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医业资讯
编号:10187060
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抗病毒蛋白质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24日 科技日报
     病毒的相互干扰是早就知道了的现象,即当人(或动物)受到第一次病毒感染之后,会干扰(或阻止)第二次病毒的再感染,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证明这是由于第一次病毒感染时,产生了一个物质叫干扰素(Interferon),它可以干扰第二次病毒的感染,所以干扰素是天然存在的抗病毒蛋白质。在这以前科学家已发现了磺胺和抗生素,对于细菌的感染产生了很好治疗和防范作用,但人们对于病毒的感染,当时仍束手无策,所以干扰素的发现就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希望能将它用之于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

    在正常细胞血液,干扰素蛋白质是检测不出来的,或者说是不易检出的,但干扰素基因是每个人都有的,故一经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如polyI:polyC)的刺激,基本上每个人都能产生一定量的干扰素。但干扰素用于临床治疗经过了20多年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如干扰素诱导剂(polyI:polyC)的研究,干扰素作用介质2’-5’oligo(A)的三腺苷酸研究,但均未被国际上用于临床。到1979年芬兰的Cantell用白血球中经病毒感染制得了白细胞干扰素,在临床上很受重视,并使用了数年,但时间不长,因其产量低,价格昂贵。Cantell从45,000毫升的血液才生产出200mg的干扰素,估计生产一磅干扰素需100-200亿美元,而现在用基因工程生产就便宜多了,一磅IFN不到200万美元,相差约1万倍,这就能大大地促进了它的临床应用,也充分说明干扰素的基因工程研究何等重要。且Cantell血制品干扰素纯度很低(不到1%),而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纯度可达到96%以上甚至99%,所以血制品干扰素,不得不被淘汰,而由基因干扰素所取代。
, 百拇医药
    在深入介绍干扰素临床应用之前,我要先介绍一下干扰素的分类。因为这方面很多人存在错误和混淆不清的概念,我在此澄清一下。最早干扰素分为Ⅰ型与Ⅱ型,后来发现Ⅰ型干扰素中还有二种成分,虽然它们共用受体成分,但二者的免疫原性完全不同,于是将Ⅰ型又分为α及β两类,前者曾称白细胞干扰素,后者曾叫成纤维细胞干扰素。而将Ⅱ型则定为γ类,故干扰素分为三大类即α、β、γ。干扰素过去简写为IF,后改为IFN,故三大类干扰素简写为IFN-α、β、γ。曾有人声称发现了其它类干扰素,但未被最后认可,所以目前仍认为IFN只有三大类。在这三大类中,β、γ未发现新的亚型,曾经有人称发现IFN-β2型,其实后来证明它为IL-6,但IFN-β1这个名称,仍被保留着,IFN-γ也没有亚型,产品中有称IFN-γ1者,其实并不存在IFN-γ2,有很多人问我,既有IFN-β1及γ1名称,到底是否还有β2及γ2等,很多人糊涂,现在我再明确回答“没有β2或γ2等”。但α-干扰素(IFNα)则有很多亚型,如IFNα-1、IFNα-2、IFNα-3等约有20种亚型,此外还有亚亚型,如IFNα-1a、IFNα-1b……IFNα-2a、IFNα-2b……总共加起来,IFN-α就有几十种之多。过去曾有人发现IFN-ω、IFN-τ等,根据人类基因组筛选,还有很多种新的干扰素,如κ、δ、ζ、λ……有人说包括ω、τ在内共有五大类干扰素。为此我跟国际干扰素与细胞因子研究协会秘书长、布什总统2002年科学奖获得者Dr.SidneyPestka前几天进行多次联系,他说目前批准用于临床的只有IFN-α、β、γ三大类。且IFN-ω、κ、δ、ζ……都属于Ⅰ-型(α或β型)干扰素,(本人估计为一类含有172个氨基酸的IFNα-亚型)。IFN-τ只从牛中分离获得而已,不是人源的。至于其它新发现的干扰素今后如何分类,有待它们的免疫原性及其与受体的结合情况而定。
, 百拇医药
