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173402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促进血管生成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15期
     本报讯 香港大学玛丽皇后医院Tse等的研究发现,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通过经皮穿刺导管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安全可行,能使患者症状、心功能及心脏缺血区灌注得到改善。在电机械图描记导管引导下进行自体骨髓细胞移植,还可以大大降低开胸手术危险。(Lancet 2003,361∶47)

    该研究共纳入8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研究者进行骨髓细胞移植前,在局麻下从病人右侧髂棘处抽取髓血40 mk,并将其置于肝素化磷酸缓冲盐溶液(PBS)。采用Ficokk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髓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将后者以107/mk的细胞密度悬浮于含10%自体血浆的PBS中。在分离细胞的过程中,对病人进行肝素化并使活化凝血时间大于250秒,随后经股动脉将8F电机械图描记导管送至左心室进行电机械图检查,以确定进行自体骨髓细胞移植的位置。用27G注射导管直接向电机械图提示的缺血区室壁内注射自体骨髓细胞。采用MRI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及室壁厚度改变情况。

    结果显示,手术全过程所需平均时间为207.9分钟。未发现有心电图改变、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CK-MB升高、心包积液及取髓血穿刺点疼痛出血。同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病人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平均减少16.4次(P<0.0001),每周硝酸甘油片剂使用量平均下降17.1片(P=0.0002),动态心电图未见心律失常。MRI提示,术后3个月未见心室壁内有异常团块影;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改善,但缺血区心室壁中有11.6%较前有所增厚、5.5%运动改善;低灌注心肌较术前减少3.9%。

    研究者同时也指出,由于类似的I期临床研究中均出现了安慰剂效应,同时MRI检查有自身误差,这种治疗手段的远期疗效及合并症发生情况尚需大规模双盲、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http://www.100md.com(窦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