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海外教学
编号:10335065
论腧穴刺灸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0日 清阳客栈
     众所周知,刺灸方法正确与否,不仅影响针灸的疗效,有时甚至出现反作用和危险,因而研究刺灸法,必须研究每一穴位具体的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之间的关系、不同针刺方向和深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穴位的具体灸法。然而,目前之针灸学,虽有刺法灸法学,但是其所研究的是广泛的刺法灸法。而《腧穴学》中的“刺灸法”,则显得极为笼统,如没有阐明穴位的具体针刺方向与针刺深度的关系,不同针刺方向和深度的疗效差别,以及每一穴位的具体灸法。这对于初学针灸的人来说,常感困惑,也为针灸临床统计带来诸多不准确的因素。本文试以规划教材《腧穴学》为例,就其中刺灸法存在问题作一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及对多家医院众多医生临床针灸治疗的观察,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意见,意在促进腧穴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针灸学。

    一、针刺方向问题:教材中,大部分穴位的“刺灸法”为直刺多少寸,如腹部的关元、中脘、横骨、大赫、气穴、四满、梁门、天枢、归来、腹结、大横等,上肢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支沟、支正等,下肢的三阴交、血海、阴谷、交信、中封、曲泉、足三里、封隆、阳陵泉、外丘、飞扬、风市等,背部的所有俞穴,面部的四白、下关、大迎、人中、迎香等。这些穴位在临床应用时,除直刺外,大多还可以斜刺或平刺。
, 百拇医药
    有些穴位的刺灸法,书中记载为直刺,但实际不能这样操作,或者讲难以这样操作和很少这样操作,如玉堂、紫宫、华盖、璇玑、膻中穴等,书中介绍均为直刺0.3 ~ 0.5寸,而实际上这些穴位,因穴下是胸骨,直刺大多无法达到这一深度,加上这些部位留针时,常需加盖毯子(直刺则不便盖毯子),故临床上大多采用平刺。

    也有一些穴位的刺灸法为“直刺或斜刺”,但没有写明何时该直刺、何时该斜刺。斜刺,也没有写明向何方斜刺及不同方向斜刺时主治之差异。实际上有些穴位斜刺只能朝某一方向斜刺,随便改变方向可能带来危险;另外不同的针刺方向,其针感不同,疗效也不同。因此,笔者认为,每一穴位必须写明向何方斜刺,并说明不同方向的疗效区别。

    二、针刺深度问题:人体有胖瘦、大小之分,但阐述针刺深度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如腹部穴位针刺深度均为0.8 ~1.2寸,而人体之间,胖瘦差别,在腹部最为明显。瘦者1.2寸,可能已经针入腹腔而带来一定危险;而胖者,可能尚未达到肌层,则缺乏针感而降低疗效。然而,目前的针灸教材,均没有写明,何人扎1.2寸,何人扎0.8寸。也许有人说,“0.8 ~1.2寸”,就是因人而异,即瘦小者为0.8寸,胖大者为1.2寸。这显然讲不通,因为何为瘦小,何为胖大?没有客观标准。故笔者认为,不论个体差异,一律以实际尺寸来衡量针刺深度,不够科学。笔者认为,既然在确定穴位位置时,采用同身寸,在决定穴位针刺深度时,理应也采用同身寸。关于针刺深度之同身寸,提出初步看法,供大家讨论:
, 百拇医药
    腹部以中脘穴上下捏起的皮下组织的厚度为2寸;躯干其他部位以肾俞穴横向捏起的皮下组织的厚度为1寸;四肢部位以内关穴~外关穴的直线距离为1.5寸。

    再则,针刺深度,指的是针进入皮肤的长度,而并非真正现代解剖学上方位概念上的深度,因此直刺1寸与斜刺1寸,从实际解剖学上方位概念上的深度来讲,则差异甚大;而直刺与平刺比较,则差异更大。因此,每一穴位的针刺深度理应分别写明直刺、斜刺和平刺的具体尺寸;而且斜刺或平刺,由于方向不同,脏腑、组织、器官不同,针刺深度亦应有所区别,故都必须分别表明。

    三、“灸法”宜补充:书中绝大多数穴位,其“刺灸法”中写明“可灸”,少数穴位“禁灸” 如睛明、丝竹孔、龈交、长强等,而还有极少数,则既未写明“可灸”,也未写明“禁灸”,如气冲、金津、玉液、内膝眼、十宣、四缝、内迎香、鱼腰、人迎、四渎、中冲等。从大部分穴位写有“可灸”来看,这些穴位既未注明“可灸”,自当属不可灸之意。但从某些穴位,如睛明、丝竹空、龈交、长强等写有“禁灸”来看,未写明禁灸,则当属“可灸”。究竟为何意,不得而知。然据笔者看,这些穴位中的睛明、丝竹孔、长强除了不可用疤痕灸外,当可以用其他灸法。
, http://www.100md.com
    对于绝大多数穴位“可灸”来说,亦有疑问,灸法有悬灸、隔物灸、直接灸等多种,一概言其“可灸”或“禁灸”,显然不妥。如四白、下关等面部穴位,言其“可灸”,如用直接灸,自然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再说上述“禁灸”穴位,也未必真不能灸,如用悬灸、隔物灸,大多无妨。如笔者曾对丝竹空(灸时嘱病人闭眼)悬灸及隔物灸,取得理想效果,而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结语:综上所述,腧穴的个性刺灸法,临床医生有很多经验,针刺角度、深度、灸法应用与教科书之介绍存在很多差异。不同的角度,针感不同,则疗效也不同,故应将主治与针刺角度结合起来介绍;不同的角度,其入针深度相同,但垂直深度不同,故应分别写明直刺和斜刺的具体尺寸;人有大小胖瘦,针刺深度用绝对尺寸表示,很不合理而应改用同身寸来表示;灸法方法很多,一概言可灸或不可灸,不够具体,理应写明具体灸法。

    限于篇幅,仅提出初步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望同仁共同研究,使腧穴学不断完善。, http://www.100md.com(周然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