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信息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 最新动态
编号:10180463
“天使”的报道 激情之后等待理性之声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9日 新华网
     《南风窗》的一篇文章《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自述:我在“非典”的日子》,让公众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当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让人激情澎湃之时,这个“不是所有医护人员都是白衣天使”的声音显得另类而冰冷。文章作者廖怀凌是《羊城晚报》记者,他记录了抗击非典日子里,医护人员更为全面与真实的形象,他们中间,有无私奉献的崇高者,也有漠视生命、置职业责任和道德于不顾,甚至缺乏最基本同情心的渎职者———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着天使般的爱心与微笑。广州市一家“没有一名医护人员感染”的医院,医生、护士查房时就在门外用对讲机问里边:“你今天有什么不舒服?想要什么药?我给你开。”还有医院的医生、护士,查房时将调查表递进去,让病人在“有无退烧”、“有无腹泻”、“有无咳嗽”、“痰中有无带血”的选项中打勾;更有医生对病倒的同事说:“你自己就是专家,现在请你用听诊器听听自己的肺。”

    相对于媒体上许多对医护工作者盈满赞美之辞的文章,廖怀凌的报道显然不太和谐。那些看起来并不美好的事实让人心里一紧,因为记者见证了与公众耳熟能详的情形完全不同的东西。就像满园花朵里突然出现了稗草,让人反思园中是否真的只有鲜花怒放。这一个多月里,公众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非典和医护人员。如果要给这两个词加以限定的话,前者一定与一切贬意词相连,后者却与所有褒扬相关。对于后者,所有传媒都在齐声合唱一首令人感动的天使之歌。
, 百拇医药
    在这激动人心的歌声里,人们感受到振奋、无私和崇高。但是有意无意地,媒体对医护人员的赞颂,使得一部分不那么美好的事实被淡忘,或者被有意掩盖。公众看到的只是繁花似锦。是的,这绝对是事实,但是另外的事实呢,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事实,那些逃避,那些造假,那些不负责任与袖手旁观呢?

    例如,客观地讲,医护人员之所以大面积感染,除了他们为救治病人奋不顾身,无私奉献之外,还与早期的不知实情和自身防护存在的问题有关。这些同样值得关注。而且,这些问题决定着下一次类似事件发生时,能否成功地应对。现在,已经有一批医护人员以身殉职,谁也不会希望下一次,另一场灾难降临之时,有更多的人再以生命为价代来换取成功。遗憾的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远不如对医护人员的赞誉那样热火朝天。

    谁想过,那些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事实,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灾难肯定会过去,非典也一定会得到控制。当一切结束之后,当公众再次走进医院,当他们面对的医护人员不再是“天使”之时,他们会怎么想?
, 百拇医药
    我在许多报纸上都看到医护人员的光荣榜,榜上是所有参加抗击非典斗争的医院名单和医护人员姓名。我没有将它们逐一阅读,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也不会认真阅读。它只是一个印记,一种存在,会有一些被人收藏,但是绝大多数都会随风而逝。不是公众冷漠,而是那些陌生的名字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又能从中读到些什么?媒体要告诉公众的不是那些抽象的姓名,而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职业责任和为这份责任的付出。那些名字可能一换再换,但是那种被称做职业责任和良知的东西,不能更改,也无法更改。

    我绝对敬重所有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那天,在地坛医院采访的同事无意中告诉我他报道中提及的一位医生去世时,我突然握着电话说不出话来,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塞住。是的,那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干的人,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她的离去却让我难过。我想,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她是天使,而是她以身殉职的敬业精神。天使可能会消失,但是一种职业的责任心,一种对待自己职业的尊重精神,却能够长久地存在。我们不能永远期待天使降临人间,但我们却有权利要求每一个从业者都对自己的职业满怀责任,充满敬意。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