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正文
编号:10186837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现代临床医学倡导在手术中应用节约用血技术,尽可能减少血液丢失,尽量避免输血。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珍惜血资源,更重要的是保障患者的安全。

    血液稀释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节约用血技术,是指在手术前为患者采血并暂时将血液储存起来,用胶体液或晶体液补充循环血容量,手术过程中利用稀释血液维持循环,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液浓度而减少丢失血液的红细胞数,从而减少失血,然后有计划地将采集的血液回输,使术后Hb和HCT达到不同程度恢复。

    血液稀释的方法大致有等容性血液稀释、不等容性血液稀释和高容性血液稀释。这些方法的差异仅在于血液稀释过程中血容量有所不同,其本质均是使血液不同程度的稀释来到达减少失血的目的。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的原则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建立。其实施是在全麻诱导后,手术开始前,从动脉或静脉放出7.5~20mk/kg全血,同时输入等量的胶体或3倍量的晶体液,在整个血液稀释过程中,血容量保持恒定,故名等容性稀释。

    不等容性血液稀释是指在血液稀释过程中,可先采集一定数量的未稀释血液后,再继续按等容性血液稀释进行,这种方法能获得部分高质量的血液,可用于手术结束以后回输,有助于术后止、凝血功能的恢复。

    高容性血液稀释是指在术前不采血而快速输注晶体和胶体液各1000mk造成高循环血容量达到血液稀释以减少用血的目的,这种方法简单、方便、省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失血。

    血液稀释中以输注晶体液还是胶体液为宜的问题尚无定论。但考虑到晶体液的扩容效力较小、维持时间短、保持稳定的循环作用差,以及大量晶体液进入组织间隙后,势必出现手术后体液回吸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等问题,尤其当肺毛细血管受损时。与胶体液相比,晶体液较易引起肺水肿的发生,故目前有人认为,急性血液稀释目的是为了扩充血容量,胶体液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果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量如补充体液丧失量,就应该选用晶体液。

    血液稀释对病人的凝血功能和心功能有何影响,是血液稀释实施时最引人关注的问题。最近,有研究者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中,就晶体液和胶体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在全麻诱导后,研究人员分别用乳酸林格液、5%白蛋白、6%dextran 70和6%贺斯作为稀释液进行血液稀释,将Hb稀释至90g/L。监测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V因子、VII因子、出血时间、血栓弹力图等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结果显示,与稀释前基础值比较,乳酸林格液、5%白蛋白的APTT 减少,VII因子水平增高,提示血液高凝;而6%dextran70和6%贺斯却有助于减轻与手术相关的血液高凝状态。(Stephanie B. Jones et ak Anesth Anakg 2003 96363-8)

    上海中山医院曾用羟乙基淀粉(200/0.5)在老年手术患者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选择麻醉分级为 I~II级行肺脏择期手术的老年病人,患者均在硬膜外复合全麻下实施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常规全麻诱导后,经中心静脉输注预温的6%羟乙基淀粉6%HES,200、0.515mk/kg。用HemoSonic TM100 血液动力学监测仪连续监测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外周血管阻力SVR和血流加速度ACC,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电图ECG、脉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血乳酸Lac、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红细胞压积HCT和体温T的变化。分别在麻醉平稳后5分钟,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后即刻及术毕记录上述数据,同时记录术中输液量、失血量及输血量,术后第一天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高龄≥65岁并不影响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实施。一般情况良好、无心肺疾患的高龄患者,在硬膜外复合下麻醉用6%HES按15mk/kg行快速扩容实施血液稀释是较安全的。

    总之,若病人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如严重冠心病和肺功能障碍等须禁忌或慎用血液稀释的病症,用胶体液进行急性血液稀释是一较安全和有效的节约用血技术。若结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则有可能减少手术中异体血的使用。

    作者简历

    蒋豪,男,1935年10月出身于江苏。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入中山医院麻醉科工作。于1962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麻醉学家吴珏教授。1988~1989年赴美进修临床麻醉一年,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建立麻醉学博士点,被聘任为博士生导师。

    蒋教授从事麻醉学临床医教研工作已近40年,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在临床麻醉工作、血流动力学监测、麻醉药的临床药理、麻醉期间控制性降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联合麻醉以及危重病员的救治和麻醉质量的控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获多项科研基金赞助。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1995年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