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典科研要打攻坚战
作者:刘燕玲 来源:《健康报》2003.06.16消息
“随着非典病例数的日渐减少,科研攻关的时间更趋紧迫,对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传染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更时不我待。大规模的科研攻坚战才刚刚打响。”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的这一看法在中医界形成了共识。在近日中国中医研究院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医专家一致认为,赢得防治非典最后胜利还需进一步整合优势,深化研究,做到中医药的成果个个“言之有理,理必有据”。
中西医结合+国际认可
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认为,我国的非典病人最多,这对深入研究非典这个全世界都尚待认识的医学新课题,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条件,应搞出一套中西医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标准方案,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实现国际化,用大家都公认的统计结果说明其有效性。
专家们认为,非典的诊断至今没有特异性方法,抗体、抗原检查都有较大比例的假阳性,诊断仍停留在对临床症状的判断上,较易造成误诊。从以往规律来看,北京每年春季都要发生1000~3000例普通肺炎,今年则基本没有报告,是否全被诊断为非典了?因此,对既符合临床需要又能为世界接受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的研究,必须加强。
, 百拇医药
结论应有基础研究支撑
有报道称,有5%~10%的非典病人痊愈后肺部存在纤维化现象,并影响肺功能。果真如此吗?北京中医药大学黄启富教授等对此提出疑问。他们提出,从为数不多的国内外非典病人尸检报告来看,有些病人肺部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有透明膜形成,仅有少量的纤维组织。肺部不是纤维化变化,而是炎性假瘤形成的肾小球样病变。究竟是否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肺部纤维化,涉及治疗的针对性问题,因此,必须尽快搞清,而且要有一定数量的解剖学、病理学支撑。但是,包括尸检在内的基础研究目前仍是我国非典以及其他医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因而理顺法律程序,建立起适合做非典病人解剖的研究室,应尽快提上日程,不能再坐失良机。
王永炎院士谈到非典的潜伏期、康复期有无传染性的问题,他认为,在未完全了解非典以及冠状病毒之前就下“不传染”的结论为时过早。因为在尚无充分证据之前就断然否定,有可能导致非典再次传播的恶果。
不能让中药质量再成症结
, 百拇医药
中医药界目前正在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中草药中研究开发一代防治非典的新药,以针对非典不同病理环节,充分发挥中药所具有的抗病毒、抑制病毒复制、退热、调节免疫等作用。中药专家姜廷良研究员介绍,以往的药物研究已证实大约有250种中药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约有65%对冠状病毒类有膜的病毒有效。但是,以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方法学问题,假阳性大约达50%,今后的中药筛选首先必须解决方法学问题。
关崇芬研究员等所作的研究证明,中药对保护细胞具有特殊的作用,中药的突出特点不是杀菌,而是整体调节。这说明中药对非典所造成的脏器损伤、免疫过激等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自身的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药质量不稳定,有的研究机构所进的中药清开灵由于品种成分不同,结果鉴定质量时批批不一样,指标时好时坏;还有的研究人员从8处买来生药黄芪检查质量控制情况,结果没有一批符合《药典》标准。药学专家呼吁:品种成分鉴定要加强,从根上抓质控,否则原料不合格,怎能生产出高效的好药?又怎能让世界接受中医药?
肖培根院士认为,在这次与非典的较量中,已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目前急需补上的工作是拿出一批疗效好,纯度、剂型、科研数据又可靠的现代中药。一定要汲取当年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教训,不能仅满足于临床效果,而忽略了与国际接轨、让世界认可,最终未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 http://www.100md.com
“随着非典病例数的日渐减少,科研攻关的时间更趋紧迫,对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传染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更时不我待。大规模的科研攻坚战才刚刚打响。”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的这一看法在中医界形成了共识。在近日中国中医研究院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医专家一致认为,赢得防治非典最后胜利还需进一步整合优势,深化研究,做到中医药的成果个个“言之有理,理必有据”。
中西医结合+国际认可
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认为,我国的非典病人最多,这对深入研究非典这个全世界都尚待认识的医学新课题,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条件,应搞出一套中西医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标准方案,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实现国际化,用大家都公认的统计结果说明其有效性。
专家们认为,非典的诊断至今没有特异性方法,抗体、抗原检查都有较大比例的假阳性,诊断仍停留在对临床症状的判断上,较易造成误诊。从以往规律来看,北京每年春季都要发生1000~3000例普通肺炎,今年则基本没有报告,是否全被诊断为非典了?因此,对既符合临床需要又能为世界接受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的研究,必须加强。
, 百拇医药
结论应有基础研究支撑
有报道称,有5%~10%的非典病人痊愈后肺部存在纤维化现象,并影响肺功能。果真如此吗?北京中医药大学黄启富教授等对此提出疑问。他们提出,从为数不多的国内外非典病人尸检报告来看,有些病人肺部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有透明膜形成,仅有少量的纤维组织。肺部不是纤维化变化,而是炎性假瘤形成的肾小球样病变。究竟是否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肺部纤维化,涉及治疗的针对性问题,因此,必须尽快搞清,而且要有一定数量的解剖学、病理学支撑。但是,包括尸检在内的基础研究目前仍是我国非典以及其他医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因而理顺法律程序,建立起适合做非典病人解剖的研究室,应尽快提上日程,不能再坐失良机。
王永炎院士谈到非典的潜伏期、康复期有无传染性的问题,他认为,在未完全了解非典以及冠状病毒之前就下“不传染”的结论为时过早。因为在尚无充分证据之前就断然否定,有可能导致非典再次传播的恶果。
不能让中药质量再成症结
, 百拇医药
中医药界目前正在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中草药中研究开发一代防治非典的新药,以针对非典不同病理环节,充分发挥中药所具有的抗病毒、抑制病毒复制、退热、调节免疫等作用。中药专家姜廷良研究员介绍,以往的药物研究已证实大约有250种中药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约有65%对冠状病毒类有膜的病毒有效。但是,以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方法学问题,假阳性大约达50%,今后的中药筛选首先必须解决方法学问题。
关崇芬研究员等所作的研究证明,中药对保护细胞具有特殊的作用,中药的突出特点不是杀菌,而是整体调节。这说明中药对非典所造成的脏器损伤、免疫过激等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自身的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药质量不稳定,有的研究机构所进的中药清开灵由于品种成分不同,结果鉴定质量时批批不一样,指标时好时坏;还有的研究人员从8处买来生药黄芪检查质量控制情况,结果没有一批符合《药典》标准。药学专家呼吁:品种成分鉴定要加强,从根上抓质控,否则原料不合格,怎能生产出高效的好药?又怎能让世界接受中医药?
肖培根院士认为,在这次与非典的较量中,已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目前急需补上的工作是拿出一批疗效好,纯度、剂型、科研数据又可靠的现代中药。一定要汲取当年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教训,不能仅满足于临床效果,而忽略了与国际接轨、让世界认可,最终未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