理论,把活血化淤的治疗方法用到了多种疑难病当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翁维良认为,虽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心气本虚,但其疼痛症状却又是淤血的表现,中医讲“不通则痛”。而且,从解剖学上来讲,冠心病心绞痛确有血管痉挛甚至堵塞的病理表现,所以首先要解决“不通”的问题,那就要活血化淤。尤其对于一些重度冠心病,比如做过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后,冠状动脉再一次堵塞,患者很难接受第二次或第三次手术时;或者是患者年龄较大,并发症很多,不宜接受手术时。活血化淤更不失为一种可行又有效的方法,翁维良接诊过不少这样的病人。
, http://www.100md.com
    例如,曾有一位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做完介入治疗后仅3个月,又出现了严重的心绞痛,不敢活动,连每次上厕所前都要先服用硝酸甘油。

    到医院做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又狭窄了,就再一次做了介入治疗。

    但3个月后,心绞痛又发作,医生再一次建议他做介入治疗,他无法接受,就试着到西苑医院用中医药治疗。在不停用硝酸甘油类药物的同时,翁维良给他用了活血化淤药。中西药同服的过程中,患者的症状逐渐改善。1年后,他停服了西药,只服中药。3年来,他的心绞痛没有再出现过,生活恢复正常。法国的心脏病专家在看到该病人时,为中医药的疗效而感到惊讶。

    在临床过程中,翁维良又逐渐把活血化淤运用到脑梗塞、脉管炎、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律失常等诸多的疑难杂症当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心肌病(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心肌扩大、心力哀竭),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治疗,但运用活血化淤的方法,却能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心脏功能。
, 百拇医药
    为了更好地运用、推广血瘀证与活血化淤理论,翁维良对淤血的临床诊断标准及活血化瘀药的作用与分类进行了研究。他按活血强度给活血药分了三个等级:和血,活血,破血,这样在临床中就可根据血淤的程度视情况而运用不同力度的活血化瘀药。

    20世纪80年代初,他针对当时在日本出现的“过劳死”病例,与日本有关研究单位合作,提出了“半健康血瘀证”的概念,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悉的“亚健康”状态。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增强,人们的心理负担增大,加上饮食中脂肪过多,从而导致人体气血淤滞。

    虽然通过各种现代检查方法不能查出病变,但因为有“淤血”存在,便会出现诸多亚健康的表现,例如查不出原因的疲劳、心情抑郁、早衰、烦躁、失眠等。如果此时不给予干预,就可能向“真正”的疾病方向转化。干预的方法,第一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其次服用一些活血中药进行调理,千万不可乱服补品,因为越补“淤”越重,亚健康者中真正体虚者占的比例不是很高。
, http://www.100md.com
    近几年来,肥胖病又引起了翁维良很大的兴趣,为什么呢?据他观察,在冠心病患者中,有70%是胖者,通过减肥,心脏负荷降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冠心病的症状。所以,减肥又成了他的另一个研究课题。他曾任中国减肥研究会的理事长,他编写的《实用中西医结合肥胖病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肥胖病形成、诊断、治疗的专著,曾在大陆与台湾出版。在减肥的用药上,他依然常用活血化淤药。尤其是对肥胖的冠心病患者,这种疗法既能减肥,又能治疗冠心病,可谓一举两得。

    翁维良教授40多年来一直将活血化淤当作一个学科来对待,他的专著《活血化淤治疗疑难病》一书,已三次再版,2003年又出了70万字的新版,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的欢迎,被许多临床医生参考应用于临床各科疑难病的诊治中。

    在40多年的行医过程中,翁维良学习了老师们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医德,一贯主张要尊重病人,平和、平等、真心实意地对待病人。他说,病人在疾病面前常常是很无助的、痛苦的,所以医生要替他们尽可能想办法。对治疗十分困难的疾病,要向患者耐心解释、沟通。最忌讳的是几句话就把患者打发走了,这样病人没有表述自己病情的时间,医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临床疗效是不会好的。

    现在,已66岁的翁维良教授,仍是忙忙碌碌,出门诊,搞科研,写文章,带学生,讲课,参加学术交流,有时还要出国讲学。记者问他:

    “天天这么紧张,感到累吗?”他说,当你不把工作作为负担,全身心投入到所热爱的工作中的时候,你不会感到累,反而会感到非常愉悦。, 百拇医药(杨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