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89538
特别调查--中医药与SARS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26日 科技日报
     林中鹏教授打电话给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说:“广州的朋友来电话称,广州用中医药治疗‘非典’效果非常好,人们心态平稳,社会秩序已恢复正常。”可当时的北京却比较紧张。高度的责任感促使两位教授下决心立即赴广州实地调查,同时通知已在珠海的课题组成员杨巨平研究员迅速到广州汇合。

    贾谦、林中鹏、杨巨平三人在广州聚齐后,连夜商讨调查方案。次日一早便到繁华地带实地考察民情。随后,三人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调研,受到校长冯新送教授及新药研发中心赖小平博士的热情接待,他们平静地介绍说:大学教职员工无一例感染,人们心态平和。他们又拜访了学校岭南温病权威、现已87岁高龄的邓铁涛教授。向他请教:现在没有找到病因,应怎么办?邓老微微一笑,说:我们中医看病,不必去搞清敌人是谁,把人体调整到正常状态就行了。谁去杀敌,用什么武器去杀敌,那是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事情。通俗易懂的几句话,却是对中医深奥哲理的精辟概括。邓老又说:“此次温病属寒邪内侵,应用升阳发散之法,而抗生素大都属苦寒之药,寒上加寒,这方法不对,越治越糟,这要引起注意。”
, http://www.100md.com
    历史证明:中医药能解决传染病问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医中药呵护着我们,也逐渐形成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中医既可治疗,又可预防。这也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历次瘟疫从未像西方那样一死上千万人的原因。

    非典型肺炎是全新的疾病,为20世纪以前所未见。无论中医与西医都是新问题。面对这种新疾病,中医有其优势。中医药学将人体、药物二者关系放到宇宙大环境中来考虑人体的平衡问题,治病是着眼于治“有病的人”,而西医药学更多的着眼于“治人的病”,两者思维方式和着眼点不同,措施也就不同。邓老介绍说,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世界水平,并不因为中医无微生物学说而束手无策。1957年北京乙脑流行,白虎汤效果不明显,蒲辅周用温病之法,疗效又达90%。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为暑热伏湿之证,凡舌苔转厚者必不死,暑湿得外达故也、统计中医之疗效亦达90%,且无后遗症。六十年代广东麻疹流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死婴不少,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队所到之乡村,用透疹清热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广州六十年代亦曾流感流行,用吴又可法———达原饮,又收到良好的效果。
, 百拇医药
    邓老又举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成果之例说,南京周仲英组治疗1127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率为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例,病死率为5.08%,明显优于对照组。江西万有生研究组治疗413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为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率为10.7%,疗效优于对照组,由于时、地、人等有关条件不同,西医辨病为同一病毒性疾病,但周氏、万氏的辨证论治完全不同。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主,万氏则治湿毒法为主,按西医理论,病原相同,都是病毒性疾病,但中医治疗如果两者治疗对换,则病死率肯定高于西医组。所以病原体只能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之一,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这些事例说明中医的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症候以辨证论治,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历传二千多年,的确是战胜“非典”的武器库。

    中医战胜非典的理论依据
, 百拇医药
    世人多不理解中医没有微生物学说,却能治疗传染病,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故安在?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邓老认为:

    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但细菌早已被概括于“邪气”之中。吴又可的戾气、厉气、杂气学说,已非常接近对微生物的认识,惜明代无光学上的成就,致未能进一步发展耳!但温病的病原说发展到吴瑭,却使中医理论从另一角度认识发热性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提出独特的温病的病因理论。这一理论,今天看来科学性极高,足以破解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仍然能治疗急性传染病之道理所在。

    吴瑭等人曾详细论述过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的变化既作用于人体,也影响致病物质的生长与广泛为害;他们又创造性地提出地理气候及社会因素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吴瑭承认戾气这一致病物质的存在,承认戾气与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同为致病物质,一般形成特殊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吴氏又把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互看,统归之为内在致病因子。吴氏之论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即内因是物质变化的关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 百拇医药
    总括言之,吴氏之病原说为:(1)岁气、年时(气候与环境因素)(2)藏精、冬伤于寒(人体内在因素)(3)戾气、时行之气(致病物质)(4)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5)发病的变化———正气不足以拒邪

    这样的病原说比之只重视病原体的现代医学理论似略胜一筹。当然吴氏对于微生物的认识与现代微生物学相比,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微生物学的知识,取代比较含糊的戾气与时行之气,那就是比较完满的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因学说了。

    中医的治疗不强调与病毒对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病人的正气,并使邪有出路。正如叶天士所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战略啊!

