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编号:10179191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2日 中国医药报
     单抗靶向给药系统

    随着杂交瘤技术的问世,人们已能筛选出特异性较高的单抗。这种抗体不仅有均一的特异性,而且免疫球蛋白的类、亚类、型也都是均一的,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从正常组织中识别肿瘤细胞。将药物联到单抗上,可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性,是靶向药物的理想载体。

    免疫脂质体脂质体本身具有靶向作用,但其特异性不强,要使脂质体分布到特异性靶器官,就需在脂双层上接上特异性抗体,成为免疫脂质体。将抗癌细胞的单抗接到带药脂质体上,由于单抗能有效地识别肿瘤细胞上表达的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使脂质体与癌细胞特异性地结合,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使药物特异性地输送到癌细胞,进而减少用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又由于单抗对肿瘤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使药物的抗癌活性专一,故能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吴道澄等研究了丝裂霉素免疫脂质体的抗癌活性。丝裂霉素的抗肿瘤作用显著,但毒副作用较大,制成免疫脂质体可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实现靶向给药。经细胞ELISA检测及免疫荧光证实,免疫脂质体可特异性地结合人胃癌细胞并将其内容物携带至靶细胞,其杀伤力是游离丝裂霉素的2.2倍,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小,表明免疫脂质体对人的胃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
, 百拇医药
    免疫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既具有载药量大、在体内滞留时间长,又具有靶细胞专一性等优点,是最有前途的单抗靶向给药系统。

    免疫毫微粒将单抗通过共价交联或吸附到毫微粒表面,形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毫微粒。免疫毫微粒具有双重靶向性,即被动靶向性和主动靶向性。一方面它属于毫微粒体系,可通过控制粒子大小,使其选择性

    动滞留在特定的脏器;另一方面可通过改变粒子表面修饰的抗体而作用于具有相关抗原的靶细胞。

    天津市肿瘤研究所黄建英等人进行的抗人乳腺癌单抗免疫磁性药物毫微粒的体外抑瘤及体内定位显像的实验室研究已通过鉴定,该研究以天然高分子葡聚糖为材料与氧化铁共沉淀制备成磁性毫微粒,并通过共价结合抗人乳腺癌单抗和抗癌药物制成免疫磁性毫微粒。此种毫微粒保留单抗的特异性结合活性达80%,并使药物与抗体分子比为9∶1,显著增加了局部抑瘤的药物浓度,体外杀瘤细胞率达90%。由于单抗与吸附药物的毫微粒共价结合的免疫毫微粒代表新一代的药物载体,可根据选择的单抗的性质来主动靶向不同的靶细胞,实现寻靶的特异性,在现代药剂学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http://www.100md.com
    免疫毫微球与免疫微球微球是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粒径较小的微球也称毫微球。微球具有靶向性、缓释性和避免抗药性。免疫微球的应用很广,除了可用作抗癌药的靶向治疗外,还可以用于标记和分离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盛杰等用化学偶联法将人膀胱癌单抗分子偶联到阿霉素白蛋白毫微球上,构建了一个有靶向杀伤力的免疫毫微球,即阿霉素白蛋白载单抗毫微球(ADR-NP-Ab)。经免疫及显微照像分析证明,免疫毫微球可有效地和人膀胱癌细胞结合。体外杀伤试验表明,此免疫毫微球对靶细胞EJ(人膀胱癌细胞株EJ)有高度特异性杀伤活性,而对无关的人直肠癌Lovo细胞则无明显作用。

    免疫磁性载体磁性药物制剂是将药物和铁磁性物质共包于或共分散于载体中,应用于人体后,利用体外磁场的效应使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中的靶向给药制剂。免疫磁性微球是将单抗偶联在磁性微球的表面,使其靶向性和专一性更强,从而达到高效、速效、低毒的新型药物制剂。
, http://www.100md.com
    瑞典的Hakanson等研究了免疫球蛋白-A蛋白的琼脂糖磁球,给患者进行血浆亲和层析治疗肿瘤,可使肿瘤很快消退。随着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免疫磁性载体将会快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固相载体。

    由于单抗靶向给药系统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强大的杀伤力等优点,给广大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也预示了癌症化疗的一个新途径。但要将单抗靶向给药制剂作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常规制剂,目前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提高单抗的特异性,减少与正常细胞的交叉反应;防止鼠源性单抗引起的抗鼠抗体反应;使用人源单抗、人鼠杂交抗体或去除Fc段的单抗;防止结合的药物在到达肿瘤细胞前即已释放,或受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将药物释放,引起全身性毒性;增加到达靶部位的药物量等。

    国内外单抗研究现状

    国外的单抗研究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许多生物技术公司以生产单抗诊断试剂为主,经FDA批准的单抗诊断试剂盒已有数百种之多。截止到2001年10月,美国FDA已经批准了11个用于临床治疗的体内单抗。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成功地研制出300多种单抗,目前主要是在体外诊断试剂方面的应用,并已形成了商品化和初步产业化,也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单抗研究从体外诊断试剂向体内诊断和治疗的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