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73780
正视病情不让恐惧烧心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30日 北京青年报
     ■本期嘉宾

    丛中博士: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

    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教授

    “非典”来袭,许多人整天害怕自己就是下一个染病的人,有点担心还算正常,害怕可能是因为无知,但过度恐惧并不能使我们走出困境。这段时间,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的同时,你可能会对交流有着更多的渴望,这样的时候,你的心灵要怎样才能承受住这份突然造访的考验呢?北京青年报、本报YNET网站与新浪网广东、香港站联合推出“非典对话”南北专家系列访谈活动,每日邀请北京和粤港等地的专业人士进行在线对话,与网友交流关于“非典”的话题。

    ■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一套在危机中干预的方案,要战胜“非典”,恐慌无济于事

    问:人在面临较大灾难或疫情的时候,心理容易出现何种状况?
, 百拇医药
    丛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都会产生恐慌心理,因为这些灾难会给我们的健康,特别是安全感构成威胁,它是突发的,不可预测,这会更让我们感到恐惧。我们心理上出现的这种恐惧、焦虑甚至是沮丧、愤怒、懊恼等一些情绪反应都属于应激的心理反应。

    问:许多人恐慌是因为心理承受的压力太大,有没有减轻压力或者释放压力的方法。

    丛中: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正在做的一个工作是设计一套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方案,这个方案正在设计中,因为以往的方案拿来不能完全适用。过去灾难干预往往是灾难后,比如空难后干预,现在“非典”的情况属于在危机中干预。过去的灾难干预是把大家集中在一起做集体的会谈,而现在的“非典”病人,包括疑似者是被隔离的,没办法把他们集中起来,如果一对一,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去干预,我们有没有那么多专家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希望制定一个文字方案,这个文字方案可以让病房的医生,包括他们的亲人具有可操作性,看到我们的方案就可以跟被隔离的病人进行心理对话,给他们心理的支持。我们也正在做一个录像片,我们希望在病房的病人可以看到专家在录像当中讲述的内容。同时,我们还想写这么几封信,一个是给SARS病人的信,通过这样的文字指导和交流,让他们得到一些心理的帮助,还有给医护人员的信,再就是给确定的接触者的信。
, http://www.100md.com
    问:什么措施才能让被隔离的人不觉得孤立无援呢?

    丛中:被隔离的人,无论是疑似病人还是SARS病人,被隔离之后,一是要承受疾病带来的压力,他们会担心病情会很重,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这个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每天跟病人讲解他的具体状况,包括各种化验检查的情况,要告诉病人,让他们知情而不过度恐惧。再有就是被隔离之后想念亲人,即使是隔离在医院的病人或者是疑似者,也要有渠道让他们跟亲人在情感上交流,这样的信息渠道最好是畅通的。还有就是到了危重阶段,呼吸窘迫的时候,只要他不昏迷,他就是有心理活动的,只是没办法讲话,这些危重者,我们更希望给他用写字或者打手势表达心情,这样,让被隔离的人和隔离在外面的亲人来共同渡过这段危险的日子。

    ■体温略升可能是心在“发烧”,不要因“非典”而得上“疑心病”,也不要怕得“非典”而讳疾忌医

    问:我没有接触过病人,但是有点感冒和咳嗽,非常担心,这算心理承受能力不行吗?
, http://www.100md.com
    丛中:“非典”有潜伏期。这种恐惧感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但担心自己要死了就太严重了。我们现在把担心变成正确的求医行为,得了病总要看病,不要因为怕“非典”而讳疾忌医。

    问:听说心理恐惧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是不是这样?

    丛中:这是肯定的,心理的强烈恐惧、焦虑、懊恼、悔恨、抑郁或感到无助的情绪,科学证明肯定会降低我们的免疫力,所以,对抗“非典”,我们要想办法减少负面情绪。

    问:我的体温一直在37.4度,这是怎么回事?