    邓老认为,中医注意祛邪或透邪,不是杀病毒。所谓祛邪,叶天士认为可以汗解,也可以从小便去,而仲景早就有三承气汤之法以祛邪,吴鞠通又将三承气汤扩而广之,还有杨粟山升降散之法,可谓丰富多彩。西医知道发汗可以退热,今天不少青年中医也学了西医用退热针退热,而不知应该以微汗出才能祛邪,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大汗能一时退热,过后又热。西医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高热会损脑,故一遇高热便用冰敷,不知一冰便使邪气内伏,邪无出路,病必缠绵或有后遗症,特别是乙脑之类属暑热之症。前人说:“暑当予汗出勿止”,故中暑症冰敷者多死也。
, 百拇医药
    邓铁涛老先生向他们介绍了一个非典型肺炎病例:

    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两位护士长因抢救病人被感染。一位是其徒弟之妻,他让停用抗生素,上中药。抢救过来了,另一位不幸去世。

    邓老认为:该病案有以下发病和病机特点:起病有接触同类病患者的病史,感受戾气,即邪气,具有传染性,初期即有肢体酸痛湿重的表现。为伏湿所致,较之普通的风温不同,故诊断为春温伏湿。起病后进展较快,2天右下肺即出现大片阴影,毒力强,出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表现,患者神疲乏力、发热加重,为毒盛伤正的表现;患者初期之所以感邪受传染发病,是因为先有正气不足,邪乃干之,感受毒邪之后,热、毒、湿使正气更损,内因外因共同导致的结果,此外,患者神倦较重,抗生素的使用,同样损人正气,根据上述病机,治疗上注重祛邪,所以初期注重透邪,给以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结合伏湿特点自始至终注意利湿渗湿使邪有去路,后期注重增强正气,益气养阴,因势利导,扶正祛邪。
, 百拇医药
    本病由戾气、湿、瘀、毒、虚,随症而治之,早期应用安宫牛黄丸,防邪毒内陷心包,防转变;早期应用人参扶助正气,及时停用抗菌素;早期应用活血软坚散结,防止肺纤维化,防止病灶扩散,以及加快病灶早日吸收。效果满意。其一:发热至退热仅用6天,比之同类病患者,退热较快,另外如自1月27日,热势较高T:38.6℃开始计算,至1月30日,体温降至37.5℃,历时仅4天;其二:症状改善快,整体调理后,较之同类病人,纳食始终正常,大便通畅,胃气未受影响;其三:多数病例终至演变为双肺炎症,而本例未蔓延至双肺,且较低的白细胞、血小板,迅速恢复正常,肺部病灶吸收快,应归功于扶正祛毒之法。

    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感染

    随后,贾谦等三人拜访了广州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朱敏教授。朱教授说,截至4月14日,共收治非典患者36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综合治疗,无一人死亡;全院1000多名医护人员无一人受感染。患者平均退热时间3天,并且胸片炎症阴影较快吸收(平均6.2天);全部治愈或明显好转,没有一例病情恶化,平均住院天数9天。朱教授强调说,所有病历均按西医要求确诊为非典,也均按西医要求确诊痊愈,所有病历均经得起任何人检查。据笔者后来得知,至4月底,一附院共收治45名非典患者,情况确如朱教授所言。
, 百拇医药
    朱教授说,非典的辨证为风温肺热,邪在肺卫或卫气同病。他们在治疗中,无1例使用“抗病毒”治疗,亦无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治疗,感染能较好的控制,是发挥了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尤其中药可能起着调整机体自身免疫,增强抗病能力,对病毒等感染起着抑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朱教授说,非典型肺炎患者早期,根据本病的传染性强,春季发病,可参照温疫,风温肺热等进行辨证论治,为风热之邪与时疫挟杂,邪在肺卫或卫气同病,邪热疫毒充斥表里,气机不利,故头身痛,并非挟湿所致,上壅咽喉则咽痛。一旦正不胜邪,易致转变。治疗用药当顾护正气,清代医家主张以轻清宣化为主,不可大剂寒凉。我们根据此法拟定基础方:僵蚕10g,蝉蜕6g,桔梗10g,甘草6g,玄参15g,马勃6g,重楼20g,岗梅根20g,柴胡10g,厚朴10g。热毒盛,加黄芩15g,蒲公英20g;湿盛者,加苍术10g,陈皮5g;咳嗽者,加枇杷叶15g。每日1剂,水煎服。朱教授说,还要注意春季为阳气生发之时,少阳当令,疏利少阳枢机,有利邪之出路,故常规加用小柴胡片口服。
, 百拇医药
    中西医携手共战非典

