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的面目是狰狞的,但在与“非典”斗争的过程中,科学界的声音是强有力的。科学家们破译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速度简直是个奇迹:短短七周内,已经完成识别、命名和破译病毒基因序列的任务。这在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中是史无前例的。人们有理由相信,依靠科学的力量,人类制服“非典”病魔的日子为时不远。
追踪“非典”病毒 自从“非典”这种奇怪的病症出现,科学家们就在寻找它的病原。
因为只有找到病原,才能最终找到制服它的药物或疫苗,人类才可摆脱它的纠缠。科学家从对禽流感、流感病毒、肺鼠疫甚至于炭疽热等病原体的怀疑和担心开始,到现在把目光集中在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两个月来,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走过了曲折的探索道路。
“捕鱼行动” 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地追踪,最后,“凶犯”终于被逮住了。香港大学的马利克·佩里斯博士说:“我们经历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捕鱼远征。”开始,佩里斯和同事以为这只是一种变异的流感病毒,与他们以前研究的禽流感病毒类似。但实际上,沿着这种思路走下去会进入迷途。幸运的是,佩里斯跳出了这个框框,“我们采取了不太常见的方法,在今年3月中旬,在‘非典’患者鼻腔及咽喉液体取样里都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病毒。” 为了弄清楚这种病毒的“身份”。研究人员把正常细胞的DNA和受这种病毒感染的细胞的DNA比较,用了4天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发现它与一种已知病毒家族“冠状病毒”类似。元凶初步确定了。
“非典”的医学名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世界卫生组织医生卡洛·乌尔巴尼博士命名的。他首先发现这是一种新传染病,可以说,正是乌尔巴尼导致了“非典”病毒的最终发现。但不幸的是,乌尔巴尼本人也因感染“非典”死亡。
科赫原则 但是上述发现还只是一种怀疑。在满足科赫原则以前,研究人员还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冠状病毒是“非典”的起因。
所谓科赫原则,是指要证实某种病毒是某种疾病的起因而必须进行四项科学试验。科赫原则第一步要求在所有患者身上发现这种病毒,但健康人身上没有。第二步是从患者身上分离出这种病毒,并使其在实验室的培养皿内繁殖。第三步是用皮氏培养皿中的病毒使实验动物患上与人同样的疾病。最后一步要求从患病的实验动物身上分离出病毒,并证明这种病毒在皮氏培养皿中发育。
猴子实验是证实假设符合科赫原则的重要一步。科学家必须确定,将冠状病毒感染动物后是否会导致与人类经历相似的症状。证实“非典”的起因对于开发相应的诊断测试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由此可以确定哪些人患有疾病并将被感染的病人隔离治疗,未被感染者则可以继续正常生活。这还将帮助科学家追踪病毒的发展变化,确定这种病毒是否从动物传染给人类,并集中力量研究可能是哪些动物。
最后两步关于“非典”病毒的研究是由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病毒学主任艾伯特·奥斯特豪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的。研究人员把一种冠状病毒放到猴子鼻孔中,一些猴子出现了与“非典”病人相似的肺损害症状。
破译病毒 在确认“非典”的致病元凶之后,研究人员开始破译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为开发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加拿大全国疾病控制微生物学研究室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所下属的迈克·史密斯基因组科学中心奋战五天五夜,终于在今年4月12日破译了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
研究人员使用的冠状病毒的样本取自一位死于多伦多的患者的肺部。
科学家发现,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具有29736个碱基。
继加拿大之后,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的科学家于今年4月14日也宣布绘制出了怀疑与“非典”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图。他们称这种病毒基因共包含29727个碱基,与加拿大研究人员绘出的病毒基因基本相同,相差不足10个碱基。
寻找药物 在确认“非典”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后,世界各地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已经开始研制对付“非典”病毒的药物。
目前,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已在使用早已面市的2000种抗病毒药品来进行试验,希望能找到对付这种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搜集了约30种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800种已获批准的其他用途药物及1000多种仍处于研制阶段的药物,交给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进行测试。
美国AVI生物制药公司则宣布,他们发现一种关闭基因的途径有可能治疗“非典”。先进病毒研究公司也计划试验一种药物治疗“非典”。
这种药物是在数十年前开发的一种用于对付流感、腮腺炎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药物,但该药物研究曾在196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开始要求对药物作临床试验以证实其有效性,而药物开发商无力开展试验之后被迫停止。
著名美籍华裔医学专家、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的发明者何大一教授也将进行“非典”药物研究。他说,鉴于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以同样快的速度去研究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方法。何大一目前是纽约阿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执行官,多年来致力于艾滋病的研究。今年4月26日,他在美国百人会第12次年会上表示,“非典”的治疗要比艾滋病相对容易,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某种治疗方法。
