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0191706
谈中医学特色课程设置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1期
     一、设置特色课程的依据

    1.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为基础,囊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升华,因此学好它需要具备丰富的文科知识和宏观思辩的能力。中医学从其所使用的理论载体和说理工具来看,与其说是传统科学,毋宁说是传统文化,它移植和渗透了大量的人文和哲学内容。早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起,自然科学出现了空前的鼎盛,思辩学也因人类对社会及自然的认识的增加而丰富起来,《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和《尚书》中的五行学说,被作为阐明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移植到各个学科中去,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物质构成的基本要素。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成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框架结构,诸如《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的奠基典籍,都以阴阳、五行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为纲而阐释开来。

    古人所说的“大医必大儒,大儒未必大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指出了文化功底深厚与医学的密切关系。俗语中“秀才习医生,只要一五更”则形象地说明文化与中医的亲缘。如果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不能认同和接受,那么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搞好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当前众多的科研成果不能够进入中医理论中去,除了科研方法和思路的背离外,欠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科技的理解,也是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 http://www.100md.com
    2.学生的惯性思维方式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性思维,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感性的,而中医学是思辩性思维,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理性的,故而学生一入学,既往的惯性思维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加之以感性知识为主的西医学课程同时开设,使学生长时期不能适应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中医学院绝大多数大一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方式,没有经过系统的转变训练,由于惯性的原因,仍旧保持高中时期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医知识的接受,潜意识中存在着拒绝中医思维中“天人相应,内外合一”的思辩思想,故对中医基本理论不能深入理解和领会,因此就有了中医是“迷信”、“玄学”的误解。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引导,实际是为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掌握学习中医的方法打基础,是学习中医的必由之路。

    3.中医院校课程设置

    中医院校的学生,由于课程开设的门类包括了中医、西医以及必须开设的社科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比一般综合院校多得多,而且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结果是西医不通,中医不精,临床动手能力底下,毕业后到单位需要及时进修,其原因主要是在学习期间重点不突出,教材内容与实际不衔接,课程开设过于杂乱。
, 百拇医药
    4. 中西医学的比较

    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研究的课题和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的理论体系是截然不同的,从学术形成看,中医是经验的积累和归纳,而西医是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演绎;从理论构建方面来看,中医是建立在宏观思辩的基础上,而西医是在微观观察的基础上;从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来看,中医是采用的形象思维,而西医所采用的是逻辑思维;从认识方法来看,中医是采用取类比象,而西医是采用实体解剖;从知识应用的范围来看,中医是辨证论治,而西医是对症治疗。两者的种种区别,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中小学教育一直培养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认知事物和知识,对于思辩性的宏观思考,则较为匮乏,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就要使其建立思辩思维方式。

    二、 特色课程设置思路

    1.课程设置的调整

    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是否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院整体的办学水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中医理论,在学生入学后首先调整其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开设有助于接受中医理论的特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和方向,对课程设置的种类和先后进行特色设置。中医类(除中西结合方向外)各个课程,在第一学期,主要以调整新生的思维方式为主,开设大量的对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有帮助的课程,以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目的。新开设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科技史》、《中医思维学》、《中医文化概论》等,需加强的课程如《自然辩证法》等。
, 百拇医药
    2.课程开设时间的调整

    以上课程开设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在此之后开设中医基础课程,西医课程则放在中、高年级开设,以奠定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念和思维基础。在后期开设其方向课程,落实“打通基础,拓宽口径”的教育新观念。在中西课程间加入中医见习。而对于中西结合方向的课程设置,则先开设西医基础课,等到学生对人体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后,再开设中医课程,起到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中医院校课程体系的整合和特色课程的设置,使教学更适合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实习模式和时间的调整,则可以更好地培养中医院校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造就一批批既能够继承中医精华、又能够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理论和技术的新时代的中医人才。B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