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84903
秉承“仲景文化” 打造“中医药都”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0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记者 程红根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2003-06-09消息

    中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河南省南阳市,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当地近年来大力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稳步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推进中医药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致力于把"医圣"故里早日建设成为国际性的“中医药都”。

    叫响“仲景医药文化”品牌

    南阳市今年从2月18日起,举行了为期3天的纪念活动,纪念张仲景诞辰1853周年。数十位老中医汇聚一堂,研讨张仲景医学精髓;40多家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医护人员走上街头宣传仲景文化、在医圣祠周围举行义诊;全国各地数十家大型制药厂也派人参观医圣故里,联系中药材及药品交易。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人,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他精通医术,博采众长,因当时南阳地方病疫流行而辞官业医,经过临床治疗和悉心研究,写出了不朽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先河,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被后世医界尊为“医圣”,其学说被历代中医学者奉为“医经”,研习者不计其数。
, http://www.100md.com
    位于南阳市区中心的医圣祠,是张仲景的墓地和纪念地,近年来经过全面整修、扩建,面貌一新。设在祠内的张仲景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收藏有大量关于张仲景的文献资料和部分历史文物。这里以其独特的中医药文化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中医药界人士和游客前来参拜、观光和进行学术研究、交流。

    南阳市市长何东成说,张仲景医药这一丰富的文化积淀,是历史赋予南阳的一份无价之宝,对南阳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形成及中医药产业开发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当前,中医药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叫响张仲景医药文化品牌,把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南阳市每年都举行各类有关张仲景的纪念活动和中医药推介活动,把仲景医药文化作为对外开放的"城市名片",作为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的依托。2002年4月,南阳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张仲景医药节和中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推介暨经贸洽谈会,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代表等3000多人到会,参拜"医圣"故里,展开学术研讨,洽谈中医药合作项目。据悉,今年10月,南阳市将举办第二届张仲景医药节。
, http://www.100md.com
    “六位一体”推进“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

    为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发挥南阳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南阳市于2000年制订了《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规划纲要》,力争在5至10年的时间内,建成融中医药教育、研究、种植、加工、营销、诊疗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进而把南阳建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辐射力的现代“中医药都”。

    医药创新工程负责人之一的中共南阳市委秘书长朱长青说,南阳市适时提出"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得到了国家8个部委的肯定和支持。这一工程包括中医诊疗、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研究开发、中药材种植、中药制药、中药营销等6大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医、教、研、产、加、销六位一体”。

    朱长青说,近年来南阳市正抓紧进行医圣祠改扩建、张仲景博物馆、张仲景研究院、张仲景国医大学、张仲景医院、中药材科技示范园等8项重点工程建设,在市属各区县规划建设山茱萸等10大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这些项目建成后,南阳将成为中医药朝拜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技新产品发布中心和重要的中医药生产、加工基地。
, http://www.100md.com
    立足于“以医带药”,南阳市对张仲景医药科学研究步步深入。张仲景博物馆馆长朱冠军介绍说,目前研究人员已收集到从1923年到2003年80年间国内外有关张仲景的研究文献2500多篇,编撰《张仲景医学文献索引》的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成立于1981年的南阳市中医药研究所近年来与其他单位合作,承担了《张仲景药用本草》研究课题,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近200味药物品名、科属、形态、性能、成分等展开研究。所长刘贵成透露,课题研究自2002年开始至今,已完成近一半的工作量。他说,这一课题完成后,将澄清张仲景经方的药材标准,规范经方中的药材品种,为后人研习张仲景医学理论提供翔实的历史依据。

    拥有300余名医护人员且有从事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运用经方治病医师60余人的南阳市中医院,目前已成为南阳中医的龙头单位和"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的诊疗主体。这家医院先后有《伤寒论微机多功能检索系统》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研制出了仲景骨刺外敷散等12个仲景经方制剂。
, 百拇医药
    另据介绍,南阳市中医药研究所目前还对全市70多位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经验进行抢救性的总结整理。南阳市张仲景中医中药学校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中药标本馆和最大的中药圃。由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在南阳筹建的中药研究开发中心,目前也已通过立项。

    “药华之乡”崛起现代中医药产业群落

    朱长青说,好药出名医,名医用好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用的中药材大部分取自南阳,证明南阳盆地自古是个“天然药库”。史料记载,在明清之际,南阳就是驰名国内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云贵、湖广区及长城口外的中药客商每年5月都千里迢迢会集南阳串换交易药材。近年普查显示,南阳境内盛产无污染天然中药材2347种,其中地道名优药材30多种,中药材总储量2.5亿公斤,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南阳市把中医药产业做为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柱加以大力开发,把中药产业培育成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市种植名优中药材150多种,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南阳山茱萸、辛夷花年产量分别为350万公斤和840万公斤,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60%和70%。其中山茱萸肉等20多个品种产量之大、品质之高,居于全国首位。
, http://www.100md.com
    南阳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药材好,药才好”理念,也是南阳全市发展中药产业的共识。全市规划建设的山茱萸、辛夷、丹参、桔梗、栀子、杜仲、天麻、麦冬、黄姜、板蓝根10大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GAP规范化种植的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南召县辛夷示范种植基地、西峡县山茱萸示范种植基地,正在优化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其他县区参照GAP标准种植的裕丹参、桐桔梗、栀子、天麻、黄姜等基地,目前已发展到6万多亩。

    建立种植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是南阳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成功之路。南阳市目前拥有11家中药基地龙头企业。其中规模最大的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借助张仲景医药文化和中药材资源优势,打造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王牌,已成功跻身国家中医药工业50强,成为国内最大的浓缩丸制剂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浓缩六味地黄丸、月月舒、镇心痛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10多个国家、地区。公司在西峡县按GAP标准建立了15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并建立起技术服务体系和购销体系,确保了药源的生产质量。

    朱长青秘书长表示,作为“医圣故里”和“天然药库”的南阳,中医中药齐头并进,条件首屈一指。南阳完全有理由也有条件把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他说,全市各县、市区均在结合实际,积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攀亲结缘,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全市争取到2005年实现中医药产业总产值40亿元、利税5亿元的发展目标,使南阳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发展基地,进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