美国国家变态反应性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流行病学家安东尼·福西说,一种用来治疗猪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疫苗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到治疗“非典”的办法。
一些科学家指出,测定“非典”病毒的基因序列后,他们将能够分析出“非典”病毒携带的遗传物质控制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据此开发出阻止蛋白质合成的药物,使病毒丧失活性。研究人员还在开发预防“非典”的疫苗,但这一研究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史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与疾病做斗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不断战胜各种疾病的历史。而各种疾病中最容易让人们产生恐慌的就是大范围暴发的急性传染病,或者叫瘟疫。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严重的瘟疫,如黑死病(鼠疫)、天花、埃博拉、疯牛病等等,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均远甚于今天的“非典”。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永无止境,但只要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对传染病的研究,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实行有效的控制,人类完全有能力消灭或者控制各种兴风作浪的传染病。
我国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有人用种“人痘”的方法,将痊愈以后的天花病人身上的痂皮研成粉末,吹进健康儿童的鼻子里,用来预防天花。
18世纪,英国一位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研究了中国的这一作法,并且进一步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受此启发,1796年,他为一名8岁男孩接种了牛痘,此后这个男孩再没有患过天花。这也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预防接种来控制传染病的首次科学试验。到了1801年,接种牛痘的技术已经在欧洲许多国家推广开来。
19世纪,在琴纳研究的基础上,人类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特别是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为人类与病魔做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188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疫苗;1890年,细菌学家贝林和北里柴三郎第一次使用了对白喉有免疫作用的白喉抗毒素,使白喉的死亡率大大下降。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脱颖而出。
1928年,世界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于治疗。同年,一种治疗百日咳的疫苗诞生。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为揭开病毒的真面目提供了条件。20世纪60年代初,麻疹疫苗研制成功。到了70年代以后,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相继被消灭,乙肝疫苗研制成功,不少长期肆疟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遏制。
20世纪80年代,疯牛病在英国首次被发现,此后曾有一些专家预计,英国经由疯牛病感染新型克雅氏症的人数可能高达50万。然而由于基因技术的运用,病因很快被确定,这种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20世纪末,英国实际确诊的新型克雅氏症患者只有55人。而现在,在“非典”病例出现后,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科研人员更是仅仅只用了数周时间,就确定了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并绘制出了其基因图谱,开发出了检测方法,从而为有效控制该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人类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已处于上风。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美“冠状病毒之父”一席谈 美国冠状病毒专家赖明诏近日向新闻界披露说,通过分析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图,他发现其中主要包括老鼠和禽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
赖明诏是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自1975年以来,他一直从事冠状病毒的研究,对牛、猪、鸡、猫、老鼠等多种动物体内的冠状病毒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在南加州大学实验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得到“非典”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图后,他发现其基因片段组成部分来自鼠和禽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
他说,动物冠状病毒通常不会跨物种传播,但他领导的实验室曾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不同种类动物体内的冠状病毒偶尔会交叉传播并交换基因生成变种。但他认为,人类因为食用禽类感染“非典”病毒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动物体内的冠状病毒分为3类:第1类来自牛等动物;第2类来自猪、老鼠等动物;第3类来自鸡等禽类。人类的冠状病毒种类比较多,分别属于第1类和第2类。他举例说,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中有20%属于冠状病毒,但普通感冒症状较轻,因此不像目前的“非典”病毒引人注目。
