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海外教学
编号:10335070
张从正论补法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0日 清阳客栈
     张从正,字子和,为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之学,宗奉《内经》、《伤寒论》,并受刘完素火热理论及其治病经验的影响,形成了以攻邪祛病为核心的独特的学术思想。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张从正不仅重视攻邪治病,他对补法的认识和运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从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可窥见一斑。

    一、有邪有积,以攻为补

    张从正之所以重视攻邪,是从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出发的,他认为疾病并非人体本来就有的,而是由邪气“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的结果,把致病的症结紧扣在“邪”字上。“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若邪气留恋不去,必然损伤正气。故欲保护正气,必须先驱除邪气。基于此观点,他在阐述补法时说:“余用补法则不然,去其气之偏胜者,其不胜者自平矣。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故“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这些话反映了他攻邪即是补虚,祛邪足以扶正的学术思想。如他在治疗胃肠方面的疾病时,认为“大积大聚,大实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当胃肠存在痰饮、宿食、热毒、虫积、瘀血等实邪,无疑会阻碍正常的吸收、消化、转输、传导功能,且可累及其它脏腑经络。只有运用攻下药祛除实邪积滞,才能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起到真正的补益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二、邪实正虚,攻邪为先

    当疾病出现虚实夹杂、邪正相争的错综复杂局面时,患者往往表现实证的同时,兼见不同程度的虚象,张从正主张仍应以攻邪为先,使邪气去而正自安,或采用先攻后补之法,不可亟投温补之剂,否则无异于以粮资寇。他说:“余虽用补,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盖邪未去,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在张氏医案中,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如曾治疗一个50多岁妇人,患血崩一载。张从正认为此属天癸已尽,本不当下血,盖血得热而流散,非寒也。世人皆以虚损治之,莫知其非。遂投以大剂黄连解毒汤,次以香附、白芍、焙当归同为细末,水调下,又服槟榔丸,不旬日而安。又如治疗一腰痛岁余患者,诊其两手脉沉实有力。先以通经散下五、七行,次以炒杜仲为末,每服三钱。猪腰子一枚,掺药于内,裹以荷叶烧熟,临卧细嚼,以温酒送下,每旦以无比山药丸一服,数日而愈。

    三、邪去正虚,重视食补

    张从正提出“治病当论药攻。养生当论食补。”“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邪气侵犯人体,当用药物驱逐邪气。但“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主张以谷肉果菜补益养生。他尤其注重病人的“胃气”,曰:“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张氏认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因此,久服之后,即使很微小的毒性,也能逐渐蓄积而成为“药邪”,从而损伤人体正气。就是甘缓无毒、补益和中的甘草,久服、误服,补之不当,也足以致害。所谓“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因此,他强调以食物补虚调养,能够正常摄入所需营养物质,这就是掌握了补法的真正涵义。
, http://www.100md.com
    四、脉脱下虚,始投补剂

    张从正强调食补的重要意义,但并不排斥用补剂,关键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他说:“余尝用补法,必观病人之可补者,然后补之。”如他曾治疗一病虚羸者,泄泻褐色,每闻大黄气味即注泄,两手脉沉而软。张氏诊为洞泄寒中证。令灸水分穴一百余壮,次服桂苓甘露散、胃风汤、白术丸等,不数月而愈。他还认为,只有“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如治疗肾阳不振,虚损无力,用无比山药丸、鹿茸丸温阳补肾。治疗肾阴亏虚,用加减八物丸、当归饮子补养精血等。

    综上所述,张从正对补法的认识可归纳为:有邪有积,当以攻为补,使邪去而正安;邪去正虚不甚者,则依赖食养为补;唯虚损之重证,以及下元极虚之人,方可考虑药补。由此可见,他是把补法看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祛邪法,而达到恢复正气的一种客观效果。, http://www.100md.com(周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