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古代名人 > 叶天士
编号:10335072
论叶天士内风致痹思想及其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0日 清阳客栈
     叶天士论述痹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确定白虎历节风发病的原因为感受温热毒邪,最先将仲景治疗饮热咳喘的木防己汤,用于治疗关节红肿、发热、疼痛游走的热痹证;⑵最先认识外感湿热痹证发病规律,采用兼有祛风湿与清湿热两种功能的药物治疗湿热痹证。《温病条辨》所载治疗湿热痹证的名方--宣痹汤,就是吴鞠通总结叶氏治痹经验的产物;⑶开创应用虫药搜剔血络方法治疗顽痹、久痹的先河;⑷最早认识与总结奇经痹证的发病规律,创用通补奇经法对其辨证施治。上述治痹思想都曾被诸家多次论述,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但叶氏较为重视的内风致痹思想,却少为人们所提及与研究。

    叶天士突破“外感风寒湿合而为痹”的痹证发病理论,提出内风杂合亦能致痹的观点。观诸叶氏痹案,多次提及内风致痹,如“中年液衰风旋,周身痹痛,此非客邪。”“烦劳郁勃之阳,变现热气内风。”说明叶氏常用内风致痹的思路判断痹证的病机;用羚羊角配白蒺藜清肝阳、熄内风、疏经络,治疗痹证,乃说明叶氏重视应用平熄内风的治疗思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临证指南医案·痹》中的三个痹案。首先是酒客张案(1),表现为经络痹痛,气热,当午上冒。叶氏认为其发病机理为:阴液亏虚,肝胆火旺,风火相煽,窜犯经络,成为痹证,选用石斛、天冬、枸杞养阴生津,兼清虚热风火;羚羊角、白蒺藜平肝熄风;丹皮、桑叶凉血清热,通络止痛。其次为陈案(2),表现为劳动太过,周身痹痛,叶氏认为致痹的原因为:中气不足,脾气下陷,致阴火内炽,耗伤阴血,化生内风,走窜周身之经络而成痹,采用“两调阳明厥阴”的方法治疗,用黄芪、生白术补中益气,升阳散火,消阴火之源;白蒺藜、黑穞豆皮、首乌、当归养血熄风、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三者,见于吴案(3),表现为坠水后痛极发厥,叶氏认为发病原因为外受之风寒湿,郁闭内热, 内热郁极,化火生风,内风与在外之风寒湿相合,形成为外寒里热痹证,用桂枝、姜黄、海桐皮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止痛;羚羊角、白蒺藜、花粉养阴清热,熄风通络。
, http://www.100md.com
    叶氏内风致痹思想,深刻影响后世医家的痹证实践。如名医丁甘仁受其影响,治疗“手足痹痛微肿,按之则痛更剧,手不能抬举,足不能步履,舌质红,苔腻黄”的痹证时(4),认为此痹证的病机是“外风引动内风,挟素蕴之痰湿入络,络热,血瘀不通,不通则痛。”用羚羊角、地龙、茺蔚子清热熄风,通络止痛;白薇、石斛、赤芍养阴清热,助熄风止痛;夜交藤、丝瓜络、忍冬藤、桑枝、竹茹祛风湿、化痰湿、通经络。近贤马志,在谈及治痹经验时说:“临症广泛应用介类潜阳法,熄肝风,抑少阳太过,可治疗肝胆风阳相火偏亢所致的内科、妇科疾病,用于治疗风湿热痹,更是有效。”倡用一贯煎合百合地黄汤,复入介类潜阳、虫类走血通络的药物,命名为“补肾阴,清肝阳方”,治疗“筋骨肌肉掣痛,或筋脉拘急,舌质红绛,无苔或苔薄黄,脉弦细或弦细数。”之内风型热痹证。(5)

    笔者所处南方,气候炎热,临床所见痹证患者阴虚体质众多,内风致痹情形也是屡见不鲜。即便是外感风寒湿发病,也表现为风湿外束,里热郁闭,热极化风的证型。套用叶氏的内风致痹的思想指导痹证医疗实践,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亦说明内风致痹的思想至今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典型病例

    傅××,男,30岁,2002年12月15日,以项背强痛1天就诊。患者形体肥硕,嗜食辛辣淳酒。病发缘于天令骤冷,稍觉项背强硬,次日加剧成为项背强急,疼痛痠重,不能俯仰转侧,因不堪忍受疼痛来诊。辰下:项背强痛,口苦咽干,恶心喜呕,头痛头重,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滑数。综合脉症分析,患者阴虚体质,挟素盛之痰热,遇气温骤降,风湿外加,内热郁闭,痰热郁极,阴虚火旺,化生风痰,窜犯太阳经脉,故为项背强痛诸症。当熄风化痰,宗温胆汤加味:天麻6g,钩藤15g,白芍15g,生地15g,海风藤12g,络石藤12g,煮半夏9g,茯苓12g,陈皮6g,竹茹2枚,枳实9g,甘草3g,先服3剂。3日后二诊,诸症减轻,原方加石决明30g(先煎)、羚羊角3g(分冲)续服6剂,诸症告愈,至今随访未发。

    【参考文献】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41。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27。

    (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50。

    (4)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症金鉴·痹证卷(上).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62。

    (5)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症金鉴·痹证卷(上).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3, 百拇医药(廖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