赖明诏被誉为“冠状病毒之父”,美国的冠状病毒教科书不少出自他手。1975年,从加大伯克利分校得到生物学博士学位的赖明诏成为美国最早研究冠状病毒的人之一。当时,科学界猜测这种病毒是引发某些神经疾病的元凶,这也是美国科学界最初研究这一病毒的动机。但后来的研究证明,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12年前,赖明诏曾率先在世界上绘制出老鼠体内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
赖明诏特别强调了对冠状病毒等流行性病毒基础科研的重要性。他说,尽管基础研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像“非典”病毒这样的冠状病毒出现后,他以前积累的研究经验和成果都可以立刻发挥作用。多年以来,冠状病毒研究一直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冷门领域,最初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些科学家不少都转行到热门研究领域。目前,美国和荷兰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即使在美国,也只有不到10个实验室从事冠状病毒的研究,而且不少研究人员都是赖明诏的学生。
赖明诏说,“非典”病毒有可能过一段时间自动消失,也可能暂时消失一段时间后再度袭来,就像流感病毒每年冬天发威一般。他说,目前“非典”病毒基因序列已被揭开,使得精确诊断即将成为现实,只待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持续45天的速决战 ———越南成功控制“非典”疫情 越南最后一名“非典”病人今年5月2日从河内白梅医院热带疾病临床研究院出院与家人团聚了。自今年4月8日以来,越南没有再发现新的“非典”病例。
越南同“非典”的这场遭遇战持续了45天,对于抗击“非典”这一新世纪人类的大敌来说,可以算是一场“速决战”了。
在今年3月初越南暴发“非典”疫情后,他们迅速切断了“非典”的传播渠道。将河内白梅医院热带疾病临床研究院确定为收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在该医院收治的34例“非典”病人中,尽管其中有些病人年老体弱,有些病人还患有其他疾病,但是无1例死亡,无1名医务人员被感染,也没有其他人被感染。
热带疾病临床研究院院长黎登河教授说,从今年3月初,当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告诫“非典”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以后,研究院就采取严格的措施保护直接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由于“非典”病毒是由病人直接传染给健康人,病毒在流通的空气中难以存在。因此,减少空气中病毒的密度,也就减轻了病毒对病人的侵害。研究院就合理安排病房,不使用空调,将病房所有的窗户打开,保证空气流通。同时把“非典”病人和“非典”疑似病人彻底隔离。
黎登河教授说,治疗“非典”,除了像治疗其他传染病一样要迅速对每一个病人提出具体治疗方案以外,越南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提高病人的体力,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当病人发高烧的时候,要脱去病人所有的衣服,让病人躺到凉快通风的地方。要密切注意病人肺部的变化,避免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45天里,越南共发现并确诊“非典”病人63例,目前已经治愈出院58例,死亡5例(均为越法国际医院的医务人员)。越南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今年4月28日在河内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越南已经成功地控制了“非典”疫情。 (由曲国斌提供)
追踪“非典”病毒 自从“非典”这种奇怪的病症出现,科学家们就在寻找它的病原。
因为只有找到病原,才能最终找到制服它的药物或疫苗,人类才可摆脱它的纠缠。科学家从对禽流感、流感病毒、肺鼠疫甚至于炭疽热等病原体的怀疑和担心开始,到现在把目光集中在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两个月来,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走过了曲折的探索道路。
“捕鱼行动” 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地追踪,最后,“凶犯”终于被逮住了。香港大学的马利克·佩里斯博士说:“我们经历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捕鱼远征。”开始,佩里斯和同事以为这只是一种变异的流感病毒,与他们以前研究的禽流感病毒类似。但实际上,沿着这种思路走下去会进入迷途。幸运的是,佩里斯跳出了这个框框,“我们采取了不太常见的方法,在今年3月中旬,在‘非典’患者鼻腔及咽喉液体取样里都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病毒。” 为了弄清楚这种病毒的“身份”。研究人员把正常细胞的DNA和受这种病毒感染的细胞的DNA比较,用了4天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发现它与一种已知病毒家族“冠状病毒”类似。元凶初步确定了。
“非典”的医学名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世界卫生组织医生卡洛·乌尔巴尼博士命名的。他首先发现这是一种新传染病,可以说,正是乌尔巴尼导致了“非典”病毒的最终发现。但不幸的是,乌尔巴尼本人也因感染“非典”死亡。
科赫原则 但是上述发现还只是一种怀疑。在满足科赫原则以前,研究人员还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冠状病毒是“非典”的起因。
所谓科赫原则,是指要证实某种病毒是某种疾病的起因而必须进行四项科学试验。科赫原则第一步要求在所有患者身上发现这种病毒,但健康人身上没有。第二步是从患者身上分离出这种病毒,并使其在实验室的培养皿内繁殖。第三步是用皮氏培养皿中的病毒使实验动物患上与人同样的疾病。最后一步要求从患病的实验动物身上分离出病毒,并证明这种病毒在皮氏培养皿中发育。
猴子实验是证实假设符合科赫原则的重要一步。科学家必须确定,将冠状病毒感染动物后是否会导致与人类经历相似的症状。证实“非典”的起因对于开发相应的诊断测试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由此可以确定哪些人患有疾病并将被感染的病人隔离治疗,未被感染者则可以继续正常生活。这还将帮助科学家追踪病毒的发展变化,确定这种病毒是否从动物传染给人类,并集中力量研究可能是哪些动物。
最后两步关于“非典”病毒的研究是由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病毒学主任艾伯特·奥斯特豪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的。研究人员把一种冠状病毒放到猴子鼻孔中,一些猴子出现了与“非典”病人相似的肺损害症状。
