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给中医药带来机遇?
作者:刘燕玲 来源:《健康报》2003.06.16消息
非典的暴发,是对人类现有医学能力的极大考验。在人们对它毫无认识、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中医药在经历了最初的忙乱之后,运用其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思想和独具优势的疗效,显示了独有的魅力。可以说,非典是灾难,但也是让世界认识中医的机遇。然而人们还在思索的是:在突发事件面前,中医药应处于什么位置,它能不能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一、优势:以不变应万变
有些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像欧洲、非洲那样一死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大瘟疫,与中医药的贡献息息相关。远的不说,上世纪50年代末石家庄等地流行乙型脑炎,中医虽不知病原为何物,但采用“医圣”张仲景的白虎汤治疗后,将西医治疗的病死率由原来的30%~40%,降低到10%,疗效超过世界水平。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显示,中医病死率仅为1.11%,远低于西医对照组的5.08%。
,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曹洪欣教授说,中医认识疾病的思想和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它的特点是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也就是说它不把着眼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放在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出的征候上,若征候改变了,中医的治疗原则也随之改变。中医以辨证施治这一“不变”的原则,来应对新老疾病及病原的千变万化,20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病因不明的疾病尤具优势,同时,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去“杀敌”,这种方法是成功的。
二、表现:临床疗效有目共睹
可以说,此次中医参与非典治疗,在疫情最严重时给群众吃了颗定心丸:最早收治非典病人的广东省中医院接诊103例,其中7人死亡,其余全部痊愈出院(包括77例重症),平均退热时间3.95~6.72天,胸片病灶吸收8.99~18.13天,住院18.7天。广东省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严格掌握激素应用指征,中医药早期阻断病情发展,所收47名非典病人无1人死亡,无1人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平均退热时间2.97天,胸片炎症阴影吸收6.2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总结了广东、北京
, 百拇医药
两地的经验后宣布,中医药治疗非典具有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副作用等优点。
更有一些报道发现:“从全球疫情来看,无中医药介入的地区或国家,其非典患者死亡率较高;相反,有中医药介入的地区或国家,其死亡率则较低。”
面对完全陌生的疾病,中医与西医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广东省曾有两个医务人员同患非典,均病情危重。一个听从了名医邓铁涛教授的建议,停用抗生素,以中药治疗,最后痊愈;另一个“不敢冒险”仍大量使用抗生素,最终病逝。邓教授认为,此次温病属寒邪内侵,应用生阳发散之法,而抗生素属苦寒之物,使用效果往往不佳。他认为,从临床效果来看,中医的作用绝不仅是辅助治疗,那种总把中医当配角的观念必须改变。
三、三大因素影响战斗力
应急能力待加强非典的突袭使中医界措手不及,中医院连皮科、妇科、口腔科的医生都仓促上阵。中医专家们说,近些年,中医界一直强调发挥在治疗慢性病、生活方式病上的优势,但却忽略了对急性热病和传染病方面的防范与研究,在机构建设、人才储备、仪器设施上也有很大漏洞。以首都北京来说,没有一家能接受传染病人的中医院,设有呼吸科的中医院也寥寥无几,全北京中医呼吸科医生仅有二十来人。
,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教授认为,历史上中医治疗急性热病有其专长,只是近些年来淡化了。应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对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整合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同时从基础建设上提高中医队伍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理论创新待跟上中医药的真正优势在于它的理论,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历史上曾多有瘟疫流行,由此也出现了一批名医和名著,如吴又可的《温疫论》提出了戾气致疫学说,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吴鞠通的《伤寒条辨》创立三焦辨证体系等,不仅指导了当时及后世的疫病防治,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这次的非典是一全新疾病,参加过救治的中医普遍认为,以往任何一种辨证体系都不足以将其涵盖在内,更
没有现成的理法方药和治则可用,急需建立一种新的中医理论以指导临床。
非典为中医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参战前期人们大多把精力集中在提高临床疗效上,但现在已到了总结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的时机,长期以来忽视中医理论研究的现状应该改变了。
, 百拇医药
