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编号:10184043
抗非典多肽药物离我们有多远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5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王雪飞 来源:《健康报》2003.06.03消息

    突如其来的非典,使人类生命的脆弱显露无遗,也使医学的苍白显露无遗。时至今日,临床上仍然没有能够对症治疗非典病毒感染的特效药物。据中国医科院药物所所长、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药物疫苗组成员王晓良教授介绍,在我国,目前经过有关管理部门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抗非典药物只有ω干扰素和α-2b干扰素两种预防用药,西维来司钠一种可以减轻非典患者症状的临床用药。全世界迄今参与非典药物研制竞争的实验室约有数百家,设计和筛选的各类药物苗头不少,然而到目前为止,前景明朗的只有几种。而多肽则是其中一类能够抑制非典病毒进攻人体细胞的药物。

    近日,有关抗非典多肽药物研制进展的新闻报道频频见诸传媒。其中有的报道给读者造成的印象似乎是,抗非典多肽药物快上市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多肽是什么
, 百拇医药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多肽是人类和哺乳动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具有生理功能和生物学活性的物质(简称内源性活性物质)之一。两个以上的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即形成一个肽。作为药用的肽,通常是由几个到十几二十个氨基酸组成的比较短的多肽。开发和发展内源性活性物质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为它是最符合人体生物学调节规律的治疗手段,可以避免许多其他类型药物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全世界已经应用于临床的多肽类药物约有几十种,包括人们熟知的胰岛素、胸腺肽、抗艾滋病新药T20以及肽类激素等。

    多肽如何施展本领

    科学家研究发现,很多病毒(包括非典病毒和艾滋病毒)在感染细胞时,都要依靠自己表面的特殊蛋白作为“武器”,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蛋白质区域)融合,从而“打”入细胞内部“落地生根”,实现自身的复制(繁殖)。而多肽能够模仿非典病毒表面的特殊蛋白(目前知道有S蛋白和M蛋白等),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发生融合,从而同病毒展开“竞争”,在竞争中阻断病毒对细胞的侵袭。
, 百拇医药
    何大一教授等率先利用自行设计合成的12种短肽进行了体外实验,发现5种短肽对非典病毒有效,其中两种能够在低浓度下抑制非典病毒的活动。

    5月下旬,中国医科院药物所得到何大一提供的一条多肽信息,开始进行该多肽的化学合成,目的是为下一步在猴子身上验证其是否有效提供“实验用药”。据王晓良教授透露,合成这条由40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难度较大。这项工作将在6月初完成。

    从合成到用在人身上需要多久

    无论是采访何大一教授,还是采访王晓良教授,记者得到的信息都是多肽作为抗非典药物,从设计、合成到最终用于临床,其间将有长长的一段路要走。

    对于抗非典多肽药物有望“年内上市”的说法,王晓良教授认为太过乐观。他告诉记者:“从在细胞水平见到多肽对非典有抑制作用,到把多肽开发成为非典药物还有十万八千里呢!”他说,首先,要在动物(成功感染上非典病毒的合格动物模型)身上验证多肽是否有效。按照常规,应当从小动物做到大动物,即使由于非典的特殊性,直接做猴子,也必须既观察不同剂量下的药效,又观察多肽使用后的毒副作用,摸索合理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或口腔黏膜吸收等),考察多肽在猴子体内的吸收分布情况、代谢情况,判断药物的有效剂量,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此外,还要观察多肽的特殊毒性(致胎儿畸形、致癌、致突变等),研究药物的生产工艺以及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探索制剂及其稳定性等等。以上这些工作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即使是在攻关的情况下也需要1~2年以上。而且,即使一切顺利也只是达到了上临床试验前的基本要求。临床试验还要分三期进行。对动物有效的药物对人不一定有效,动物适应的药物人不一定就适应,因此要研究考察的项目还有很多。如还要考察药物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等有无毒副作用,不能把非典治好了,却又跑出来心脏病或是神经系统疾病甚至癌症。如果是这样,再有效的药物国家也不会批准它生产上市。
, http://www.100md.com
    千军万马为猴所困

    目前,针对非典的药物、疫苗研究正在全面铺开,竞争日趋激烈,无数个实验室开足马力,科研人员日夜鏖战。然而,有迹象表明,千军万马奔驰向前的势头却被一条“独木桥”遏制住了,那就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成功的非典感染猴子模型问世。没有猴子模型,科学家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难过这段“独木桥”———动物实验。

    眼下,大家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到了中国医科院动物所那间130平方米的动物P3实验室,因为这是我国目前惟一具备相应条件并已经过国家批准开展非典病毒感染大动物模型实验的实验室,而且相关工作也已进行了一段时间了。然而,科学探索从来就没有坦途。最近从那里传出的消息说,建立非典感染猴子模型的工作不如大家想像的那么顺利。4000~5000元一只的实验用猴已经“牺牲”了一批,但是科研人员发现,在人身上肆意妄为的非典病毒似乎对猴子构不成多大威胁。眼看着有几只猴子被感染上非典病毒,也发烧了,但几天后它们竟自行恢复了……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病毒毒株有问题,还是猴子本身不过关,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医科院动物所的专家们目前正以更大的拼劲和毅力继续攻关,决心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然而,必须看到,在合格的大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之前,包括何大一这样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在内的医药学家暂时也只能“望多肽兴叹”了。
, 百拇医药
    警惕“皇帝的新衣”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在抗非典多肽药物的研究领域与国外同行几乎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值得庆幸和珍惜的。

    但是,有关专家也提醒说,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妄,必须把严谨求实的精神贯穿到防治非典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绝不能一再搬演“皇帝的新衣”一类的人间闹剧。

    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长、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近日指出,在防治非典的科学研究中,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依然存在,在一些机构、一些科技人员中表现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有些科技人员不顾大局,不善于合作;有的虚报成果,言过其实;有的发表不负责的、不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评论等等。徐冠华表示,指出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痛心过去,惋惜失之交臂的机会,而在于如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未来,坚定信念,加强研究,力争在科研上取得防治非典的更多更大的突破。

    有人说,中国科技界敢于吹牛、善于吹牛的人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透过这样的现象,有识之士分析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大有可检点之处。只不过在非典这个不期而至的灾难面前,一切原有的弊端暴露得更加彻底而已。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非典在留给科技界一大堆难解之谜的同时,也给科技界带来了自省的良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