破译病毒 在确认“非典”的致病元凶之后,研究人员开始破译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为开发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加拿大全国疾病控制微生物学研究室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所下属的迈克·史密斯基因组科学中心奋战五天五夜,终于在今年4月12日破译了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
研究人员使用的冠状病毒的样本取自一位死于多伦多的患者的肺部。
科学家发现,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具有29736个碱基。
继加拿大之后,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的科学家于今年4月14日也宣布绘制出了怀疑与“非典”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图。他们称这种病毒基因共包含29727个碱基,与加拿大研究人员绘出的病毒基因基本相同,相差不足10个碱基。
寻找药物 在确认“非典”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后,世界各地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已经开始研制对付“非典”病毒的药物。
目前,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已在使用早已面市的2000种抗病毒药品来进行试验,希望能找到对付这种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搜集了约30种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800种已获批准的其他用途药物及1000多种仍处于研制阶段的药物,交给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进行测试。
美国AVI生物制药公司则宣布,他们发现一种关闭基因的途径有可能治疗“非典”。先进病毒研究公司也计划试验一种药物治疗“非典”。
这种药物是在数十年前开发的一种用于对付流感、腮腺炎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药物,但该药物研究曾在196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开始要求对药物作临床试验以证实其有效性,而药物开发商无力开展试验之后被迫停止。
著名美籍华裔医学专家、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的发明者何大一教授也将进行“非典”药物研究。他说,鉴于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以同样快的速度去研究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方法。何大一目前是纽约阿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执行官,多年来致力于艾滋病的研究。今年4月26日,他在美国百人会第12次年会上表示,“非典”的治疗要比艾滋病相对容易,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某种治疗方法。
美国国家变态反应性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流行病学家安东尼·福西说,一种用来治疗猪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疫苗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到治疗“非典”的办法。
一些科学家指出,测定“非典”病毒的基因序列后,他们将能够分析出“非典”病毒携带的遗传物质控制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据此开发出阻止蛋白质合成的药物,使病毒丧失活性。研究人员还在开发预防“非典”的疫苗,但这一研究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史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与疾病做斗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不断战胜各种疾病的历史。而各种疾病中最容易让人们产生恐慌的就是大范围暴发的急性传染病,或者叫瘟疫。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严重的瘟疫,如黑死病(鼠疫)、天花、埃博拉、疯牛病等等,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均远甚于今天的“非典”。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永无止境,但只要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对传染病的研究,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实行有效的控制,人类完全有能力消灭或者控制各种兴风作浪的传染病。
我国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有人用种“人痘”的方法,将痊愈以后的天花病人身上的痂皮研成粉末,吹进健康儿童的鼻子里,用来预防天花。
18世纪,英国一位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研究了中国的这一作法,并且进一步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受此启发,1796年,他为一名8岁男孩接种了牛痘,此后这个男孩再没有患过天花。这也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预防接种来控制传染病的首次科学试验。到了1801年,接种牛痘的技术已经在欧洲许多国家推广开来。
19世纪,在琴纳研究的基础上,人类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特别是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为人类与病魔做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188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疫苗;1890年,细菌学家贝林和北里柴三郎第一次使用了对白喉有免疫作用的白喉抗毒素,使白喉的死亡率大大下降。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脱颖而出。
1928年,世界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于治疗。同年,一种治疗百日咳的疫苗诞生。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为揭开病毒的真面目提供了条件。20世纪60年代初,麻疹疫苗研制成功。到了70年代以后,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相继被消灭,乙肝疫苗研制成功,不少长期肆疟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遏制。