应急体制待理顺很多人都发现,在中医防治非典上存在“两头热中间凉”现象。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施杞教授感慨:国家领导多次提出让中医参与防治非典,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广大群众也信赖中医药。但个别医院和医务人员总对中医怀有偏见,认为中医的效果难以证实。北京中医界则认为,此次中医最大的失误就是介入非典治疗太晚,错过了前期最危重的病人,以至于使获得完整的治疗经验和科研数据受到局限。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专家们认为是由于两个不通:一是管理体制上的不通,二是中西医缺乏沟通。少数西医对中医缺乏了解,也使中医进入主战场受到局限。
四、现代化进程又重提
中医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功效。但是,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群众对中医的要求已不再停留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他们需要科学可信的解释和证明。
中药的预防作用能否验证全国政协委员张治中主任医师认为,中医理论决定“有是证,用是方”,既然是健康人群,依据什么证去开预防方药呢?而且,人的体质不同,预防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否则副作用在所难免。李连达教授认为,预防的重点应是密切接触者、年老体弱者、体质虚弱的儿童及身处特殊环境的人。最重要的问题是,中药能否预防?虽然专家们举出一些历史的、现代的事例作为佐证,但毕竟证据不足,要想得到群众的信任和世界医学界的认可,还必须有科研数据的支撑。但时至今日,这一事关中医药能否预防各种疫情的重要研究尚未列入课题。
, http://www.100md.com
“作坊”式操作能否推广中医药进入防治非典主战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人自为战的“作坊”式操作,变为大家都能学会的“生产流程”。非典的强烈传染性使中医的看舌苔、号脉变得困难重重,千变万化的辨证施治又使西医难以把握。中医专家也承认,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优势,但也造成一些局限,应尽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中医的疗效再好,别人学不会也难生效,更别说向世界推广。正如肖小河博士所说:“如果能把中医的技术方案与西医的诊疗指标结合起来,也就是将中医的方案‘翻译’成西医、中医都能看得懂、可操作的实用技术,那不仅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也将促进医学的整体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詹姆斯博士考察了广东省中医院后赞叹:“中医治疗经验值得研究和学习。”“如果这种经验能上升至常规治疗层面,那对世界其他地方防治非典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世界是从小小银针的疗效认识中医的,非典能成为世界接受中医的另一个契机吗?我们能否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一契机?, http://www.100md.com
非典的暴发,是对人类现有医学能力的极大考验。在人们对它毫无认识、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中医药在经历了最初的忙乱之后,运用其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思想和独具优势的疗效,显示了独有的魅力。可以说,非典是灾难,但也是让世界认识中医的机遇。然而人们还在思索的是:在突发事件面前,中医药应处于什么位置,它能不能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一、优势:以不变应万变
有些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像欧洲、非洲那样一死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大瘟疫,与中医药的贡献息息相关。远的不说,上世纪50年代末石家庄等地流行乙型脑炎,中医虽不知病原为何物,但采用“医圣”张仲景的白虎汤治疗后,将西医治疗的病死率由原来的30%~40%,降低到10%,疗效超过世界水平。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显示,中医病死率仅为1.11%,远低于西医对照组的5.08%。
,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曹洪欣教授说,中医认识疾病的思想和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它的特点是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也就是说它不把着眼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放在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出的征候上,若征候改变了,中医的治疗原则也随之改变。中医以辨证施治这一“不变”的原则,来应对新老疾病及病原的千变万化,20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病因不明的疾病尤具优势,同时,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去“杀敌”,这种方法是成功的。
二、表现:临床疗效有目共睹
可以说,此次中医参与非典治疗,在疫情最严重时给群众吃了颗定心丸:最早收治非典病人的广东省中医院接诊103例,其中7人死亡,其余全部痊愈出院(包括77例重症),平均退热时间3.95~6.72天,胸片病灶吸收8.99~18.13天,住院18.7天。广东省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严格掌握激素应用指征,中医药早期阻断病情发展,所收47名非典病人无1人死亡,无1人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平均退热时间2.97天,胸片炎症阴影吸收6.2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总结了广东、北京
, 百拇医药