    基因工程是生物科学中的一次大革命,对干扰素研究也是如此,用基因工程生产干扰素的成本比血制品下降约1万倍。国内外干扰素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生产,本人曾有另文介绍(中国处方杂志2003年6月),故不在此重复,因为我们仿制国外基因工程干扰素不违反国际专利,故国内约有20家公司生产α-干扰素,主要是IFNα-2b、1b,也有2a,有大肠杆菌生产的,有酵母生产的,有假单孢杆菌生产的,质量大多数都不错。β-干扰素,现在国内市场上还没有产品,γ-干扰素也只有2-3家公司生产而已。

    α-干扰素的活性很强,1mgIFNα-2b可达2亿以上国际单位,一个细胞只要有10个甚至1个分干扰素,即可产生抗病毒状态,因此IFNα的抗病毒能力很强。干扰素既是天然的抗病毒蛋白质,且活性很强,对病毒的作用范围也很大,因此它的抗病毒功能是不容争议的真理。因为干扰素的抗病毒能力很广,故在很早以前我就预见干扰素一定也能抗冠状病毒,事实正是如此,5月9日文汇报登载的上海华新公司的IFNα-2b有抗冠状病毒能力的报导,这不是随便哪个人随便说的,而是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标准药效测定方法对国家指定的标准冠状病毒进行严格测定得到的结果。既然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不容质疑,而且抗冠状病毒也已被证实。为什么我们舍近求远而不去研究干扰素的抗SARS作用呢?科学家的积极态度应该是去挖掘或发挥干扰素的抗SARS作用,这也是一项十分好的研究项目。我个人目前不赞成在SARS病人正发烧的时候使用IFN,因为注射IFN后,一定会发烧的,热上再加热有危险,但个人认为干扰素及其喷剂在SARS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可能都有好处,在隔离人群中尤其如此。在隔离人群有两种情况,一种人是未感染过SARS病毒,也不发烧,但这种人处在十分危险状态,随时都可被感染,注射干扰素,肯定会有很好预防SARS病毒感染作用,这是救人于危难之中,注射干扰素开始会发烧,但不要紧张,人们慢慢会适应,不再发烧,最后可避免SARS病毒的感染,至少比不注射干扰素的人安全得多;另一种人是已感染了SARS病毒,但仍未发烧,注射干扰素肯定会发烧,坚持再注射两天,如热度继续升高,则暂停注射,如热度稳定,甚至下降,再坚持注射,直到不发烧(或很低)为止,此人就可以得救,不会再发SARS了,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对以上人群,α-干扰素对SARS可能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对于已发烧的被隔离人群,当然不必去冒险。以上意见,不一定妥当,但抗SARS人人有责,故提此观点,供国人参考。本人过去预言干扰素喷剂可以防SARS,其根据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曾大规模应用干扰素喷剂抗感冒,取得一定的成果,干扰素抗鼻病毒也是不争的事实,1983-1986年曾有人研究并证实干扰素喷剂可以抗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据说过去也曾有医生发现IFNα-2b喷剂能引起鼻黏膜刺激和鼻黏膜出血,那是他们的制剂问题,例如用量太大(约900IU/ml),使用保护剂不妥,国内有人曾用干扰素喷剂(300IU/10ml)试用过10000多人,也未出现不良反应,更不会引起全身发热,因此干扰素喷剂(特别是300IU/10ml这样剂量)是绝对安全的。总之,有一点很重要且需要明确:干扰素是天然的抗病毒蛋白质,而且抗病毒范围很广,我们科学工作的责任应该是去研究挖掘发挥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而且这是很好的研究项目,我们既不能滥用干扰素,更不能怀疑干扰素能否有防SARS的作用,不能舍近求远,而是应去研究干扰素如何抗SARS病毒方法和时机问题,充分发挥干扰素的抗SARS作用。注:作者曾两次担任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学会理事,还争取到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学会的2005年年会在上海召开,为这次大会主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