20世纪80年代,疯牛病在英国首次被发现,此后曾有一些专家预计,英国经由疯牛病感染新型克雅氏症的人数可能高达50万。然而由于基因技术的运用,病因很快被确定,这种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20世纪末,英国实际确诊的新型克雅氏症患者只有55人。而现在,在“非典”病例出现后,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科研人员更是仅仅只用了数周时间,就确定了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并绘制出了其基因图谱,开发出了检测方法,从而为有效控制该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人类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已处于上风。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美“冠状病毒之父”一席谈 美国冠状病毒专家赖明诏近日向新闻界披露说,通过分析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图,他发现其中主要包括老鼠和禽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
赖明诏是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自1975年以来,他一直从事冠状病毒的研究,对牛、猪、鸡、猫、老鼠等多种动物体内的冠状病毒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在南加州大学实验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得到“非典”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图后,他发现其基因片段组成部分来自鼠和禽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
他说,动物冠状病毒通常不会跨物种传播,但他领导的实验室曾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不同种类动物体内的冠状病毒偶尔会交叉传播并交换基因生成变种。但他认为,人类因为食用禽类感染“非典”病毒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动物体内的冠状病毒分为3类:第1类来自牛等动物;第2类来自猪、老鼠等动物;第3类来自鸡等禽类。人类的冠状病毒种类比较多,分别属于第1类和第2类。他举例说,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中有20%属于冠状病毒,但普通感冒症状较轻,因此不像目前的“非典”病毒引人注目。
赖明诏被誉为“冠状病毒之父”,美国的冠状病毒教科书不少出自他手。1975年,从加大伯克利分校得到生物学博士学位的赖明诏成为美国最早研究冠状病毒的人之一。当时,科学界猜测这种病毒是引发某些神经疾病的元凶,这也是美国科学界最初研究这一病毒的动机。但后来的研究证明,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12年前,赖明诏曾率先在世界上绘制出老鼠体内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
赖明诏特别强调了对冠状病毒等流行性病毒基础科研的重要性。他说,尽管基础研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像“非典”病毒这样的冠状病毒出现后,他以前积累的研究经验和成果都可以立刻发挥作用。多年以来,冠状病毒研究一直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冷门领域,最初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些科学家不少都转行到热门研究领域。目前,美国和荷兰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即使在美国,也只有不到10个实验室从事冠状病毒的研究,而且不少研究人员都是赖明诏的学生。
赖明诏说,“非典”病毒有可能过一段时间自动消失,也可能暂时消失一段时间后再度袭来,就像流感病毒每年冬天发威一般。他说,目前“非典”病毒基因序列已被揭开,使得精确诊断即将成为现实,只待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持续45天的速决战 ———越南成功控制“非典”疫情 越南最后一名“非典”病人今年5月2日从河内白梅医院热带疾病临床研究院出院与家人团聚了。自今年4月8日以来,越南没有再发现新的“非典”病例。
越南同“非典”的这场遭遇战持续了45天,对于抗击“非典”这一新世纪人类的大敌来说,可以算是一场“速决战”了。
在今年3月初越南暴发“非典”疫情后,他们迅速切断了“非典”的传播渠道。将河内白梅医院热带疾病临床研究院确定为收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在该医院收治的34例“非典”病人中,尽管其中有些病人年老体弱,有些病人还患有其他疾病,但是无1例死亡,无1名医务人员被感染,也没有其他人被感染。
热带疾病临床研究院院长黎登河教授说,从今年3月初,当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告诫“非典”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以后,研究院就采取严格的措施保护直接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由于“非典”病毒是由病人直接传染给健康人,病毒在流通的空气中难以存在。因此,减少空气中病毒的密度,也就减轻了病毒对病人的侵害。研究院就合理安排病房,不使用空调,将病房所有的窗户打开,保证空气流通。同时把“非典”病人和“非典”疑似病人彻底隔离。
黎登河教授说,治疗“非典”,除了像治疗其他传染病一样要迅速对每一个病人提出具体治疗方案以外,越南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提高病人的体力,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当病人发高烧的时候,要脱去病人所有的衣服,让病人躺到凉快通风的地方。要密切注意病人肺部的变化,避免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45天里,越南共发现并确诊“非典”病人63例,目前已经治愈出院58例,死亡5例(均为越法国际医院的医务人员)。越南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今年4月28日在河内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越南已经成功地控制了“非典”疫情。 (由曲国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