    丛中:心理严重紧张的时候,我们的体温和代谢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是,这种心理代谢和体温的加高一般不超过37.5摄氏度。

    问:“非典”的信息把我包围起来,让自己觉得有“非典”的症状,“气闷”越来越强烈,我怎么办?
, 百拇医药
    丛中:如果你现在感到气闷,那么可能你再多说几句,是不是会心跳加快,全身发紧,头发胀,呼吸也加快,如果有这么多生理反应的话,就是紧张焦虑的生理表现。只要我们把紧张、焦虑解除了,这些生理反应会自然消除。

    问:有些人会不会因为心理影响而导致咳嗽呢?

    丛中:得了感冒会咳嗽,看到咳嗽的人就吓得躲开,这也太过度恐惧了。其实,即使是正常人,就算没得感冒,过一段时间也会咳嗽,咳嗽是我们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咳嗽本身并不意味着必然是“非典”,也不意味着是感冒。

    ■“非典”期间,家人好像都有了距离,这个时候,你要懂得正面接纳紧张情绪

    问:面对恐惧,我们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待衣食住行呢?

    丛中:第一不轻信传言,要认真观看电视节目和正规媒体关于疾病的报道,不要因为报道的频繁就认为这个病多么严重,无端增加了恐惧心理。第二,对这个病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因为恐慌来自于对病势的未知,对病越没有科学认识,就越会感到恐慌。第三,由于病毒是小的,我们看不见的,而感染病毒的人是谁,我们用肉眼分不清楚,这使得大家在如何躲避危险方面有很多担心,这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我们的对策就是认真做好防护,客观有效的防护是戴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吃饭前要洗手,不要用手乱抓口鼻眼,这些只要做到了,应该说是几乎不会被传染“非典”的,就大可不必有严重的恐惧情绪,该上班的上班,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现在有的人不敢去超市,不敢去市场买菜,在家泡方便面,太多的逃避和不释怀的行为会导致我们睡不好,吃不好,而使抵抗力下降。如果我们有病症,无论是否是“非典”都要积极就医。第四,要多与人做信息方面的交流,这样能够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第五,接纳我们所出现的恐惧感、紧张情绪,用我们的理智或者意志控制这种情绪,当我们不去排斥它的时候,这些情绪也就变得减轻了。
, http://www.100md.com
    问:我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安慰一点,现在预防“非典”,建议大家不要聚会,我怎么对付恐慌?

    丛中:人们在恐慌的时候可能会不相信自己或者自信心减弱,而更愿意相信别人,一个人在一起会感到没有力量来应对风险,包括应对“非典”,这时候人们就会去寻求一种归属感,会寻求团体的力量,包括亲人、朋友或者社会团体,希望得到社会支持系统、他人的帮助,这样的确能在心理上起到减缓压力的作用。如果我们戴了口罩,不强求握手,即使是近距离朋友之间的交谈也不会导致“非典”的感染,这样的交流,应该是放心的,在我们认真做好防护的同时,可以放心地去交流。除了面谈之外,我们现在的科技手段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交流方式,比如说网络手机、短信、电话,这都是获取心理支持和信息交流的途径,大家可以充分利用。

    问:现在因为“非典”,家人之间好像都有距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丛中:亲人感冒、发烧,有可能是“非典”的时候,家人就要立刻做出防护。防护包括戴口罩,避免分泌物的接触,包括吃饭用的杯子、碗筷都要单独使用,最好分餐,这是说在家人出现类似“非典”症状的时候,我们就要先做防护。在做防护的同时要告诉亲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你的健康,如果真是“非典”的话,我们有能力照顾你。一定要跟亲人讲清楚,让他感觉到只是措施的干预,而不是情感上的隔离,更不是情感上的遗弃,当他明白这些,他会愿意接受这样的卫生隔离措施。当然,隔离的同时,家里人要注意跟病人有更多的情感交流。

    ■整理/本报记者, 百拇医药(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