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0192144
中医教育堪忧—致局领导的一封信(摘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日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邓 铁 涛

    (1995年8月)

    一、 当前中医学之危机-自我从属

    解放前中医受轻视、歧视、排斥。解放后中医又处于从属地位。自86年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以后,中医药之从属地位才开始得到改变,中医事业全面开始发展,医、教、研取得不少成绩。但可惜的是原由外部加给我们的从属地位,却悄悄地变成“自我从属”,所谓自我从属主要表现在中医医院的临床治疗上,在病房的中医药治疗率,不是逐渐提高,而是逐步下降!是中医药无用,抑或不会用,或不想用?这是个严重问题,是个危机,这一现象如果不能扭转,势必每况愈下,中医药最后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中医药便无存在的价值了,中医教育亦无存在之必要了。要改变这一局面,值得深入研究。

    二、 自我从属的根源
, 百拇医药
    近十多年来写了不少提倡创新的文章,不少对中医之系统理论,企图加以改造。有位名老中医对“辩证论治”亦加怀疑!有些人热衷于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药的治疗。对中医理论不信任,是一种最大的危机。世界各国都有传统医学,但俱往矣,唯有中医一支独秀,其原因就因为中医有一套能指导实践的理论。这一套完整的理论,有糟粕,但精华是主要的,并且不少内涵是超前的,需要大力去发掘,以发展中医,革新世界医学。张仲景时代就提出“四季脾胆不受邪”,而现代医学知道“脾”是重要的免疫系统,只是三几十年的事。有人用“脑主神明”代替“心主神明论”,岂知中医的脏象是“系统论”,早已把心和脑统在一起,为什么看不到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绝少后遗症?我七十年代就对西学中的同志说:心脏不单是血泵,一定有激素,而且有影响脑神经的激素产生。当然目前还未发现影响神经系统的激素,但80年代已发现“心钠素”等几种激素了。中医的系统理论必须靠新技术才能使之继续发展,千万不能拿今天以前西医的成就去企图改造中医理论,中医系统理论包涵许多超前的真理。由于新技术革命才开始,我们不要忙于去清理糟粕,我们应急于去发掘精华。
, 百拇医药
    当然现在中医院流行“自我从属”的原因很多,追求经济效益也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对中医药能否救治急危重病人的技术修养与信心、中医药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信心不足是一个最大的原因。自问我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时的水平,比现在的本科生低得多,但我一直只用中医药治病几十年,是病人逼着我要不断提高中医的诊疗技术水平。今天,作为一个中医,以中西结合为名,凡病中西并举,如果不用西药便对治疗失去信心!什么才是真正的中西结合?值得深入探讨。中医药不敢用,随之不能用,中医没有了,还结合什么呢?我并不反对必要时用西医西药,西医药多善治标,见效快,有其优点,但对一个具体的病人,用什么指导思想,什么理论方法作为诊治的主要方面,是最关键的。而且还要有一个目标,一步一步用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方法,去取代那些认为非用西药和手术治疗不可的疾病。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写成文章,大家共同去重复,不断完善,定为常规,写进教材,中医还怕不能发展吗?

    三、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 http://www.100md.com
    论医学教育,我国最早(隋、唐时代)成立医药大学,但近百年来,随着中医药不被重视,二十世纪以来一直拒绝中医于教育系统之外。二三十年代,虽有中医学校的建立,但很不健全。解放后建立中医高等教育,百废待兴,中医教育以及科研医疗,均以西医学为蓝本,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中西医到底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根源不同,历史发展不同,中医自有中医之特色,自56年中医学院成立至今已近四十年,建议能进行一次深刻的总结,然后按调查研究,规划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西医那一套,需要我们去创造。

    (一)西医前期课,实验很重要,我们是不是也学搞实验?中医之理论形成无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象控制论的黑箱论那样,通过无数的信息反馈得出来的。因此中医的基础理论无不与临床实践息息相关,因此我认为早接触临床,以医院办实验室,直接以病人或病历作为实验课。当然随着科研成果的陆续产生,一些动物实验也是好的,例如对风邪致病的实验研究之类,但在目前而言,我认为这还是次要的。我们走过来的路不是动物实验,而是与病人合作而来的。因此学生越早接触病人,越多接触病人,从病人身上体会理论之正确与否,是最好的方法。中医理论简朴,有时难以使人置信,通过病例,就迎刃而解。勉强去做实验,实在太难了!现在很多前期课老师脱离临床,那是很可惜的。文里来文里去怎能使学生相信,甚至自己也不相信。教“伤寒”、“金匮”的老师也不搞临床,连桂枝汤也没有用过,能教好学生吗?我一贯主张“伤寒”、“金匮”是临床课而不是基础课。温病学当然更是临床课了。学生把《伤寒学》、《温病学》学好了,又在临床上应用了,他们今后便不会那么迷信抗菌素了。我对医史研究生也带他搞临床,通过临床体会到中医药的确能解决问题,他们才不会对历史乱下断语,不会说李东垣的甘温防大热法是错误的。中药方剂可安排一些课时去药房帮工作为实验。
, http://www.100md.com
    (二)临床课教学,从病房的自我从属现象来看,可以说明中医临床课教学是最薄弱的一环。学生多数反映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解决脱节问题应成为临床课的攻关课题。这里除了与病房有关之外,与科研也有关。西医数百年来临床科已比较成熟,书本的东西与病房的常规吻合度高,因此西医的科研着重在高精尖方面攻关。我们中医百花齐放,各家各派,尚未经过筛选、研究、整理,使之接近可行的、有效的常规。因此临床学科教材质量之提高,与医疗、科研关系重大。我们的科研不能照搬西医的,除了攻危、难、重病之外,对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应是当前攻关项目之一。可在东、南、西、北、中几个地区选点进行,以为今后的教材建设服务。更可通过搞常规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率。

