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本耀歧黄———记中西医结合足踝外科专家温建民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小切口手法治疗拇外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拇外翻不就是脚觚拐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手术啊!”不只一个人这样对记者说。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手术却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的垂青?中西医结合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随着一个个疑问在温建民那里解开,一位医者十年的探索轨迹也就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了。
内行看门道1993年,刚刚从国外学成归国的温建民又回到了他曾经工作过6年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当时他的主攻方向是创伤骨科和矫形骨科,领导同时指派他协助陈宝兴教授筹建骨研所的足踝外科研究室。陈宝兴教授是中国足踝外科的创始人,他所进行的研究中的一项就是手术治疗拇外翻。
骨科医生谁不想做大手术?当时,在一般人看来,拇外翻还算不上一个病,充其量不过是足部的畸形而已。不过,一向喜欢钻研的温建民还是从中看出了门道。结合继往临床经验及国外学习的体会,他意识到欧美国家对此病已经非常关注,光术式就达200多种,最常见的也有六七十种,但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是骨科界尚未解决的一个难题。随着对拇外翻研究的逐渐深入,温建民感到,这个病不简单。因为这种畸形引起的足部疼痛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拇外翻在我国中、老年女性中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意愿也在不断增加,拇外翻将成为一种现代疾病。
, 百拇医药
除了上班手术外,温建民将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拇外翻上。
他仔细研究了各种术式的优缺点,综合起来发现,大切口术式在术中、术后采用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慢;术中对前足的软组织损伤大;术后使足的负重受到影响,合并症多。1981年,全世界450位矫形外科医生联合复查了8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骨与软组织手术,每种手术选择35例,并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拇外翻手术方法越复杂,疗效越差。小切口在足骨科的运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但其截骨方法是行第一跖骨头颈“V”型截骨,这种小切口在实际运用中很容易造成跖骨远端截骨块的不稳定,很少在临床应用。因此,要做小切口,又要达到矫形满意、畸形不复发、术后少痛、不做内固定、术后能下地活动、恢复快、合并症少,就必须改进现有的术式。创新成了温建民的目标。
十年磨一“式”
一次回家的路上,满脑子都是拇外翻术式的温建民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改变一下截骨的角度,或许可以解决关节脱位,拇外翻角、跖骨间角过大,截骨端不稳定等几个关键问题。刚刚下班的他又急匆匆地返回了医院,找来了足部尸体标本,招回学生,在标本上做起了试验。在学生们的记忆中,这样的事情已经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经过反复探索及临床实践,温建民终于确定了跖骨头颈由内向外,由背侧向跖侧的主要截骨方法,解决了美国学者们未能解决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为了防止固定后骨移位、恢复关节功能,他创造性地在截骨术后采用中医牵、接、按、摩、推、拿等手法整复关节脱位、拇外翻畸形,先纵向牵引拇趾远端,并由内向外推开截断的跖骨头,与骨干错开约一骨皮质并整复跖骨头,使其不向背侧移位,同时理顺屈伸肌腱及其软组织。
解决了截骨整复畸形这一难题后,温建民又开始考虑如何做到既能有效固定,又能使病人早期下地活动。他从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尚天裕教授小夹板治疗骨折那里得到了启发,采用在第一、二趾蹼间夹垫,用绷带粘膏外固定的方法,并自行设计了拇外翻鞋,病人术后3天即能下地,生活自理。
温建民还没有满足,一个患者的不满意,都让他无法释怀。一天夜里,温建民在整理他做过的近1000例患者的X光片及复查资料时,发现有1%的患者术后出现拇趾上翘的现象。微不足道的1%让他夜不能寐。反复实践观察之后,他意识到术后的功能锻炼必不可少,这样既可以重建肌力平衡,又能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于是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并且写进了拇外翻的治疗方法中。这种中医“筋束骨”理论的应用,可以“时时用屈直”,避免“日后屈直不得”的后遗症。