两地的经验后宣布,中医药治疗非典具有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副作用等优点。
更有一些报道发现:“从全球疫情来看,无中医药介入的地区或国家,其非典患者死亡率较高;相反,有中医药介入的地区或国家,其死亡率则较低。”
面对完全陌生的疾病,中医与西医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广东省曾有两个医务人员同患非典,均病情危重。一个听从了名医邓铁涛教授的建议,停用抗生素,以中药治疗,最后痊愈;另一个“不敢冒险”仍大量使用抗生素,最终病逝。邓教授认为,此次温病属寒邪内侵,应用生阳发散之法,而抗生素属苦寒之物,使用效果往往不佳。他认为,从临床效果来看,中医的作用绝不仅是辅助治疗,那种总把中医当配角的观念必须改变。
三、三大因素影响战斗力
应急能力待加强非典的突袭使中医界措手不及,中医院连皮科、妇科、口腔科的医生都仓促上阵。中医专家们说,近些年,中医界一直强调发挥在治疗慢性病、生活方式病上的优势,但却忽略了对急性热病和传染病方面的防范与研究,在机构建设、人才储备、仪器设施上也有很大漏洞。以首都北京来说,没有一家能接受传染病人的中医院,设有呼吸科的中医院也寥寥无几,全北京中医呼吸科医生仅有二十来人。
,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教授认为,历史上中医治疗急性热病有其专长,只是近些年来淡化了。应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对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整合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同时从基础建设上提高中医队伍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理论创新待跟上中医药的真正优势在于它的理论,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历史上曾多有瘟疫流行,由此也出现了一批名医和名著,如吴又可的《温疫论》提出了戾气致疫学说,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吴鞠通的《伤寒条辨》创立三焦辨证体系等,不仅指导了当时及后世的疫病防治,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这次的非典是一全新疾病,参加过救治的中医普遍认为,以往任何一种辨证体系都不足以将其涵盖在内,更
没有现成的理法方药和治则可用,急需建立一种新的中医理论以指导临床。
非典为中医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参战前期人们大多把精力集中在提高临床疗效上,但现在已到了总结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的时机,长期以来忽视中医理论研究的现状应该改变了。
, 百拇医药
应急体制待理顺很多人都发现,在中医防治非典上存在“两头热中间凉”现象。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施杞教授感慨:国家领导多次提出让中医参与防治非典,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广大群众也信赖中医药。但个别医院和医务人员总对中医怀有偏见,认为中医的效果难以证实。北京中医界则认为,此次中医最大的失误就是介入非典治疗太晚,错过了前期最危重的病人,以至于使获得完整的治疗经验和科研数据受到局限。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专家们认为是由于两个不通:一是管理体制上的不通,二是中西医缺乏沟通。少数西医对中医缺乏了解,也使中医进入主战场受到局限。
四、现代化进程又重提
中医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功效。但是,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群众对中医的要求已不再停留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他们需要科学可信的解释和证明。
中药的预防作用能否验证全国政协委员张治中主任医师认为,中医理论决定“有是证,用是方”,既然是健康人群,依据什么证去开预防方药呢?而且,人的体质不同,预防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否则副作用在所难免。李连达教授认为,预防的重点应是密切接触者、年老体弱者、体质虚弱的儿童及身处特殊环境的人。最重要的问题是,中药能否预防?虽然专家们举出一些历史的、现代的事例作为佐证,但毕竟证据不足,要想得到群众的信任和世界医学界的认可,还必须有科研数据的支撑。但时至今日,这一事关中医药能否预防各种疫情的重要研究尚未列入课题。
, http://www.100md.com
“作坊”式操作能否推广中医药进入防治非典主战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人自为战的“作坊”式操作,变为大家都能学会的“生产流程”。非典的强烈传染性使中医的看舌苔、号脉变得困难重重,千变万化的辨证施治又使西医难以把握。中医专家也承认,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优势,但也造成一些局限,应尽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中医的疗效再好,别人学不会也难生效,更别说向世界推广。正如肖小河博士所说:“如果能把中医的技术方案与西医的诊疗指标结合起来,也就是将中医的方案‘翻译’成西医、中医都能看得懂、可操作的实用技术,那不仅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也将促进医学的整体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詹姆斯博士考察了广东省中医院后赞叹:“中医治疗经验值得研究和学习。”“如果这种经验能上升至常规治疗层面,那对世界其他地方防治非典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世界是从小小银针的疗效认识中医的,非典能成为世界接受中医的另一个契机吗?我们能否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一契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