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编号:10192143
满园春色关不住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日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来自中医的国情报告

    张晓彤 吴中云

    说到国情研究,还没有见到在哪一个领域或在哪一个行业象中医这样,似乎人人都熟悉,却又都知之甚少、知之甚浅;几乎家家都离不开,却又都误解甚多、偏见甚多。我们常常听到“中医不科学”的说法,常常接受“西医来得快,中医来得慢”、“中医治不了大病急病”的看法,常常采取“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做法。中医真的就有这麽大的局限性,真就这麽无能、这麽浅薄、非要依附于西医不可吗?事实并非如此。中医以深邃严谨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有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和极为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医是在捕捉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关运动的不协调中,查找机体的问题,是在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中,使机体恢复调和平衡状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仅概括了西方医学对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精神、人文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全部过程和全部内容,而且还大大早于它、高于它、远远深于它。临床上的无数事例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显示了中医的神奇。中医不仅可以治小病、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也可以治急病、重病,还可以治疑难病;被称之为“不可逆”、“绝症”而在中医手中起死回生的患者,早已不可胜数。如果能客观、平等、公正地评价中医,就不难看到中医所创造的奇迹,远多于断手再植、剖割巨瘤……;如果能象扶植其它医学一样地在中医上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国以至全人类早已享有更高的保健医疗服务。当今中医之命运,正如一位老中医所说,就象当年“和氏璧”之命运,人们对中医价值的认识,与其本身实际的珍贵价值严重背离,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振兴发展中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认清了这个问题,才能看清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是多麽幼稚和愚蠢。
, 百拇医药
    中医教育必须改革

    我国现在30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生近万人,解放以来中医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从无到有,人数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按说中医药队伍的新鲜血液,完全可以带来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令人费解的是,偏偏出现了中医药队伍严重后继乏人的怪事。中医药队伍从五十年代的近百万人,锐减到五十多万;中医药真正的高级人才,集中在七八十岁的高龄代,能治病、治急病、治重病的中医随着年龄段的降低越来越少,能切实解决问题的中医药高级人才极度匮乏。

    崔月犁同志生前为此曾致信全国各主要中医药高等院校负责人,调查了解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西医课程比重过大、忽视中医经典理论、与中医临床脱节等问题,他在汇集归纳后,写信给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一些中医老专家也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致信中央领导,反映这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解决,相反,有些错误倾向越来越严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运用中医给人看病,只会钻在实验室里做老鼠实验,这不仅仅是误人子弟,更是误我中华民族。
, 百拇医药
    近来,一些院校开设“传统班”、“继承班”,民间社会办学也有类似的举措,虽不失为一个探索,但力量弱小,影响不大,作用甚微。崔月犁同志当年设想,全国能有300万—400万中医,其中能有50万高级中医人才,唯如此才能满足国内医疗保健事业的需求,才能使中医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由此看来,中医药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必须从根本上调整政策,总结出一套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教育方法。

    在20世纪上半叶,尽管当时的统治当局歧视和压制中医,仍然有许多民间开办的中医院校,如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等,培养了数以百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有许多人后来成了著名中医学家,成为普济苍生的名医。然而,当代中医院校却无法培养出这样的名医大家了。如果以办学的硬件条件而论,如今的中医院校比丁甘仁、施今墨当年的办学条件不知要强多少倍,为什么学生的质量反而下降了呢?主要原因在于办学思想和教学机制。早在1962年,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等5位先生普联名上书,提出了《对修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要求增加《内经》的授课时数,以便使学生“对祖国医学理论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增强学生阅读古代著作的能力,给他们今后的钻研一把开关的钥匙”。
, 百拇医药
    这份《意见》不仅在当时是切中时弊,而且在今天仍然极富现实意义。遗憾的是,秦伯未等先生的正确意见不仅在文革中被诬为“反党纲领”而受到批判,在今天也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由于长期以来中医教育走入误区,使中医高级人才的培养受到极大影响,进而危及到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中医教育必须痛定思痛,改弦更张,彻底改变现行中医院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学体制。