, 百拇医药
此后,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持足部内在肌的平衡及前足横弓的稳定,他又提出不切断拇内收肌的新观点,并用于临床,使一大批重度拇外翻患者拥有了与正常人相同的双足。
就这样,小切口微创技术截骨、正骨手法代替了大切口手术,新的外固定方法,即夹垫、绷带、粘膏取代了以往的钢针、石膏固定。这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建立起来的全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经数千例病人的临床验证,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矫形满意、恢复快,为患者解除了痛苦。综合了中医先贤们智慧结晶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治疗理念,在拇外翻的术式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也为中医争得了荣誉。
疗效就是硬道理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要与传统的观念发生碰撞,引起争论,温建民的新方法也不例外。当他的术式被报道以后,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风波。
一次国际足踝外科研讨会上,学者们对他的方法争论不休,一位曾患有拇外翻的50多岁的矫形外科权威脱下了鞋和袜子,摆在他们面前的两只脚,让挑剔的专家们也心服口服。左脚是温建民教授用中西医结合小切口治疗拇外翻的新方法,右脚是传统的大切口手术,两种术式的疗效一目了然。
, 百拇医药
对于每一位患者,温建民和他的学生们都会检查拇趾关节活动度及有无胼胝,足部拍摄普通相,留取足印,并进行足底生物力学测试。1993年,为了使拇外翻这一研究能够进行,温建民拿出了数千元启动了这一课题。1997年,他得到了国家为归国人员设立的科研经费1万元,为了节省这宝贵的经费,将它们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他拿出自家的照相机,和学生们一起到手术后的患者家里随访、拍摄照片。大量的图片和详实的随访资料及统计结果,就是温建民最可以服人的证据。自从1992年我国成立足踝外科学会后,拇外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1994年以后,鉴于温建民研究的深度和临床疗效,他的新方法被广泛认同。1994年温建民成了足踝外科学会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医界的委员。
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患有重度拇外翻,因同时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所以一直不敢进行治疗,直到后来实在走不动路了才不得不痛下决心,让温建民教授手术。进手术室时,老太太的表情甚至有些悲壮。20分钟后她回到了病房,还挥着手欢呼着向护士站的护士致意。“早知如此,何至于忍受几十年的痛苦!”护士长荀淑英回忆说,几乎所有的病人在术后回病房时都是这样表示的。目前,全国用此方法治愈的患者已达万名。每年在中医研究院骨伤研究所和望京医院等北京医疗单位治疗的拇外翻患者就达千人。北京的骨科专科医生说,“我们医院的拇外翻患者都跑到温建民那里去了。
, 百拇医药
2002年,一年一度的“新思维、新发明、新技术国际博览会”在德国举行。中国科技部组织各行各业的几百项新成果参展,因为没有经费,温建民没能成行。在我国参评的众多项目里,共获得两块金牌,“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及相关畸形”最终获得此次博览会的金奖。科技部的人士后来说,在中国展区,熙来攘往的人群驻足最多的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与拇外翻畸形”的展台。
如今,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的新方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全国已有20多家医疗院所采用了这种手术方法,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从1993年研究拇外翻开始,到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止,温建民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10年甘苦自知,成功激发了温建民更大的欲望,“拇外翻微创器械的研制”、“拇外翻的基因研究”,新的创新又在等待着他。
■相关连接:
拇趾外翻(脚觚拐)是一种骨科疾病,有遗传倾向。此病多发于女性,在一些国家发病率高达50%,我国的发病率大约在20%~30%左右,属于常见病。该病以脚拇趾根部突出为特征,可形成锤状趾、足底部胼胝(硬茧子或“鸡眼”),疼痛是主要症状,严重时甚至不能穿鞋。该病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一般认为是行走时脚掌受力不合理,鞋子选择不合适所致,尤其是高跟鞋更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拇外翻常由患者自己发现,其症状最多为拇囊炎疼痛。正常人的拇趾长轴与跖骨长轴形成尖角,约为15度,第一、二跖骨间也有9度以内的内翻。如果拇趾向外倾斜超过如上角度,且合并有拇囊炎疼痛,就可诊断为拇外翻。, 百拇医药(崔昕)
内行看门道1993年,刚刚从国外学成归国的温建民又回到了他曾经工作过6年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当时他的主攻方向是创伤骨科和矫形骨科,领导同时指派他协助陈宝兴教授筹建骨研所的足踝外科研究室。陈宝兴教授是中国足踝外科的创始人,他所进行的研究中的一项就是手术治疗拇外翻。
骨科医生谁不想做大手术?当时,在一般人看来,拇外翻还算不上一个病,充其量不过是足部的畸形而已。不过,一向喜欢钻研的温建民还是从中看出了门道。结合继往临床经验及国外学习的体会,他意识到欧美国家对此病已经非常关注,光术式就达200多种,最常见的也有六七十种,但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是骨科界尚未解决的一个难题。随着对拇外翻研究的逐渐深入,温建民感到,这个病不简单。因为这种畸形引起的足部疼痛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拇外翻在我国中、老年女性中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意愿也在不断增加,拇外翻将成为一种现代疾病。
, 百拇医药
除了上班手术外,温建民将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拇外翻上。
他仔细研究了各种术式的优缺点,综合起来发现,大切口术式在术中、术后采用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慢;术中对前足的软组织损伤大;术后使足的负重受到影响,合并症多。1981年,全世界450位矫形外科医生联合复查了8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骨与软组织手术,每种手术选择35例,并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拇外翻手术方法越复杂,疗效越差。小切口在足骨科的运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但其截骨方法是行第一跖骨头颈“V”型截骨,这种小切口在实际运用中很容易造成跖骨远端截骨块的不稳定,很少在临床应用。因此,要做小切口,又要达到矫形满意、畸形不复发、术后少痛、不做内固定、术后能下地活动、恢复快、合并症少,就必须改进现有的术式。创新成了温建民的目标。
十年磨一“式”
一次回家的路上,满脑子都是拇外翻术式的温建民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改变一下截骨的角度,或许可以解决关节脱位,拇外翻角、跖骨间角过大,截骨端不稳定等几个关键问题。刚刚下班的他又急匆匆地返回了医院,找来了足部尸体标本,招回学生,在标本上做起了试验。在学生们的记忆中,这样的事情已经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经过反复探索及临床实践,温建民终于确定了跖骨头颈由内向外,由背侧向跖侧的主要截骨方法,解决了美国学者们未能解决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为了防止固定后骨移位、恢复关节功能,他创造性地在截骨术后采用中医牵、接、按、摩、推、拿等手法整复关节脱位、拇外翻畸形,先纵向牵引拇趾远端,并由内向外推开截断的跖骨头,与骨干错开约一骨皮质并整复跖骨头,使其不向背侧移位,同时理顺屈伸肌腱及其软组织。
解决了截骨整复畸形这一难题后,温建民又开始考虑如何做到既能有效固定,又能使病人早期下地活动。他从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尚天裕教授小夹板治疗骨折那里得到了启发,采用在第一、二趾蹼间夹垫,用绷带粘膏外固定的方法,并自行设计了拇外翻鞋,病人术后3天即能下地,生活自理。
温建民还没有满足,一个患者的不满意,都让他无法释怀。一天夜里,温建民在整理他做过的近1000例患者的X光片及复查资料时,发现有1%的患者术后出现拇趾上翘的现象。微不足道的1%让他夜不能寐。反复实践观察之后,他意识到术后的功能锻炼必不可少,这样既可以重建肌力平衡,又能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于是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并且写进了拇外翻的治疗方法中。这种中医“筋束骨”理论的应用,可以“时时用屈直”,避免“日后屈直不得”的后遗症。
, 百拇医药
此后,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持足部内在肌的平衡及前足横弓的稳定,他又提出不切断拇内收肌的新观点,并用于临床,使一大批重度拇外翻患者拥有了与正常人相同的双足。