    彭胜权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前温病教研室主任,也是省防治非典指挥部成员。他在接受贾谦等拜访时说:本病仍属温病风温范畴。本病若为散发性的,则由风热病邪所致,结合岭南温病的特点,常为风热挟湿为患,若有较强的传染性,可称为风热挟湿之疫疠病邪所致。人体发病的关键,取决于机体抗病邪的能力,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当人体寒温失调,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正气受损,卫外能力下降,风热病邪,乘虚侵入机体,导致本病发生。

    广州对中医比较信任,他们中医经常应邀参与西医会诊。彭教授说,从去年底至今春,他们教研室六位老师应邀到广州地区及中山、佛山、河源等地会诊并参与治疗共38例,经中医介入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六天,至2月25日统计,除一例中医介入太晚,抢救无效外,均已出院。平均住院18天。他认为,中西医并肩共战非典是中国医疗保健事业的一大特色,为西方国家只有西医一种方法所不及。
, http://www.100md.com
    集思广益,共同拟定治则

    贾谦教授一行三人还去拜访了广东省中医院吕玉波院长和黄书记。吕院长介绍说,自1月7日他们接诊第一例“非典”患者开始,就注意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讨中医诊治的规律和方法,并不断与广州和全国各地的著名教授,如邓铁涛、周仲英、陆广莘、焦树德、路志正、颜德馨等电话商讨治则,并请任继学、晁恩祥到院具体指导。搞出了一整套治疗方案。由于病因清楚,治疗得当,取得良好效果。平均退热时间7天,平均住院周期18天。到4月上旬共收治非典患者112人,除第一批收治的患者中有4人死亡外,其余108例均良好,绝大部分已经完全康复出院。并非如不懂中医的人所说:中医说不清,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吕院长认为,通过患者临床资料的初步观察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显著的疗效。呼吸科主任林琳教授明确指出,他们采取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但患者中,有15例完全是用他们中医药治好的。

    吕玉波院长等人认为,本病与中医温病中之“温疫”和“春温”相类似,但又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其发病与人体正气强弱有关,主要是体内先有湿邪内伏,加之冬春之交,气候异常,感受疫疠之毒所引起。本病的主要特点是湿热较甚,除疫毒内闭,肺气不利之外,脾胃症状明显,病程较长。他们采取的中医治则是:
, 百拇医药
    (一)发病初期:症见微恶寒,甚则四肢微冷,发热,呛咳无痰,身重疼痛,肢倦,口干不欲饮,胸闷脘痞,有汗或无汗,或见呕恶讷呆,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宣化湿热,透邪外达。方药: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药用:

    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仁5g,竹叶10g,厚朴6g,生苡米20g,半夏12g,白僵蚕6g,片姜黄9g,蝉衣6g,苍术6g,炒栀子6g,青蒿5g(后下)。

    若湿邪较盛,发热较轻者,可用藿香夏苓汤加减。药用:藿香6g

    (后下),半夏

    10g,茯苓10g,杏仁12g,生苡米20g,白蔻仁6g,猪苓10g,泽泻10g,淡豆豉10g,厚朴10g,苍术6g。

    此期治疗非常关键,若治疗及时,疫邪从外解者,病情较轻,属顺证;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则易引起疫邪转变,病情较重,属逆证,临床常出现下述种种症候。
, http://www.100md.com
    (二)发病中期:

    1.湿热留恋,肺脾同病者,症见发热渐盛,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口干口苦不欲饮,呕恶,讷呆便溏,疲乏倦怠,舌苔白微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宣肺。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药用:

    青蒿10g(后下),竹茹10g,半夏10g,茯苓12g,黄芩10g,杏仁12g,桔梗10g,葶苈子6g,陈皮6g,生苡米30g,滑石12g,青黛6g(布包),苍术6g。