    中医历史上出现过的名医大家,都有深厚的文史功底。而国内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因而不利于中医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应该像足球那样,从娃娃抓起。建议中医院校像艺术类院校一样,设立附中和附小,在附中、附小中适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将来对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才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最近一段时间,祝谌予、董建华、赵绍琴、刘渡舟、索延昌等著名中医相继逝世,而后继者又难以企及这些名家的水准,使人们备感改革中医教育的迫切性。今日的中医教育特别需要一批像丁甘仁、施今墨、恽铁樵、张山雷、秦伯未那样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来完成振兴中医的使命。
, 百拇医药
    另外,中医的普及教育更令人耽忧,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普及教育中见不到中医的影子,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极大忽视。希望教育部门能认真将中医普及教育问题及早纳入议事日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一件大事。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领先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如果再把中医丢了,我们将愧对祖宗,愧对子孙。

    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

    谁都知道,在足球场上不能运用打篮球的规则;在京剧舞台上,再冠以“现代”、“革命”的头衔,也不能改为流行歌曲的调子;河北梆子如果能和芭蕾舞“接轨”,恐怕就是“活见鬼”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偏偏在对待中医药上一再糊涂。

    中医的基本特色包括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等。

    中医的整体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譬如中医将人体内在的脏腑和体表的器官组织加以联系,有“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等观点,西医则通常仅针对局部病灶进行治疗。在个体化治疗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以及对应于千变万化的病情而采用的千变万化的方剂,更是西医的治疗方法所难以企及的。在中医学数千年发展的历史上,不仅留下了精辟的理论,丰厚的典籍,而且留下了无数的医案。这些医案是亿万人的珍贵医疗档案,是一座博大的宝库。
, 百拇医药
    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西医西药大举进入中国,崇尚西医而贬薄中医的潮流就从未平息过。1929年,国民党政府曾提出过“废止中医案”,后经全国中医界反对而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中医持支持态度。崔月犁同志任卫生部部长期间,也曾大力支持和促进中医的发展。尽管政府对中医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但实际运作上,崇尚西医而贬薄中医的思潮依然存在。而这些思潮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在一些具体的举措上体现出来,进而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中医医院一味地贪大求洋,和西医医院的差别越来越小,本来以望闻问切的科学诊断为主的中医,却反过来,几乎完全依赖于“现代化”设备、仪器;本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中医,却一反常理,单纯根据检查指标用药;在不以为然中,几千年的经典被搁置,亿万人的实践被忽略,有药无方的浅薄取代了凝练粹取的感悟、不求甚解的浮躁压制了下苦功夫的艰辛。

    中医在攻克疑难绝顽病症上,几千年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好办法、好经验,许多都应该是医学科学的优秀成果,有些已经可以跻身于尖端科学的行列,但往往因为没接西医的轨,不合西医的理,被冠之于“土”、“不科学”、“没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对待中医上居然碰了壁,几千年亿万人的实践居然与科学不沾边,这个理讲得通吗?“科学是不断向前的,它的进步就在于探索未知的新领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现在的科学手段无法检验,现在的理论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应有一种包容精神和虚心求解的态度”。
, 百拇医药
    中药的遭遇同样如此,几千年亿万人的实践不算了,在“耗子点头”之外,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我们作为中医药的超级大国,难道就不能有中国中医药自己的评审办法、自己的评审标准、自己的评审队伍吗?追随他人没能得到他人的青睐,依附于他人带来的却是自己的衰败。全世界每年300亿美圆中药产品交易额中,我们中国只占有3―5%的份额。一个劲儿地向左转,最后碰见了向右转的朋友,实在让我们中国人的脸上热辣辣的。

    无论什么事物都有本身的规律,无论什么改革都有一定的限度。有人以为我们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是抵制现代科学、阻止规范工作、不懂发展变通,其实这仅仅是在挽救中医,防止中医名存实亡。真要等到从科学上认识中医了,全世界都来学习中医了,而我们真正懂得中医的人却没有了,该是多么可悲的结局。

    发展中医药天地广阔

    香港把发展中医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是非常明智的举措,中医药潜在的能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将令世人瞠目。 具有简、验、便、廉四大特点的中医,适合我国国情,尤其适合于我国广大农村。我国的社会健康医疗保险不可能和美国相同,如果按照美国的模式,把我国每年国民经济总收入全部用于此,也难以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我们的社区医疗在盲目地培训“全科医生”的时候,可曾想到我们的中医都是“全科”,我们有什么必要去赶西方的时髦?广大农村的卫生院在花重金购置B超、X光机和其它高级设备的时候?为什么不首先把花钱少、作用大、方便群众的中药房建起来?
, 百拇医药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上,自清代叶天士开始,就提出了“药量轻灵”的主张。即用尽可能少的药物,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要用较轻的药量达到预期的疗效,则需要有高超的医术。中医的这一“药量轻灵”的主张,不仅可为病人节省药费,而且减少病人摄入的药量,减轻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从根本上有益于人体的健康。然而,大概是由于“药量轻灵”的主张与医药企业的利润相悖,这一精辟而有益人类的科学主张近年来已鲜为人知。但是,为中国这样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的广大人民解除病患之苦,中医中药的作用显然是无可替代的。“药量轻灵”的主张也应该重新弘扬了。

