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医案研究
编号:10195153
消化系统疾病-- 便秘、医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日 华人中医中药园地
     概述: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和/或粪便干燥难解,一般两天以上无大便,提示存在便秘。便秘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便秘两种。本节只讨论功能性便秘。单纯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均属此范畴。便秘,可以发生任何年龄组,但以中、老年人常见。对于便秘患者,应鼓励其多饮水、进多食纤维素多的食品以及蔬菜、水果等食品。另外,养成定时的排便习惯,以建立良好的排便反射,并辅以必要的中药治疗,一般能取的满意的效果。中医药有效验方摘录如下:

    1 黄芪建中汤

    黄芪、女贞子各20克,桔梗9克,甘草、桂枝各6克,白芍、当归各15克,大枣12枚,生姜3片。饴糖适量。每日一剂,水煎服,连服10天为一疗程,一般服药1~2疗程。

    功效:益气温阳,养血通便。

, http://www.100md.com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 新中医 1996,(2)

    2 通便四物汤

    生白术40克、肉苁蓉20克、生地黄20克、炒枳壳10克。水煎取液,早晚分服,每日一剂。5剂为一疗程,大便正常后再服1疗程以巩固疗效。

    功效;滋阴润燥,增液生津。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 河北中医 1994,(1)

    3 滋脾更衣汤

    炙甘草20克、淮小麦60克、白术30克、黄精20克、大枣15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50ml。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1月为一疗程。
, 百拇医药
    功效:滋养脾阴,润肠通便。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 湖北中医 1991,(3)

     方4 枳实导滞丸

    大黄9克、炒枳实9克、炒神曲9克,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6克,泽泻6克。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日1~2次,每次3~6克。

    功效:清热祛湿,导滞通便。

    处方来源:摘自《内外伤辨惑论》 方5 特效便秘验方汇集

    验方组成:马鞭草15—30克 红糖适量或用乌桕木叶15—30克

    功能主治:便秘
, http://www.100md.com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服后腹泻不止者,可服热粥一碗。 方6大小便不通验方汇集

    验方组成:桃仁12克(去皮膜)

    功能主治: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捣烂,开水冲服,每日一剂

    *附注:大小便不通,多见于关格,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能名关格,是由于脾肾不足,水邪湿浊逗留,郁而化热,热结下焦,气化障碍而致。

    验方组成:桃仁7粒 黄柏 牛屎青 过江龙 笔筒草 百解藤 白纸扇 银花藤 淡竹叶 吊水莲各9克。

    功能主治:大小便不通
, 百拇医药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7 特效小便不通 田螺肉研烂扶肚脐或用舌板压舌根令吐即通(器官损伤除外)。 方8 大便不通验方(养血润肠。)组 成: 生首乌15克(用鲜者更好) 生当归9克 生赤芍9克 火麻仁15克

    用 法; 此方药性平和,服后并不立即起泻下作用,一般服药2或3天后,大便开始以粒状变为条状,须连续服用,待便秘症状基本解除后,才能停药。

    功 用: 养血润肠。

    主 治: 便秘。大便秘结,3~4天甚至7~8天一行。粪便干硬成粒状,解时非常困难,甚至要用手指挖出。伴面色多苍白或潮红,或有眩晕、心悸口干,烦热不寐,脉多细数或细软,舌质多红而少津,或舌质淡而津干。
, 百拇医药
    加减 产后或手术后因血虚而致肠燥便结,如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乏力等血虚证候显者可加入生地、白芍、红枣,待大便成条后再加入党参、黄芪益气生血。如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精。热病津伤而见舌红津少,口干唇燥、脉细弦或细数者,可选加石斛、生地、元参、麦冬、花粉、瓜萎仁等养胃生津之品。如见眩晕、头胀头痛、鸣、腰酸足软、舌红、脉细弦等阴虚阳亢者,可选加桑椹子、生地黄、女贞子、料豆衣、滁菊等。如见咳嗽、咽干、低热、面红火升,脉细数,舌红等肺阴虚者加入南北沙参、天麦冬、瓜萎仁、杏仁等。如见脘腹痞胀、纳呆者加陈皮、佛手、鸡内金、麦芽;如见胃气上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如见心悸、不寐等心阴虚者加入柏子仁、淮小麦、枣仁、玉竹等。老年人如兼见阳气衰者加入肉苁蓉12克。

     方9 大便不通验方(主治因老人阴虚内热、津血被耗所致的便燥证)组 成: (1)养血润燥汤当归12克 白芍20克 生地15克 火麻仁30克 柏子仁15克 山楂12克 神曲12克 厚朴12克 枳壳10克 生大黄(泡开水兑服)2克 (2)清热导滞汤柴胡10克 白芍15克 枳壳10克 厚朴12克 黄连6克 黄芩12克 山楂10克 神曲10克 鱼腥草20克 (3)养血益气汤泡参20克 当归12克 白芍15克 熟地12克 郁李仁15克 山楂12克 神曲12克 厚朴12克 小茴香6克
, http://www.100md.com
    功用主治:(1)方功用养血生津、润燥导滞,主治因老人阴虚内热、津血被耗所致的便燥证。(2)方功用疏肝理滞,清热利湿,主治因老年情志不舒,肝郁气结而致的便结证。(3)方功用养血益气,主治因老年气血两虚,兼受风热化燥所致的虚秘证。 方10 便梗(祛瘀通下,行气消胀。)组成 桃仁0克 当归15克 赤芍15克 红花10克 川朴15克 大黄(后下)10克 芒硝(冲服)10克

