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88344
抗“非典”心理热线:怎样化解封闭隔离期的心理危机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9日 科技日报
     肆虐的“非典”干扰着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轨迹,也给一些人的心理造成压力。实际上,“非典”并不可怕,只要应用科学的手段,就一定能够战胜。今天开始,本刊与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共同开办“抗‘非典’心理热线”栏目,聘请专家学者解读疫情中的心理问题,愿您科学面对“非典”,生活依旧灿烂。———编者

    全国和全球范围的“非典”疫情把人们引入一种必须认真应对的重大社会应激处境。凡是能感知或觉察到这种应激处境的人,都会不无例外地存在程度不等的应激反应。
    src="/Images/2003/7/3/07/31/08/33_2.JPG">

    由于“非典”是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和亲密接触,为切断传染源,北京和各地都坚决地采取了封闭隔离措施,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这是一种不得已但科学有效的办法。作为一个从医近40年的临床医生,我理解和支持实施这样的措施。同时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认真负责的,是真心实意地关心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的,工作做到了前所未有的透明,令人鼓舞。这里,我想同暂时被封闭隔离的朋友们讨论一些与化解封闭隔离期心理危机有关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对应激事件的认知和觉察

    应激是指当环境刺激威胁到一个人的重要需求和其应对能力时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反应,包括应激源和应激反应,或者说应激是在环境刺激(应激源)作用下出现的身心紧张状态(应激反应)。还可以认为应激是意外事件和危险情景下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是一种适应性的防御过程,可以使人的活动抑制或者紊乱;也可能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想变得清晰明确。关键在于您对应激事件的认知和觉察。

    双重和多重的情绪反应

    “非典”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大和广泛的社会应激事件,封闭和隔离某些相关人员,是社会面对这个应激事件时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应急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当然,可能使被封闭隔离的人员处于双重或多重应激处境之中,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一般人更大、更重,需要得到更多关怀和帮助。除了给予足够的物质和生理方面的关怀和帮助,还应该得到有效的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人们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当生理需要得以满足,他们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封闭和隔离状态下,这些更高层次的需要或许变得更为突出或强烈。“城里”、“城外”的人都得认真考虑到这些需要及其变化。当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出现情绪反应;应激状态下也会出现各种情绪反应,所以,此时被封闭和隔离,其情绪反应也是双重和多重的。
, http://www.100md.com
    情绪的多重功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有适应功能,使机体处于适当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情绪有动机功能,可以驱动机体从事某种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有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情绪还有传递信息和沟通思想的功能。面对“非典”,我们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让其充分发挥积极功能,科学应对,减轻和化解“非典”的生理、心理危害,最终把这个坏事变成好事。

    认识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现时,被封闭和隔离的人大概有四个类型:被确诊的“非典”病人;疑似病例;与前两者有过近距离接触的;疫情较重区域的某些人群。由于行动暂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性情绪反应,例如恐惧感、失助感、焦虑、抑郁、愤怒、敌意、自怜等。这些情绪反应都有两面性,关键看您怎样应对。以恐惧为例,人们最大的恐怖莫过于死亡,目前内地“非典”的死亡率低于5%,按卫生统计学观点,<5%属小概率事件,不必惊慌失措。恐惧意味着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可以使我们提高警惕,进入适当的准备(或紧张)状态,动员体内的神经-免疫系统,增强非特异免疫功能;在行动上采取恰当的防御措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驾驶汽车时害怕出事故,就会更小心。如果过分恐惧则会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应激反应过分可能降低免疫功能。失助感与过分依赖紧密联系在一起,失助和依赖增强会让人放弃努力,不利于身体潜能的正常发挥,还会引发或增强恐惧。焦虑是主观上引起紧张和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适度的紧张有积极意义,过度的紧张(例如过分关注健康)则对身心不利。抑郁、愤怒、敌意等值得认真对待,在避免和克服之列。自怜包含对自身的焦虑和对自己愤怒两种成分,封闭和隔离状态下,很容易出现自怜。向人倾诉以及接受其倾诉的人应耐心地听取、并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对于自怜,这是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
, http://www.100md.com
    理性的思考:利己与利他的结合

    按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人有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现在被封闭和隔离的人既有利他成分也有利己成分,自己被封闭或隔离是社会的需要,是切断“非典”传播途径的重要一环,为抗击“非典”、控制疫情做出了实际贡献;短期的封闭或隔离,确实会给本人造成诸多不便,甚至要做出一定的牺牲,但对自己也是必要的、总归利大于弊。患了“非典”,按《传染病法》必须隔离治疗,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对本人和家人都是有好处的。疑似病例可以早期得到观察、诊断。如被确诊,可以早期得到治疗,已有的临床经验证明,早治疗,效果好,康复快。如被排除,对自己、家人、亲友及社会都是好消息,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值得的。与确诊或疑似者曾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情况未明确之前,自己也会提心吊胆,在一定条件下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实属必须,因为“非典”有一定的潜伏期,如果已被病源感染又放松警惕,到处自由行动,一者将会传播给亲友和他人;二者到病情严重时再去就医,将会悔之不及;而在隔离观察条件下既不会传播他人,又可以得到及时治疗,自己和家人都可以放心。如果隔离观察期过后,自己没有染上“非典”,当然是好消息;为此虽然花了一些时间,还是可以做一些可做的事情,也算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疫情较重区域的某些暂时不能流动的人群,例如在校大学生、各类务工人员,比较前三类人员,他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该干什么照常干什么,只是一段时间不能离开所在地,有些计划不得不作出调整。

    应该承认,暂时被封闭、隔离的人群为全社会的利益都作出了牺牲,为最终战胜“非典”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本刊与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合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