就这样,小切口微创技术截骨、正骨手法代替了大切口手术,新的外固定方法,即夹垫、绷带、粘膏取代了以往的钢针、石膏固定。这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建立起来的全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经数千例病人的临床验证,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矫形满意、恢复快,为患者解除了痛苦。综合了中医先贤们智慧结晶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治疗理念,在拇外翻的术式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也为中医争得了荣誉。
疗效就是硬道理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要与传统的观念发生碰撞,引起争论,温建民的新方法也不例外。当他的术式被报道以后,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风波。
一次国际足踝外科研讨会上,学者们对他的方法争论不休,一位曾患有拇外翻的50多岁的矫形外科权威脱下了鞋和袜子,摆在他们面前的两只脚,让挑剔的专家们也心服口服。左脚是温建民教授用中西医结合小切口治疗拇外翻的新方法,右脚是传统的大切口手术,两种术式的疗效一目了然。
, 百拇医药
对于每一位患者,温建民和他的学生们都会检查拇趾关节活动度及有无胼胝,足部拍摄普通相,留取足印,并进行足底生物力学测试。1993年,为了使拇外翻这一研究能够进行,温建民拿出了数千元启动了这一课题。1997年,他得到了国家为归国人员设立的科研经费1万元,为了节省这宝贵的经费,将它们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他拿出自家的照相机,和学生们一起到手术后的患者家里随访、拍摄照片。大量的图片和详实的随访资料及统计结果,就是温建民最可以服人的证据。自从1992年我国成立足踝外科学会后,拇外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1994年以后,鉴于温建民研究的深度和临床疗效,他的新方法被广泛认同。1994年温建民成了足踝外科学会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医界的委员。
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患有重度拇外翻,因同时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所以一直不敢进行治疗,直到后来实在走不动路了才不得不痛下决心,让温建民教授手术。进手术室时,老太太的表情甚至有些悲壮。20分钟后她回到了病房,还挥着手欢呼着向护士站的护士致意。“早知如此,何至于忍受几十年的痛苦!”护士长荀淑英回忆说,几乎所有的病人在术后回病房时都是这样表示的。目前,全国用此方法治愈的患者已达万名。每年在中医研究院骨伤研究所和望京医院等北京医疗单位治疗的拇外翻患者就达千人。北京的骨科专科医生说,“我们医院的拇外翻患者都跑到温建民那里去了。
, 百拇医药
2002年,一年一度的“新思维、新发明、新技术国际博览会”在德国举行。中国科技部组织各行各业的几百项新成果参展,因为没有经费,温建民没能成行。在我国参评的众多项目里,共获得两块金牌,“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及相关畸形”最终获得此次博览会的金奖。科技部的人士后来说,在中国展区,熙来攘往的人群驻足最多的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与拇外翻畸形”的展台。
如今,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的新方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全国已有20多家医疗院所采用了这种手术方法,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从1993年研究拇外翻开始,到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止,温建民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10年甘苦自知,成功激发了温建民更大的欲望,“拇外翻微创器械的研制”、“拇外翻的基因研究”,新的创新又在等待着他。
■相关连接:
拇趾外翻(脚觚拐)是一种骨科疾病,有遗传倾向。此病多发于女性,在一些国家发病率高达50%,我国的发病率大约在20%~30%左右,属于常见病。该病以脚拇趾根部突出为特征,可形成锤状趾、足底部胼胝(硬茧子或“鸡眼”),疼痛是主要症状,严重时甚至不能穿鞋。该病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一般认为是行走时脚掌受力不合理,鞋子选择不合适所致,尤其是高跟鞋更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拇外翻常由患者自己发现,其症状最多为拇囊炎疼痛。正常人的拇趾长轴与跖骨长轴形成尖角,约为15度,第一、二跖骨间也有9度以内的内翻。如果拇趾向外倾斜超过如上角度,且合并有拇囊炎疼痛,就可诊断为拇外翻。, 百拇医药(崔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