    我国从新世纪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社会保健医疗费用将逐年大幅度增加。中医保健养生之法,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对于减轻社会负担,保障老人健康,维系家庭幸福,中医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不仅可以提供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而且中医的普及还可以在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减轻负担,稳定社会等各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最近,由PPA引起的对西方化学药物的不信任,其实早就始于西方,许多西方国家早就禁止使用抗生素。化学制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几乎无法治理。西方国家将药厂大量迁往第三世界国家,在转移污染的同时,以建厂国的人群作为新药实验品,以蒙昧未化的区域作为被淘汰药物的再生倾销地。世界性“回归自然”的潮流,带来中药再发展的广阔天地,我国中药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只要我们进一步重视开发产地、规范市场、科学生产,我们不仅能保护好国内市场,更可以大举进军国际市场。
, 百拇医药
    前些年,一些美籍华人学者曾提出过“中药救国”的主张,正是看中了中医中药这一中国独有国宝,看中了中医中药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如果方向正确措施得力,中药真的是可以“救国”的。可以说,中医中药是应该能够成为国人的“金饭碗”的。

    西方先进的东西要学,我们自己的珍宝更不能丢。捧着金碗要饭吃,得到的是别人的残羹剩饭,失去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气节。如果我们从振兴中医药出发,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认识我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中医的振兴、医学的革命,还将大大促进我们祖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腾飞。

    自己站起来才有出路

    振兴发展中医药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国力支持,需要调整政策,力度要大,步子要稳,但关键在于要自己站起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中医药人才,是靠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是靠熟读经书、拜师实践成长起来的,必须承认中医药教育的特殊性,必须保持和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必须重视和尊重中医药自身的哲学理念和系统理论。所谓“现代化”人才,是有真才实学,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把现代化理解为西医化,是对现代化的曲解。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民族化的现代化。没有自尊的人永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民族虚无主义者也永远成不了国际主义者。当代的中医药教育没有现成的路好走,要靠自己走出一条路来。
, 百拇医药
    组织和鼓励中医学术成果的鉴定和交流,解除思想禁锢,崇尚传统继承,打破地域限制,汲取各学科特长,让国家机构、社会团体、研究院所都动起来,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中医自己的评审标准、办法,最终形成我们中国自己的中医科学成果评审的国际权威,让老百姓了解中医成果的真伪,同时,把我们的优秀成果,象当年推广“针刺麻醉”带动针灸走出国门那样,一项一项地让世界了解,在世界推广。

    中药生产出口上的急功近利,各自为政,极大地削弱了我国的整体竞争优势。使我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国外的质检,听任他们的苛刻限制,消极地迎合他们的口味。别忘了我们是中医药的“超级大国”,我们的人才、资源、市场都是最大最多的。中药市场唯有先行“中国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际化”。“中国化”不是重新回到闭关自守,而是建立中国化的中医药国际权威,在中医药上,要中国人说了算。现在后退一步,为的是可以前进两步、三步、五步、十步……,使我国在中药的国际竞争中永远占据主动地位。

    198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正确的、英明的决定,我们不应该用概念含糊不清,容易被人歪曲误解的“中医现代化”的口号来取代它。建议恢复《决定》的提法,大张旗鼓地宣传,脚踏实地地落实。

    虽然中医的振兴发展,现在尚不容乐观,但低谷之形,犹如冬至阳生,蓄势待发的满园春色已经为时不远。

    三年前,崔月犁同志曾留下这样一段肺腑之言:“现在坚持继承发展中医药,已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坚持得不够而且没有制度保证,就可能逐步被西医消化、代替,而走向消亡。就和农村中医机构一样,现在大部分医院已经是西医占七成多,而中医可能还占不到三成。这样下去,可能会是在口号上喊得很欢,如何如何发展中医,而实际上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医的医教研机构又是挂着梅兰芳的牌子,而唱的是流行歌曲的调子,走上日本消灭汉医之路了。”

    今天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