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2807
蒙医“扎萨勒”及其起源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8日 蒙医药信息网
蒙医“扎萨勒”及其起源//
蒙医“扎萨勒”及其起源//
蒙医“扎萨勒”及其起源//

     蒙医“扎萨勒”及其起源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 陶.苏和 敖银梅

    蒙医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总结,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扎萨勒”是蒙医疗法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较古老而又最基本的医疗手段,它有操作方便、器具简单、费用少、对疑难症作用迅捷、治愈率高等优点,其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它的产生、发展与蒙古民族及其先民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蒙语“扎萨勒”是“疗术”的意思,更确切地说是“非给药疗术”,有人习惯汉译为“五种疗法”,实则不仅是五种,而是包括许多非给药传统疗法,如:灸、针灸、放血、涂擦、罨敷、拔罐、浸敷、缚浴、沙疗、石疗、披皮、烙灼、色搏斯勒格、正脑、正骨、正内脏、脉泻、催吐、水浴、骨汤浴、油脂疗、饮食疗等,都包括在“扎萨勒”之内,因此译为“五种疗法”不能确切地表达其真正含义,故采用蒙文名词音译“扎萨勒”,更贴其义。
, 百拇医药
    隋唐时期蒙古部落已从原始社会分化出来,以游牧生活为主,有少量家庭手工业,传统医疗也有了发展:如“蒙古灸”是在原始灸疗的基础上,创造发明的适合于游牧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及北方寒冷气候的特点的一种疗法,即“奶油拌小茴香涂在毡上加热裹敷”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传统刺血疗法也是蒙医外治术之一,据有关记载这种疗法早在8世纪或更早时候已被传人西藏。

    根据考古学家,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石针、骨针、青铜砭针等足以证明北方民族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创造和使用针灸疗术。高希言先生在《火针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一般认为火针系由《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之火针发展而来,故可谓火针是与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讲灸的起源:“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自王冰注《素问》,直到唐代依然是“北人正行其法”,而现在火针亦盛行北方,故可谓其来源于北方”。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认为从内蒙古多伦淖尔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石针、伊克昭盟出现的青铜砭针、包头阿善遗址发发掘的骨针为医疗用具,北方民族的针灸、放血疗法等医疗手段在唐朝时期早已传人吐蕃。在《大宇妥·元丹贡布(公元790~915年)传》中记载“蒙古地区引病善于用放血疗术”,在8世纪成书的藏医《四部医典》中也有“治赫依病则用蒙古灸”的记载。
, 百拇医药
    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魏书》称:“失韦……养牛马”,《北史》谓:“室韦……无羊,少马”,《新唐书》云:“室韦……其畜无羊,少马,有牛”,这些记述表明蒙兀室韦早有畜牧业。到了10世纪初蒙古诸部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畜牧业,这时畜牧业在蒙古族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生产的主要部门,生活的根本来源,“全部财产皆在于是”,“家畜且供给其一切需要”。传统的“红白食”是古代蒙古人的饮食疗法之一,“红食”主要指肉类,“白食”则指乳制品,如:奶酪、奶皮、奶油、奶酒以及鲜奶、酸奶等,因此以“红白食”滋补身体、治疗疾病的丰富经验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传统疗法特点,蒙古人抢救失血过多昏迷不醒的病人时常用马奶来治疗,如在一次战争中成吉思汗受了箭伤,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有人给他找马奶喝,当时的战场上找不到马奶,而给他喝了对水的塔日克(发酵的牛奶),成吉思汗马上就苏醒过来了。“红白食”疗法后来成为蒙古人的一种独特医疗方法,14世纪出现了这方面的专著,元太医饮食营养学家忽思慧(蒙古族)于1330年撰写了《饮膳正要》一书,此书目前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饮食营养学专著,书中大量收录了蒙古族饮食疗法,其中酸马奶疗术在蒙饮食疗法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早在成吉思汗八世祖母莫拿伦时代就有利用马奶来治病的记载。
, 百拇医药
    正骨、治伤外科是传统蒙医学中的一门临床学科,独具特色。蒙古人在骑马、驯马、狩猎以及长期的战争中经常遇到跌伤、射箭、创伤等内外伤,这成为传统蒙医正骨、正脑、正脏器外科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所以元朝时期的正骨、治伤外科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医史讲义》中讲“汉唐时期已有伤科论著,宋元(特别是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这与当时的治疗大量骑兵在征战中受外伤、脱臼、骨折的需要有直接关系,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内兼金镞科,反映了当时伤科的发展有较高水平”。在牛、驼腹里浸泡重伤员施行解救的医疗方法也很有特点。《元史》记载“出征回回、斡罗思等国,每临阵,而智而奋身力战,身中数矢,太祖亲视之,令人拔其矢,流血满体,闷仆几绝。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浸热血中,移时遂苏”;“从征西京,睦欢力战先登,连中三矢,仆城下,太宗见而怜之,命军校拔其矢,缚牛,刳其肠,裸而纳诸牛腹中,良久及苏”。其他文献中也能见到在驼腹中浸泡重伤员的记载。