    (三)临床学科的病名问题。以内科为例,我认为原有中医之病证名,可以作为上篇,西医的病名作为下篇,西医之诊断可以详细,但中医之诊断治疗作为重点。西医之病种不必强求全面,以目前中医已有研究报导,甚至疗效较好的才入选。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增加病种,切忌硬凑。中医的证往往可以概括多种西医的病,西医的病也与中医的证有关,尽可能做到前后相呼应。
, http://www.100md.com
    (四)中医基本功必须加强训练。药性、方剂、四诊、辩证……这些基本功,必须加强训练,背诵歌诀,不要因其旧而弗视,这是中医教育的好传统,应予重视提倡。

    (五)建议根据中医之特色,组织研究有关学科的教学法,宜酌请名老中医当顾问。

    四、 继承与发扬的辩证统一

    继承与发扬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继承谈不到发扬,没有发扬便会消亡。这是真理。但在中医学界,近几十年来,这方面的争论着实不少,特别是强调“维新”的文章近几年时有出现。有位老中医言必“维新”,查阅他的文章,“破”的多,“立”的方面却甚少,甚至可以说没有,为了“维新”丢弃“旧东西”,使自己的治疗效果也降低了,可惜之至!

    有人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早已超过张仲景了,有人高叫点校医书何时了?这些同志可能眼见中医进展缓慢,出于好心,想走得快一些。但我们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凡事物的发展都有前因后果。中医药学有几千年不断发展的历史,而这个古老的东西,既不知细菌为何物,更不懂病毒之形态,但运用“伤寒”或“温病”的理、法、方、药,治疗出血热、钩端、乙脑……等疾病,都能取得超一流的水平。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衡量事物的新与旧,何况中医有时又新得出奇。宋代以后中国医学又一次飞跃发展,我们不能不感谢林亿等先辈校正古医书,其功不可没啊!共产党领导下,对近代以前的医书进行一次大整理,使后学能有个可靠的校本,以便总结前人的资料,难道这不是为二十一世纪中医学的腾飞打下扎实的基石吗?孙子兵法早就提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阅读过不少心急的革新的文章,对于“知已”方面实在太欠缺了!不知已而侈谈革新,其所提出的方法无非是以中医去补西医之不足。
, 百拇医药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工作的指示,首先指出中医不能丢。指出了中医学继承与发扬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医的东西有丢失的危险,而事实上本世纪以来中医丢失的东西已太多!所以1990年两部一局提出全国五百位名中医培养七百多名学术继承人之举,这是一个高明的、重大的决策。其实在继承之中便孕育着发扬,不少名老中医是带着他们的继承人一同参与科研攻关,总结经验,提高理论。只可惜对此好事,也有人不以为然!希望对七百多名继承人的文章,加以挑选,把其中的精华,写到新的教材中去。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1958年提倡西医学中医,那时高明的老中医比现在多,的确教出了一批高明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创造了超世纪水平的成绩。那时西中班的教材是四大经典。现在欲将《内经》作为选修课,实在不妥,应该作为理论提高课列入必修课程中。西学中曾经取得显著成绩的急腹症非手术疗法,近二十年来似无更多的发展,本来这是中医院应当继承的工作,但我看到一些中医院的外科已几乎全部西化,中医学术已退出阵地了!中医的外科难道就因缺乏高明的手术疗法而没有发展前途吗?曾由一西医发明的颠簸疗法治疗肠扭转,我查阅《肘后方卒腹痛章》竟早有此法,且颠簸之后再加捏脊。(可见捏脊疗法,源于晋代)。当然肘后方之卒腹痛没有明确是肠扭转,我只想说明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挖掘继承与发扬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此之类的未知宝库,不知还有多少在等待我们去发掘。中医数千年来的理论与经验,在百多年来受尽摧残,遍体鳞伤,就凭解放后这二三十年便已整理完了吗?我们今天多做一些抢救继承工作,对整个中医学来个大整理、大总结,估计在发掘整理总结的同时,会带来大发扬的。本世纪时间无多,中医学死里逃生,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奠好地基,到21世纪,中医学就将腾飞了。
, 百拇医药
    中医学理论上质的飞跃,要靠“新技术革命”的帮助,而中医学与新技术相结合研究之成果又将反过来促进“新技术革命”。这是我对中医学将来的看法。到那个时候(恐怕要一二十代人的努力)《伤寒论》与《内经》便可以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当前最最主要的问题是——无论医疗、教学与科研,千万别以西医的模式去套中医药。一定要在借鉴的同时,处处从自己特色出发,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来,否则中医会走向歧途!

    我建议对中医药学之发展,进行软科学之探索,但这一软科学,千万不能由没有中医临床经验的人当骨干,可以多学科、老中青相结合,我总怕那些对中医认识不深,没有一丁点临床体会的人,创造一些名词术语,把中医引向邪路!我认为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参考“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多学科相结合去研究中医药。越新的东西越能发展中医学,这是我的浅见。以上胡言乱语,有些有可能过火,但出自对中医药的一片丹心。错误之处希为指正。,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