    用法 加水500毫升,煎成200毫升,每日1~2剂,2~4次分服。

    功用 祛瘀通下,行气消胀。

    主治 麻痹性肠梗阻而无空腔脏器穿孔者,腹部外伤引起的腹膜后血肿,肠系膜小血栓形成或肠系膜动脉小栓塞所致的血运性肠梗阻的早期(无肠坏死体征者)。妇科宫外孕有肠麻痹者。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几日——行,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可出现于多种疾患之中。主要由于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而变得干燥坚硬所致。临床辨证,约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 百拇医药
    热秘,由于肠胃枳热,使津液干枯,不能润滑大肠,多兼见肠胃胀闷,口臭唇疮,脉 数苔黄,身热尿赤等证。轻则以更衣丸、麻子仁丸润之,重则以承气之类通导之。

    冷秘,由于老年人脏寒,气道涩滞,阳气不适,使肠道传送无力而大便艰难,多兼见形寒腹疼,六脉沉迟。可以三物备急丸、半疏丸之类热而通之。外用方法如蜜煎导、开 塞露;饮食疗法如黑芝麻、核桃仁砂糖拌服等皆可辅助使用。

    气秘,由于气机阻滞,多兼见腹胀而后重,胸胁痞闷,呢噫矢气,欲便不得,脉弦等。可以苏于降气加减,六磨汤顺气导滞。

    虚秘,多见于劳倦内伤,病后产后,或老年体虚之人。气血不足,气虚则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枯便燥,多兼虚坐努责,汗出乏力,大便并不干硬,脉虚头晕等。以气虚为主者,宜黄芪汤之类;阳虚为主者,用济川煎加味;以血虚为主者,宜五仁丸、四物汤之类;津枯肠燥者,宜增液汤加味、活血润肠丸、通幽汤、三才汤等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总之,六腑以通为用,肠胃通则营卫得以和调,人阂身血气能够畅达,若大便秘结,必使腑气滞塞,气机不畅,易变生其它不适。因此,大便常宜保持通畅。目前,杂志报道不少针灸、薄贴,小方小药皆可治疗便秘。而治疗要领是不能只通大便,以一泻为快。须找出病因,进行全身治疗,以免便虽通而泻不止,反生遗殃。

    [选案]

    案一,一妇因改醮乘轿劳倦,加以忧惧,成婚之际,遂病小腹胀痛,大小便秘结不通,医以硝黄三下之,随通随闭,病增胸脯胃院胀痛,自汗食少。汪诊之。脉皆濡细近快,心脉颇大,右脉觉弱。汪曰:此劳倦忧惧伤脾也。盖脾失健运之职,故气滞不行,以致秘结,今用硝黄。但利血而不能利气,遂用人参二钱,归身一钱五分,陈皮、枳壳、黄芬各七分,煎服而愈。

    (《石山医案》)

    案二,一宗室夫人,年近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则腻脯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阂知,如此三十余年矣。予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涎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润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惧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以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眼即瘥,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
, 百拇医药
    (《本草纲目卷十八·牵牛子》)

    案三,治温相国体食仁,韧谢政归乌程,患大便燥结不通。胸助寒闷而不食,肾脉沉小而无神。以枳壳五钱,苁蓉二两,洗净,水煎服即效。后又秘结,以当归、生首乌,大剂煎服,遂全愈。

    (《古今医案按·高果哉医案》)

    案四,治少宰蒋恬淹,服五加皮酒,遂患大便秘结,腹中胀闷。服大黄一钱,通后复结。李曰,肾气衰少,津液不充,误行疏利,是助其燥矣,以六昧汤加入乳一盘,白蜜五钱,十日而康复矣。

    (《医宗必读》)

    案五,治新市陈鹿搪,有肠风脏毒之证。大便燥结,数日不能一行。痛苦殊甚,百医不效。其脉两寸皆散,两关皆弦而无力,两尺洪滑左尤甚。曰:东垣谓大肠喜清而恶热,脾胃喜温而恶寒。以胃属土而大肠属金也。今此乃胃寒肠热之证,当以肠风脏毒之药为君主,外以养血之剂裹之,使不伤胃气,盖药先入胃,而后传人大肠,入胃时裹药未化,及人大肠,则裹药化而君药始见,亦假途灭虢之策也,因以大黄九浸九蒸九晒二两,木耳二两,槐花三两,郁李仁、皂角子、象牙屑、条芩各一两,血余炭、升麻、荆芥各五钱,为末炼蜜丸,外以四物汤加蒲黄各十钱为衣,空心午后,各以米汤二钱,果血止而大便不燥,饮食日加矣。

    (《孙一奎医案》),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温里剂 > 温中祛寒 > 小建中汤