    蒙古人善用烙灼来治疗断脉出血之伤。在《蒙古秘史》中记载“孛罗忽勒口上带着血,因斡阔台项上中箭,孛罗忽勒将凝住的血咂去。成吉思汗见了,眼泪流着,心里艰难了,便用火将斡阔台箭疮烙了,与些止渴的物教吃”。
, 百拇医药
    银碗按摩疗术在古代蒙古人中盛行,这方面的记载在蒙古史籍中多见,如《蒙古源流》中记载:巴图孟克达延罕患痞症,名曰赛海的妇人以银碗按摩之,穿漏三口,病愈。《水晶珠》、《成吉思汗传》等史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涂奶酒、白酒、奶油按摩都是古老的医疗手法,这些疗术对消化不良、腹痛、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子宫移位症、创伤及骨伤均有一定的疗效。

    还有一种叫“结节带的疗术,它是在绸缎腰带上按人体穴位打数个节,系在身上进行自然按摩,这种疗术适合于四肢、头颈部、躯体等多种疾患。《新元史》里提到斡阔台罕患腰痛病,系宝石带病情即愈。这个宝石带就是蒙医常用的“结节带”按摩术。

    此外“扎萨勒”中还包括:巴力亚疗术、道莫疗术、尼如哈,气功疗术、井·百日胡疗术、酒糟疗术、滋补壮阳疗术等诸多疗法,因篇幅的关系恕不一一介绍。

    下面简要介绍部分“扎萨勒”具体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 http://www.100md.com
    1 托努日(灸疗)

    在体表指定穴位上用灸草棒或灸草条烧灼、熏熨,则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增强肌体抵抗力等作用,对消化不良、胃三火衰败、浮肿、水肿、痞症、关节希拉乌苏病、疖痈、炭疽等病都有疗效。古代蒙古灸是将焙制的小茴香包裹在干净的羊毛毡中,在一定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烧灼、温熨或将一小块毡片浸泡在奶油中熬煎后取出,待温热时敷于患处。白山蓟灸——白山蓟是一种植物,它有易燃、火力温柔而持久、灰烬不散等特点。西河柳灸——将柳条剥皮削光,放人芝麻油或豆油锅中煎沸,捞出后隔两层沙布置于穴位热熨,主要施于胃、食道癌等疾病。火把灸——将揉成球状的棉花,蘸上芝麻油点燃,直接置于患处。温针灸——它是针刺与白山蓟灸相结合使用的一种疗术,是使温热通过针体传授到人体内部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

    2 嘎拉珠,也叫哈塔古日(穿刺疗)

    用金、银针和特制器械,穿刺人体特定穴位,接上热源,并通过针具调节,传导温度以增强刺激的一种外治法,也称火针。穿刺器械有:用于穿刺心、肺、肾脏病的大麦头针,用于穿刺心脏希拉乌苏的蛙头针,用于穿刺关节病的剃刀针,用于穿刺排出希拉乌苏和脓液的矛头针,用于穿刺胸腔希拉乌苏和脓液的空心扦子,用于穿刺头颅的扁嘴扦子,用于穿刺水肿和排气的笔头式空心针,用于刮除眼翳的三角针等。穿刺穴位分总穴位和具体穴位,总穴位又分宽、很宽、狭窄、很狭窄穴。宽穴位可斜刺或横刺,很宽穴位可交叉穿刺,狭窄和很狭窄穴位属于要害部位,易发生危险,穿刺时要特别小心谨慎。
, http://www.100md.com
    3 哈努日(放血疗)

    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静脉切开进行放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多用于治疗瘀血和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放血包括行术前的结扎、选穴、具体操作及观察血色、血量和辅助治疗等内容,对体弱、孕妇、产后、浮肿、胃阳衰降等寒性病症患者忌施放血术。

    4 萨莫·扫如勒(拔罐穿刺)