    2.热重于湿者,症见壮热,汗出不解,呛咳,面赤气粗,口干欲饮,烦躁不寐,胸闷恶心,讷呆,小便黄浊,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泄肺胃之热,兼以化湿。方药:白虎加苍术汤加减,药用: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2g,陈皮6g,生甘草6g,苍术6g,芦根12g,通草5g,杏仁12g,桔梗10g,黄芩10g,桅子10g,葶苈子12g,桑白皮12g,竹茹6g。
, 百拇医药
    3.疫邪化毒,热势枭张者,症见壮热不解,热势较甚,喘急气促。呛咳,面红烦躁,汗出,口渴欲饮,大便或结,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泄火解毒,宣肺开郁。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药用:

    生石膏30g(先煎),水牛角30g(先煎),桅子10g,黄连10g,桔梗10g,杏仁10g,黄芩10g,知母12g,赤芍12g,元参12g,连翘10g,丹皮10g,竹叶6g,白僵蚕10g,生甘草6g。

    热痰甚者加瓜萎皮30g,竹沥液15ml清热化痰宽胸;神欲渐昏者,加银花、荷叶、石菖蒲宣化疫浊,芳香开窍。

    此期病情较为危重,变化也快,常出现疫毒内转心包或热动营血,甚至内闭外脱等险证,须及时救治。

    (1)若疫毒内转心包,出现身热,肢厥,神昏谵语和昏聩不语,舌质红绛,脉象细数者,可用上述汤药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 百拇医药
    (2)若热入营血,见身灼热,喘促烦躁,夜扰不宁,谵语,甚至出现皮下瘀斑、咯血痰、吐血等,舌红绛,脉细数等,用清营汤(水牛角、生地、丹皮、元参、麦冬、银花、连翘)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3)若邪盛正虚,出现内闭外脱,症见身热,昏聩不语,蜷卧,或汗出喘促,脉细无力,或面色苍白,汗出如雨,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三)发病后期:此期身热已退,胃脘微闷,饥不欲食,疲乏倦怠,苔薄腻,脉濡弱。

    治法:化湿和中。方用白术和中汤加减,药用:

    方药:生白术10g,陈皮6g,焦神曲10g,佛手花5g,茯苓12g,砂仁3g,荷叶6g,藿香5g(后下),佩兰5g(后下),太子参15g。

    (1)若脾肺两伤,气虚较明显者,也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
, 百拇医药
    太子参30g,炒白术12g,茯苓20g,桔梗10g,陈皮6g,炒山药12g,炙甘草5g,白扁豆12g,炒苡米20g,砂仁3g。

    (2)若气阴两伤明显者,用沙参麦冬饮加减,药用:

    太子参15g,沙参10g,麦冬10g,桑叶5g,竹叶6g,白扁豆12g,炙甘草3g,炒山药10g,茯苓6g。

    综上所述,贾谦他们此行的最大的收获可以说就是:中医药能够有效防治“非典”。

    人物链接

    邓铁涛:男,87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岭南温病学派泰斗。邓老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多次为流行性乙脑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做出贡献。邓老以耄耋之年,仍不断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写了不少文章予以阐述,如《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正确认识中医》等等。此次非典型性肺炎流行,邓老认为该病属于中医春温湿热疫病的范畴,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与广东省中医院以及全国著名老中医商讨,制定了治疗方案,取得显著疗效。邓老又专门撰写了《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对指导此次非典防治有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林中鹏: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从事电化学及表面化学研究。目前尚担任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医药信息学会《现代中医》专业委主任、燕京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职,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

    陆广莘:1927年1月出生。18岁学习中医,21岁毕业组建中医诊所。1985年组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任业务副所长。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

    陆老是当今我国既精通西医又精通中医的少数著名专家之一。40年前,陆老曾参加流行性乙脑的中医药救治工作。此次非典出现之后,陆老多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老教授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吕玉波院长等电话商讨中医治则与方案。

    贾谦: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研究员,1941年出生,1964年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国家级软科学课题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

    自1992年以来,贾谦专门从事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和主要参与者,完成了中医药领域两项国家级软科学研究。现为国家级软课题———“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组长。, 百拇医药(刘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