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90686
人类生物学研究大事记(十一)-------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3日 科技日报
    
    src="/Images/2003/7/15/15/10/22/35_1.JPG">

    

    1955年:Tjio发现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6条


    JoeHinTjio于1919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的一个中国家庭,父亲是一位人像摄影师。在取得了农学学位后,Tjio开始研究植物育种,通过杂交来抵御植物病。1945年,在日本集中营被关押了3年后,Tjio随红十字会的船来到荷兰,并在这里进一步深造。后来他来到瑞典兰德的遗传研究所,他所在实验室的主任艾伯特·莱文鼓励他将研究方向从植物和昆虫转移到人体组织。

    1955年12月,Tjio尝试用新方法提取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根据他发明的这种新技术,被分离到载玻片上的染色体在用显微镜观察时效果大大改善,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各条染色体。Tjio吃惊地发现,人体胚胎的肺组织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而在此前的半个世纪中,科学家们都相信这个数字是48。

    Tjio兴奋地将这一结果展示给他的瑞典同事,并迅速发表了关于这一发现的论文。Tjio打破了欧洲大学发表论文的惯例,没有将实验室主任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而是把自己名字署在了最前面。虽然莱文在论文发表前做出了让步,但是在不少人看来,打破传统也是一件让人感到痛苦的事情。

    Tjio最后移民美国,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工作直至去世。他发明的染色体分离技术帮助了人们了解染色体异常与疾病的联系,使细胞遗传学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955:科恩伯格等人分离出DNA聚合酶

    1918年3月,亚瑟·科恩伯格出生在美国纽约,1941年,他23岁时即在罗彻斯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又在1960年和1962年获法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

    1942年,在做了一年实习医生后,科恩伯格的一篇关于黄疸症的论文吸引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院长戴尔博士的注意,他被调入NIH生理部营养学分部工作。一年后,科恩伯格放弃了临床医学志愿,开始着手更多更深入的研究。1947年,他开始组建NIH酶学与新陈代谢分部并担任主任。1953年,科恩伯格来到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担任微生物系主任。

    科恩伯格是生物化学特别是酶化学领域的专家。从1950年起,科恩伯格等人开始寻找合成DNA和RNA的

    酶,他们首先研究了核酸的基本成分,以及细胞如何制造这些组件;接着又研究这些基本单元如何在酶的帮助下,一步步组装出DNA和RNA。这一关键步骤后来也是许多药物设计的标的。

    1955年,科恩伯格终于从常见于消化道的大肠杆菌中分离出名为DNA聚合酶的蛋白质,它可以忠实地复制任何来自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的DNA。

    DNA聚合酶的发现,为理解遗传机制以及现代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恩伯格及其同事奥乔亚共享了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