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9113
中医日本化阶段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3日
     从公元5世纪以后,日本通过广泛频繁的学术、人员交流不断引进中医药学,然后,从学术、临床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单纯而忠实地加以模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15世纪,正是由于这种踏实地、虚心地、长时间的学习运用,为日本汉方医学的独立发展与形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5世纪末,田代三喜(公元1465~1537年)入明拜增月湖为师,专攻金元医学,留学12年回国后,首倡李朱医学。适逢当时日本社会盛行宋儒性理学,其弟子曲直做道三大力推广普及,并建立启迪院,教授门徒800余。李朱医学逐渐遍及日本各地,风靡一时。1571年,曲直徽道三代表作《启迪集》问世,该书引用中国医书达63种之多,其内容以引李东垣《脾胃论》、《兰室秘藏》,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为最多。但并不拘于金元医家,而是博采众长,首次提出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表现,在此基础上察证辨治,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了日本汉方医学独立发展的基础。曲直做道三以后,追随者甚众,其弟子大多成为当时名医。江户前期以及其后约100年间道三学派,即金元医学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日本汉方医学第一支学派,即所谓“后世方派”,真正开始了中国医学日本化阶段。

    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1876年),由于社会潮流的改变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宋儒性理学影响渐衰,以伊藤仁斋为首掀起一场儒学复古运动,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取代了阴阳五行思辨合理主义。与宋儒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金元医学,与当时发展的自然科学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加之统治了汉方医界百余年后的后世方派,不仅拘泥于金元医学的空头理论,而且在医疗上也出现滥用温补的弊端。这样不可避免地在医学界也掀起了复古浪潮。其代表人物是名古屋玄医(公元1628~1699年)、后藤良山(公元1659~1733年)、香川修庵、吉益东洞(公元1702~1773年)等,他们认为,古代医学是从纯粹观察和实际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没有掺杂阴阳五行思辨理论,是临床最有价值的。他们把贯穿着阴阳五行论的内经医学视为阴阳医学,把沾染了道教求仙的神农本归为神仙医学,认为他们不能与张仲景的医学相提并论。正是在这种尚古和经验实证思路,建立了古方派的学术体系。尤其是古方派是回表人物吉益东洞所测《类聚方》、《药征》等著作,即是选择《伤寒杂病论》的精髓部分,结合启身经验类编而成,使古方派发展达到顶点。此外,由于“腹诊”在《伤寒论》中多见,故东月四倡导之并将其具体化。东洞之说,不仅与当时社会和医学当回应,而且迎合了日本注重简朴务实的民族心理性格,故很快压倒众说,成了汉方医学之主流,至今不衰。靡至江户中期,古方派与后世方派互相对立,学术争鸣出医目使汉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及溪回派倾向;理论上以《伤寒论》为基本框架,并高度简单化,重方证与“方证对应”;诊断上强调腹诊的重要性;方药上表回单位。,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