    是一种拔罐与放血相结合的疗术,用以达到改善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有奏效快、疗程短、简便易行的特点,一般先拔罐后在隆起的部位用三棱针浅刺,然后再继续拔罐。

    5 井·百日胡(罨敷)

    利用药物或物品敷于人体表面某一部位或穴位,以期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术。它具有增强胃阳、强身健体、改善感觉器官功能和促进气血运行、止痛消肿等作用。罨敷疗法分冷、热两种、冷敷是喷激凉水、冰水、冰块或灌于器皿中进行罨敷;热敷是根据病症不同而行术方法也各有差异,如:消化道疾病和痧症则将青盐炒热装入布袋置于腹部热敷,肾寒及小便不利可将干酒糟烘热装入布袋进行局部热敷等。
, 百拇医药
    6 乌嘎拉嘎,也叫阿日善(水浴疗)

    通过水对人体的浸渍与浴洗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中分天然温浴、五味甘露汤浴。天然温泉中所含矿物元素的不同,其治疗作用也有所不同,天然温泉对皮肤病、关节僵直和外伤有显著疗效;五味甘露汤浴具有祛巴达干、除希拉乌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壮腰等功效,也可用于治疗四肢僵直、脾亏损、疡疮、皮肤病等疾患。

    7 色搏协勒格

    将无病的绵羊宰杀后,在瘤胃中加入药物,在皮面也涂一层药物,趁热令患者骑坐在瘤胃口上,进行浸浴治疗。此法可增强肾阳,养脾血,滋肾壮阳。主治妇女赫依症、寒性赫依病、白脉病及希拉乌苏病、肢体强直等。

    8 牙森西冷·德布特勒格(骨汤浴)

    一种利用驴、羊等动物的全骨(包括头、蹄)熬煎的汤进行浸浴治疗疾病的疗术。驴骨汤浴适合于妇女“赫依”证、头晕、肌肉萎缩、皮肤干裂、关节酸痛、胃痹、“赫依”性瘫痪病。羊骨汤浴适用于“赫依”症、全身关节酸痛、肌肉萎缩、肢体麻木等“赫依”性疾病。
, 百拇医药
    9 都日和勒格(涂擦疗)

    在相应的部位涂油,进行按摩,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术。适用于精血不足,忧思过度,年老体弱,皮肤粗糙,失眠及多种“赫依”性病症,如炭疽、痈疖、热性肿胀、痛风、丹毒、白癜风、牛皮癣、疥疮等。操作法:在会门穴、命脉穴、心脉穴、手足心等处,涂擦奶油,充分按摩后,用面粉将油擦净。

    10 陶森·扎萨勒(油脂疗)

    通过涂擦、内服、点滴油脂类制剂来治疗消瘦、失血、营养不良、视力模糊等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术。植物油具有滋补、润肠、抑制“赫依”等功能,对腺体病、虫性病、巴达干病与肥胖症有明显的疗效;动物油则用于关节疼痛、烧伤、腹痛、子宫疾患、脑及耳病、骨髓病、产后劳累、房事过度与静脉栓塞,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奶油则能增强记忆,健胃强身,延年益寿。

    11 图拉布日(导泻)
, http://www.100md.com
    采用药物灌肠治疗下腹部疾病的一种疗术。根据病情,导泻法分为峻烈与温和导泻两种。

    峻烈法主治便秘、痧症、尿闭、腹胀、虫病及陈旧性温病;温和法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及“赫依”性疾病的治疗。

    12 搏勒朱勒格(催吐)

    利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药物刺激消化道,通过涌吐而祛病和清除毒物的一种疗术,适用于食积不化、食痞、剑突痞块、饮食不进等病症。催吐法包括配方、用法、洗胃、催吐量测定及辅助治疗等内容。

    13 苏德令吐拉布日(脉泻)

    用专门药物刺激消化道,开通脉管,使疾病从脉道或尿道排泻出来。适用于治疗子宫痞、妇女血症、扩散等疾病和血病、希拉性疾病、中毒症、陈旧性热病、痛风、脾病、疖痈、皮肤瘙痒症、水肿、麻风、不孕症等诸症,其治疗过程中分先导、正式用药和善后调理等几部分。

    14 吐卢勒格(泻下术)

    利用药物刺激消化道,通利大便,荡涤胃肠,排除积滞,以促进消化和新陈代谢功能。主治成熟热,骚热,毒热证,希拉乌苏病,痹症,虫病,血病,希拉性视力模糊等。治疗程序分施治前的准备,泻药的使用及善后调理等三部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